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有着浓厚民族情感和"家国同构"意识的中国作家,通过小说叙事自然地将家族兴衰史与国家命运历程紧密相连.在他们创作的中国现代家族背景小说中,通过展示叛逆者形象对封建家长制度和礼教规范强烈不满的情绪和追求自由与民主的愿望,启悟人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对个体生命本真价值和精神家园终极意义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2.
巴金《家》和廉想涉《三代》分别是中韩两国现代家族小说的丰碑。它们都塑造了专制的祖一代、堕落的父一代、叛逆的孙一代的三代人物形象,在揭露封建家族制度的专制、暴戾和腐朽,呼唤启蒙与觉醒,表达民主、平等、爱国、进步和自由的诉求上,有着文化精神上的一致,时代背景、社会风云和作家生活道路的相似,是其精神一致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巴金和岛崎藤村的同名小说《家》是中日家族叙事的经典作品,描画了中日传统家族颓败的历史面影。由于中日作家时代背景、个人经历、艺术手法的差异,造成了两部小说的家族文化蕴含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的不同。两部小说都以婚姻状况和家族关系作为叙述的重点。巴金《家》中的婚姻故事构成了家族衰败的纵向线索和个性解放的表征,岛崎藤村《家》中的婚姻悲剧则成了必须默默承受的苦果和促使家族溃散的遗传性病症;巴金的《家》重点描绘了家族兄弟之间、长幼之间的争斗,岛崎藤村的《家》重点描写了家族兄弟在“负欠”观念下的互相帮助,但无论是争斗还是帮助,都把家族推向了颓败的路途。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巴金的小说《家》与日本近代自然主义作家岛崎藤村的同名小说《家》在中日文学史上分别占有重要地位。两部作品在相同题材和主题背后,隐藏着同中有异的文化结构。两位作家虽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方法,但都从自传体角度阐释了封建家族制度的罪恶与根源,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和内涵。巴金的《家》承载着儒家文化的精髓,岛崎藤村的《家》则包含着神道与儒教相融合的多元文化的神韵。  相似文献   

5.
巴金的《家》是以反封建传统的主题赢得几代青年读者的。作家创作这部小说时,还是一位刚刚从一个封建大家庭中挣脱出来的青年,他满腔热血沸腾,“矛头就针对父母包办婚姻、干涉子女自由等等封建流毒”大声疾呼,回顾旧家,只觉得“门开着,好象一只怪兽的大口。  相似文献   

6.
年轻的激情、对具体境遇的深切感受和愤怒激发巴金提笔写作《家》。围绕"叙述者"这一角色和视点,小说采取设立全知视角、有效控制叙述者与故事人物间距及凸显叙述者主体意识的叙事策略来实现"叙述一个封建大家庭历史"和"倾述对一个垂死的制度的积愤"的意图,对巴金这位处于现实苦难和内心求索双重困境的现实主义作家而言,小说这种语言艺术创作的过程便是将思想纳入词语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家族小说的叙述方式经历了一个从全知叙述到限制叙述的转换,相应地,叙述者完成了从整合到分裂的转变,统一的权威的叙述姿态被打破并逐渐走向复合多元.家族小说叙述方式的转换,既表现了作家的创作个性和个体选择,又反映了特定的文化语境对家族小说创作的深刻影响.从叙述方式的角度考察家族小说,将进一步从形式入手深化对家族小说的研究和阐释.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中国封建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古今家族小说的发达和兴盛,也决定了家族小说相对于其他题材小说来说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重要性以及特殊意义。楚爱华博士的学术专著《明清至现代家族小说流变研究》(齐鲁书社,2008年10月版)正是以此人手,选题非常有意义。该书从家族内部人伦关系意蕴的嬗变、家族外部居住环境的嬗变以及家族小说本体的嬗变三个大的方面进行论述,抓住了家族小说由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主要因素构成的特点,以及家族小说与其他题材小说相比在艺术上的特异之处,打破古今界限,对家族小说的古今流变进行了深入探讨。具体来说有三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9.
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和清代作家曹雪芹,同是大家族的末世子弟,同是写一部家族衰亡的小说,同是把部分家世现实写进小说中去,同是塑造“正邪两赋”的“新人”形象。反映前者对后者自觉的承继关系及小说创作的自身规律。  相似文献   

10.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著名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作为集中体现作家的人生观转变和艺术风格成熟的代表作,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坛上的突出地位。 《苔丝》在欧州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有的认为,它是十九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最好的代表作”,在“十九世纪古典资产阶级小说”里,“算是到了无可再发展的地步”。对这个标志十九世纪末西欧、特别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最后成就的作家和作品的研究,在我国学术界还是不足的。五十年代,有些研究者发表了为数不多的评介文章,较多地强调了“小说的消极因素”。以至于推断出某些偏激的结论。因此,我们还有必要对哈代及其《苔丝》,展开深入研究和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11.
明清小说描绘的封建大家庭中,次要女性也具有一定的财产事务管理权,她们或轮流管理财产,或为了管理权争风吃醋,然而最终只有暂时管理权没有专有权。  相似文献   

12.
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 ,“家族叙事”是一个世界性主题 ,中国 2 0世纪小说也不例外。在现代文学时期 ,小说的家族叙事倾向于描述封建大家族的衰落过程 ;在所谓“1 7年”时期 ,小说中的乌托邦冲动仍然潜含着家族制度的文化原型。“新时期”小说的家族主题从文化反思的角度 ,全方位地审视家族和家族制度在中国文化中的角色和意义 ,而到 90年代 ,小说则更多地借助于家族隐喻和新的叙述观念来表达自我的存在焦灼和自我对历史的感受  相似文献   

13.
文学的自觉与作家的责任——《张居正》创作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现实小说相比,历史小说更能体现作家创作上的自觉,因为历史小说要兼顾历史与小说两个方面,其作者首先应该是史学家,然后才是小说家.因此,"写什么"对历史小说的创作尤其重要.要想弄清两千多年来中国历代皇权统治或日国务活动家的基本特征,应该着重关注两个系列的人物,一是帝王系列,二是宰相系列.选择张居正作为研究和塑造的对象,是基于三个考虑:(1)他是典型的"士"的代表;(2)他所领导施行的"万历新政",比之商鞅、王安石推行的改革要成功得多;(3)明代的国家体制对后世影响非常之大.张居正的悲剧,不仅仅具有封建性,更具有民族性;不仅仅具有政治性.更具有文化性.张居正应是历史中的人物,更应是文学中的典型.  相似文献   

14.
论巴金家庭小说的主体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家庭小说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 ,他的《激流三部曲》、《憩园》、《寒夜》等中长篇小说通过对“五四“到抗战时期不同家庭生活的描写 ,从政治、经济、文化、伦理道德等不同视角 ,多侧面地揭露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吃人罪恶 ,展示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探索爱情婚姻、家庭及妇女解放等重大社会和人生问题 ,表现出作者反帝反封建的强烈民主意识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是中国现代风俗小说的优秀代表。鲁迅小说描写了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生活习俗、忌俗、婚俗、葬俗等风俗,通过它们展示了传统风裕中所具有的封建礼教、封建迷信等观念,对受这些旧习俗束缚的人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加拿大华文女作家张翎,是海外华语文坛上一位并非职业写手的"业余作者",近年来相继出版了《望月》、《交错的彼岸》、《邮购新娘》以及反映19世纪以来飘洋过海出国谋生的华工血泪史的《金山》等小说,频频斩获各种文学奖项。本文选取其中篇小说《雁过藻溪》,运用叙事学、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和文本细读等方法,对张翎笔下的"藻溪"故事、人物原型及其叙事意蕴与文化隐喻等,作了较为深入而细致的诠释与解读。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的美国曾进行过一系列对国家身份、价值和命运的探索。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塞勒姆镇一个没落世家的作家纳撒尼尔.霍桑,也加入了对价值观和命运的讨论。在其著名的小说《红字》中,他为主人公海丝特违背当时宗教和社会法律的"罪过"进行正名,同时积极地倡导自然法则高于上帝之法的启蒙思想,并通过对海丝特命运的描述表达了他对封建政权与教权的激烈抨击,以及对美国人权主义人文理念的热切向往。  相似文献   

18.
死亡是学作品经常描写的内容。在鲁迅的小说中,死亡描写具有启蒙的意义。鲁迅通过自己小说中人物的死亡,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提出了关怀生命的重大命题,使五四新学在反映人生问题上呈现了新时代的特征,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很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初福克纳的小说首次被译介以来,国内读者就和福克纳结下了不解之缘。近百年来,福克纳的小说被不断翻译和反复解读,但不同年代读者的理解也大相径庭,他们先后把福克纳看作悲观的现实主义作家、反战反帝的政治进步作家、意识流派代表作家、书写人类时代状况的现实主义作家、现代派作家,甚至认为福克纳小说具有后现代主义因素。这种变化,不仅折射了中国历史语境和文学观念的历史转型,而且显示出经典文本蕴藏着丰厚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20.
清代作家陶贞怀在其创作的《天雨花》中塑造了大量婢妾形象。对这些婢妾作者始终持有一种摇摆不定的态度,一方面对她们违背封建纲常的行为进行大肆批判,一方面在字里行间又流露出对她们所经历的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作者对待这些婢妾的矛盾态度,可以作出两种解读:一种是阶级立场使然,作者对下层女性的悲惨遭遇无法感同身受;另一种解读是通过对婢妾深重灾难的客观直白描写,以期引起社会对下层女性命运的关注。这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