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生物技术特别是克隆人技术对建立在神秘感基础上的人类尊严构成了严重冲击;以至必须以理性来维护人类生命的独特价值和尊严。目前,围绕克隆人技术的伦理争论已经广泛地展开。然而,任何对具体技术的伦理争论,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伦理准则之上,这样的伦理准则可以概括为两个,一是决不像制造机器一样制造人,二是决不像对待机器一样对待人。以这样的伦理准则,有关克隆人技术的几个伦理问题便可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2.
人对环境的需要是全面的,它既是人生存的根基也是人生活的载体。但在现实中,人们盲目地局限于功利视野,试图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谋取财富,寻求自然的功利价值,这就忽视自然的内在价值,严重毁坏了人类的生存之基。环境伦理对自然的关爱着重环境生活的全面性和丰富性,旨在从审美、科学、宗教等社会文化的视野看待自然价值,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维护人类的文化尊严。环境伦理对自然的尊重是人类道德进步的表现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生存文化视野的回归与展望。  相似文献   

3.
财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保证,追求财富是人的共性.但囿于不同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与思维方式的限制,人类的财富思想和财富观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中国古代伦理财富观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和深刻内涵.探究中国古代伦理财富观,对于当今社会如何正确定位古代伦理财富观、如何科学认识古代伦理财富观的现代价值、如何实现古代伦理财富观的现代转换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理论界对人的尊严的探讨没有从元理论的角度阐明尊严问题是如何进入人类视野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哲学本体论的人学转向、人与制度伦理关系的异化及尊严在历史与社会中的表现形式三个方面给出答案。始自古希腊的哲学本体论的人学转向预示着人对自身的认识和思考,这是人的尊严凸显的历史前提;人类在自己创造的制度中异化为工具而不是目的,标志着人与制度伦理关系的异化,成为人的尊严凸显的根本原因;并最终通过一定的历史和社会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人生境界有高下之别和层次之分,可分为功利境界、伦理境界和信仰境界。处于功利境界的大学教师会遭致世人的鄙视,达到伦理境界则是大学教师享有尊严的道德底线。而以真正的知识分子的信仰和情怀去做人类价值的守护者、社会的良心和思想上的批判者,才是大学教师赢得崇高尊严的一种积极姿态。  相似文献   

6.
公益伦理视域中的奉献主要是指切实履行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道义救助和伦理关怀,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过上合乎人类尊严生活的义务。它主要包含着勇于承担救助弱势群体的社会责任、济世利民、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等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7.
克隆技术是20世纪人类社会的突破性技术革命成果之一,这种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在传统两性生殖方式外多了一种选择,即无性生殖方式。这种技术一旦运用于人类社会就会打破人类几千年来形成的伦理观念和法律制度,会引发众多的伦理和法律问题:生殖性克隆会打破传统生育模式,造成社会关系的混乱,损害人的尊严,造成对人和社会的伤害。因此从伦理和法律上否定生殖性克隆技术的运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池田先生在其“佛即生命”的“生命哲学”基础之上,形成了蕴涵人类普遍价值之生命伦理思想。这种伦理思想以“生命的尊严”为核心规范,进一步在“生命的尊严”基础上拓展了人类幸福的建构以及环境伦理思想,最后又统一在世界和平价值理念之中。由此,他的生命伦理思想从“生命尊严”这一根本出发,融合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了具体层面上对伦理规范的理论考察。而池田先生“人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各种具体的实践应用生命伦理规范,从而实现“生命的世纪”,完成对人类社会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9.
围绕近几年我国出现的"弃尸"现象,从生命伦理和法律的视角分析人类尸体被丢弃所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进一步论证人类尸体应该分享人类的一部分尊严,应该享有一定的道德关照地位这一核心观点,以此唤醒人们对自身尊严的道德意识,强化家庭、社会对处置人类尸体的道德责任,遏制"弃尸"现象在我国的频发。  相似文献   

10.
财富与伦理本身有内在联系:财富为伦理之基,伦理为财富之范,二者对立统一于共同的主体——人,和谐是其境界。人既是伦理的主体,又是财富的主体。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是财富与伦理和谐的前提,人的心理对财富达到符合法制和伦理的认同是其和谐的思想基础,而财富与伦理关系的和谐发展又是人全面而和谐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正是由于它们这种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的关系,使财富与伦理的和谐既有可能,又为必要。  相似文献   

11.
稳定统一的道德标准不复存在,现代人类将重新审视自我的生存处境。文章从3个方面阐释了小说《拉维尔斯坦》的伦理命题:相对主义导致是非观模糊;代表至善至美爱情的厄洛斯成为永恒的缺憾,人与人由彼此需要变成彼此排斥;生命的尊严体现在无畏死也不惧生。道德观左右了爱情的性质和对待生命的态度,重拾信仰才能完成人类的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12.
在法西斯统治之下,人被异化为国家实现权力集中的手段,进而成为被独裁者操纵的暴力工具,“国家尊严”“民族尊严”成为践踏个人尊严、实现独裁统治的道义力量和煽动口号。在当代法治中,“人的尊严”是人类汲取战争教训的积极成果,并已成为国际法准则和许多国家的宪法原则,成为所有人权的价值依据和伦理基础。国家尊严与人的尊严之间是一种既相得益彰、又相互拮抗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对法治国家和公民行为都具有指导意义,警示我们既要维护国家尊严,也要严格保护个人尊严。  相似文献   

13.
道德诚信与财富创造是财富伦理研究中的一对重要关系范畴。但是,人们对诚信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的认识还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有学者从经济视角探讨财富创造,将之视为脱离伦理约束的经济逻辑。这种"割裂"研究方式妨碍了人们从深层次探究伦理道德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问题。实际上,伦理道德可以规约和推动财富创造。特别是在当下信任危机背景下,道德诚信可以为财富创造保驾护航,给其提供坚实的伦理基础和文化支撑,并通过自身形式参与财富创造具体过程,保证财富创造获得正当性动力和可持续性存在。当前,商务诚信领域中的诚信缺失现象令人担忧,需要我们从政府、社会及商家层面加强商务诚信建设,助推财富创造。  相似文献   

14.
伦理信任,既是行为自由方式,也是社会精神结构。作为前者,其具体形式是“己-他互利”的道德信任或“纯粹利他”的美德信任;作为后者,它是社会秩序的深层结构,并构成制度、法律、规程建构的本质规范及实践指南。伦理信任的精神本质是“平等-共生”,它遭遇解构的表现形式是道德沉沦和美德消隐,但实质却是“平等-共生”精神结构解构。解构伦理信任的社会方式有两种,即前结构性解构和结构性解构,前者是政治以颠倒伦理的僭越方式设计和创建无伦理信任精神结构支撑的制度、法律、规程,使社会只有刚性的形式秩序;后者是指以伦理信任精神为指南构建起来的社会秩序,在运作进程中遭遇畸形变化的世界力量解构了其深层社会精神结构。两种方式都源于“财富-权力”结构的垄断。因而,改变伦理信任消解状况,重建伦理信任精神结构和伦理信任方式,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财富-权力”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家“忠恕之道”的伦理精神透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作为“仁之方”的“忠恕之道”,以其情感互动的伦理意蕴,关系定位和换位思考的伦理原理,忠信、宽容、相互尊重和人格平等的伦理前提,揭示了“内圣”何以能够“外王”的逻辑推理理路,解决了家族情感能不能、应不应该、可不可以推及社会公共伦理的难题,提供了与儒学思想、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结构相适应的独特道德论证方式和道德思考方式,凸现了“忠恕践仁”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6.
程朱理学继承孔孟道统,专讲义理性命之学。它将人际伦理提升到宇宙本体论的哲学高度来重整人际伦常秩序,确立人的道德主体性。程朱理学既有以道德相对主义(社会性道德)把自然道德化的"真善相悖"的一面,也有以绝对道德主义(宗教性道德)把自然审美化的"美善相乐"的一面。程朱理学完全可与康德的德道哲学相媲美,它构筑了可与天地比肩的人类伟大尊严,追求哲学敬畏人生、宗教超越人生、艺术赞美人生的崇高精神境界。它最富有思辨性的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的精华。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教蕴涵着丰富的伦理观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大背景下探讨显得尤为必要。伊斯兰教对于穆斯林在人际交往、家庭、商业、生态等方面的处理上都有着明确的道德规范与规定。强调伊斯兰教伦理观,可以整合有利的伦理资源,这对于和谐社会及其构建而言,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的变革导致了传统以"师道尊严"为核心的师生之伦面临诸多被解构。师生的道德人格在法律人格的遮蔽下冲突越来越大,部分教师既没有自尊也没有他尊更没有社会之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从根本上努力改善学校及社会的管理评价体制,给"师道尊严"一个良善的社会制度发展空间。当下应该透过伦理视域,让伦理的法律与道德更为统一,建构起现代新型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关系冲突的缓解,重建精神家园,这样将有利于校园和谐发展和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