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2 毫秒
1.
2011年2月,《重庆社会科学》推出《“重庆实践”催生渝派文化——重庆剥者访谈录》一文,约请重庆文化学者对渝派文化进行全方位解读。我有幸受邀纠与其中,对关涉渝派文化的相关问题作出了尝试性分析,但因渝派文化是一刑全新的概念,对其认识自然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这里借助“读者评刊”栏目,提出一些进一步的思考和想法。  相似文献   

2.
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个性化、显性化操作而影响海内外的“重庆实践”,于“十二五”肇始须切换工作重心——重构“渝派文化”,其文化特质当含红岩文化、重庆城市精神、三峡移民精神、重庆少数民族文化、重庆抗战文化和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重构“渝派文化”除需归纳内涵、特征,阐明政府作为,甄别市场边界,重在文化溯源背景下,嘹望渝派文化,培植渝派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3.
以近代重庆文化为中心,提出“战时首都”、“城市近代化”、“江山之城”三个开发传承近代重庆文化资源的新视角。开发与传承近代重庆优势文化资源,应建构重庆文化理论,建立一个开放的、多元的、面向世界的重庆新文化理念,培育“江山重庆”主题品牌,探寻城市发展、社会和谐和近代重庆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之间的平衡,建立事权统一的历史文化遗产核心管理人,完善立法,突破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的双重困境,把重庆建设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4.
重庆发展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辖后的“重庆文化”和过去“巴文化”的范围基本一致。东与荆、楚文化接壤,南与黔文化相交,西、北与蜀文化交汇,再北就是中原文化。我们把重庆文化放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大背景中,首先认识重庆文化的总体状况。  相似文献   

5.
《重庆社会科学》的“重庆历史文化”栏目,是一个读者了解、认识重庆悠久历史文化的窗口,也是发掘重庆文化旅游资源、提升重庆魅力的重要途径。重庆是一个历史悠久、多种文化交融发展的城市。她个性十足,追求时尚而活力无限。在先秦,重庆就有自己独特的巴文化,战国时期又融入了同样独具特色的楚文化,巴国的建立更是为重庆悠久的历史加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秦汉以后的漫长历史中,重庆在巴楚文化的基础上广泛融合其他多种文化因素,形成了重庆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和重庆人放达耿直而又火辣的性格。展现重庆这一年轻直辖市的文化魅力,“重庆历史文化”栏目算是眼光长远。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文艺统战组织,“文协”决非普通的文艺团体。本文将“文协”在渝期间领导和组织的各种抗战文化活动放在区域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全面考察,概括出其团结协作的广泛性、鲜明的政治目的性、坚持斗争的持久性和组织存在的战时性,旨在揭示其对重庆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并为新重庆的文化建设提供历史性参照。  相似文献   

7.
当代重庆文化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新中国建立后重庆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勾勒出解放后五十多年重庆文化的发展轨迹。同时将这五十多年文化发展历程归纳为“十七年”、“文革”、“新时期”、“直辖后”等几个时期,并对各个时期进行了一定的描述。  相似文献   

8.
重庆秀山地处渝、鄂、湘、黔四省市结合部,逐渐形成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群众性特征的跳灯习俗,孕育出历史悠久的花灯文化。重庆秀山花灯的历史起源目前尚无定论,主要有土著说、外来说和土著外来结合说三种看法,但至少可以肯定重庆秀山花灯文化的历史悠久。重庆秀山各族乡民在节日喜庆、修房造屋、婚嫁礼俗等民俗活动中跳灯祈福纳祥,使秀山花灯文化集歌舞表演、乐器吹打和故事说唱于一体,涵盖众多的艺术门类,具有鲜明的表演特色。重庆秀山花灯文化形象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等,具有历史和教化等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重庆社会科学》2006,(8):F0003-F0003
为了进一步弘扬巴渝文化,2006年6月7日,由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庆师范大学主办,重庆工商大学协办,重庆市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承办的“巴渝文化研讨会”在渝召开。来自重庆市社科联,云南民族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工商大学、三峡学院、涪陵师范学院、西华师范大学等各大专院校,以及远古巫文化研究学会、重庆文史馆、三峡博物馆、重厌大足石刻博物馆、出版工作协会、重庆民俗学会等各学会、协会近50名专家、学者到会。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选择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中国的新文化问题自“五四”运动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近一个世纪的文化研究以中西文化关系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为两大中心 ,形成了西化派、国粹派、辩证派、新保守派等不同派别 ,为文化建设打开了多视角的生动局面。当代文化正处于转型期 ,文化内部存在着多方面矛盾与冲突 ,只有立足于社会现实 ,以当代为轴心来建构新的文化价值观才能引导文化健康发展。当代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建立一种以独立人格为基础的、具有独立文化精神为价值指向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1.
《重庆社会科学》2006,(9):F0003-F0003
重庆抗战文史研究中心的前身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成立的重庆师范学院抗战文学研究室,该室研究人员参与主编出版了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学书系》,先后完成了“大后方文艺理论与文艺运动”、“战国策派”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2002年,在原重庆师范学  相似文献   

12.
老谭 《西部观察》2002,(6):95-96
“礼仪重庆”、“诚信重庆”、“知识重庆”和“魅力重庆”,四个短语组成口号,近一年间在重庆的新闻媒体和街头广告上频繁出现,令人耳目一新,怦然心动。  相似文献   

13.
重庆作家阿蛮创作的长篇小说《依仁巷》是深层次地集中反映、弘扬重庆文化的一部力作,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较高的文化品位。作家通过对这条古式巷子里章家兄弟及周围邻居在几十年中命运变迁与人生打拼的刻画,再现不同时期、几代重庆人在建设家乡进程中散发出的典型地域文化性格,是对重庆文化之根的一次思索与寻根。  相似文献   

14.
胡攀  彭劲松 《西部论坛》2012,22(5):88-94
地域文化与城市形象的关系是紧密的,它们虽然在内涵和外延上各有侧重,但都指向城市之于人的印象和感觉,城市形象是地域文化的外显,地域文化是城市形象的内核,二者互为表里.巴渝文化、红岩文化和抗战文化构成了重庆地域文化的主体,对重庆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庆城市形象应该定位为国际时尚都会、抗战记忆名城和山水森林之城,进而塑造起以城市理念形象、城市行为形象和城市视觉形象为主要内容的,具有重庆特色的城市形象体系.  相似文献   

15.
重庆具有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它们共同为重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有:三峡文化、巴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与人文景观文化、饮食与火锅文化等。  相似文献   

16.
从民族来源、祖先世系、图腾崇拜论述了巴与蜀、巴与楚在文化渊源上的不同;再从行政区划上论述了巴与蜀在3000多年历史上的九分九合,分多于合;进而从文化分类原则、文化积淀原则、文化个性原则和“巴渝”二字的渊源、内涵四个方面论述了只有“巴渝文化”才能代表重庆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成功举办了“重庆抗战文化”研讨会。会议呼吁加强对史料的重视,尤其是文学史料的整理与研究,既为矫治空疏的学风,也为奠定抗战文史研究的坚实始基。在新的历史观的激活下,重新开掘和阐发这些史料,堪称当务之急,并由此带来研究领域的拓新和研究方法的更新。中日文学关系与文论比较以及地方性的建构,成为研讨的热点。诸多金石之言,也为基地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美国传教士最早于1882年抵达重庆。在此后近20年内,传教士是美国与重庆直接交往的唯一纽带。传教士目睹甚至参与了19世纪末重庆的社会变迁,在美国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文字,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塑造了美国最早的重庆形象。与此同时,传教士也暴露了他们固有的文化偏见。美国传教士在渝的早期活动不仅具有宗教意义,还标志着重庆与美国文化互动关系的开始,重庆因此而成为了中美文化交往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火锅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饮食方式,但饮食方式能对一座城市的文化产生如此深刻影响的.非重庆火锅莫属。重庆火锅源于重庆的码头,是地地道道的俗文化。但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它却进入了上层社会,如今更创造了风靡全国乃至走向世界的奇迹,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重庆的城市名片。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更加凸现。重庆是一座著名的历史 文化名城,如何发掘、保护、开发、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塑造良好的城市文化形象,使之在提高重庆综合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问题,似应引起社会各界更加广泛的重视。为此,从问题的提出、悠久的发展历史与深厚 的文化内涵、塑造“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思考与对策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