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回顾20世纪的西方哲学走向,生活世界的重新阐释已成为多元主题中的重要一维。这其中,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的阐释是独具特色的,它以社会哲学为视角,将生活世界作为与交往行为相辅相成的概念,在交往理性下重建生活世界,使生活世界成为交往实践的背景和视域。文章试图从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理论来源、意蕴及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等问题的阐述入手,系统地分析哈贝马斯交往理性下的生活世界概念及其生活世界理论对于批判传统意识哲学和建立新的哲学基础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胡塞尔"生活世界"的概念深深地影响了许茨,许茨借用了这一概念,并把其运用到其现象学社会学理论之中。许茨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的比较可以概括为:从先验的生活世界到日常生活世界,从先验的主体间性到日常生活中的主体间性,从先验的第一哲学到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全面转型 ,作为人的一种生活样态的日常生活世界 ,它的现实重建问题日渐引起的关注。文章从三个方面 ,即日常生活世界的基本特征 ;对待日常生活世界的两种基本态度 ;日常生活世界的重建前提 ,阐述了日常生活世界及其重建问题  相似文献   

4.
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现代哲学在对传统哲学的反思和批判中,实现着面向生活世界的哲学变革。在这种变革中,现代哲学在哲学观层面上展示出不同于传统哲学的理论视界,并表达出现代人要求全面占有自身本质和拥有完整生活的生存论渴望。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所实现的转向生活世界的哲学变革,对于我们理解各种各样的生活世界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日常生活世界的基本内容通常包括日常的观念、交往与物质活动。常人的大多数时间处于日常生活世界之中。西方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都指出了现代的日常生活世界无可挽回地趋向于异化、沉沦与单调平庸的状态,已非人类可以完全信赖与依托的"精神家园"。马克思主义认为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存在,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双重特点。传统中国是由熟人所形成日常生活世界的社会,其特点是人们之间的信息对称与重复博弈,这是奠基于伦理关系基础之上所生成的以道德生活为内核的世界。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与信息网络技术化时代,这将国人的生活置入了多种可能的日常生活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6.
现当代社会,人的生活世界无被无限扩大,哲学批判的问题域同样得以扩展。基于阶级问题与物质匮乏问题,马克思最早提出了关于"人的异化"问题;文化哲学从人的文化生活世界出发,以人在当代社会生存的文化主旨理论——技术理性批判、文化生态——大众文化批判、文化组织形态——现代国家批判等延续、扩展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异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对具有家族相似性的"生活世界"话语进行了哲学重构,将其视为一个有意义、自主以及道德选择的世界。较之于胡塞尔,哈贝马斯彰显了生活世界的语用学与主体间性维度,且将胡塞尔生活世界的先在性、非课题性特质改置为交往行为的运行视域。较之于许茨,哈贝马斯更为注重认知与行为之间的关联,拓展了生活世界理论所端赖的社会语境。在生活世界的结构问题上,哈贝马斯对之进行了系统性重构,基于文化、社会、个性互涉的意义语境,将生活世界与交往行为相关涉,进而使之成为兼具描述功能与批判意义的哲学概念。面对生活世界殖民化的症候,哈贝马斯重塑以理解为取向的语言交往机制,旨在抗撷非语言的控制媒介,重建合理化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8.
唯物史观在科学说明历史、现实与未来发展的逻辑关系时,相应地体现了对历史的反思功能,对现实的批判功能和对未来发展的预见功能。作为唯物史观的马克思历史哲学,不仅仅是一种批判的历史哲学,同时还应是一种预见的未来哲学,它对未来的钟情和向往是它实践唯物主义的内核必然要萌生和展现出来的一个斩不断的“情结”“未来情结”。本文从可能世界、目的世界、对象世界和理想世界四个界面,阐述马克思历史哲学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和构想,揭示其“未来情结”的秘密所在,说明其社会预见性认识的方法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是在世界中存在和发展自己的。这世界不是自然界 ,不是与人对立、抗悖着的世界 ,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是人活动并由这种活动构成着的世界。国际学术思想中的生活世界理论的提出意味着哲学主题的转换。任何一种生活世界理论总是针对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活状况提出来的。在信息时代 ,不论是人们的生产、工作、学习活动 ,还是人们之间的交往、文化娱乐、日常生活 ,都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和不断的重建。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展现信息时代生活世界的基本生存样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日常生活世界是指在中国社会背景之下所形成的相对封闭与恒常的天然共同体,其本身具有经验化与人情化两大本质特征。日常生活批判不仅是对现代主体进行理性塑造的一次深层启蒙,也是塑造现代主体的合理进路,实现中国人自身的现代化必须对传统日常生活进行一番批判与重建。  相似文献   

11.
对施蒂纳哲学的形而上学本质的批判是马克思进行思想革命的重要一环,因此,梳理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对于揭示马克思思想变革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施蒂纳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以唯一者、利己主义者为出发点发展出唯一者哲学,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运用大量篇幅对施蒂纳进行批判,阐发了唯物史观。立足于马克思对施蒂纳利己主义的三重批判,即对利己主义者二重化的前提批判、对个人利益和普遍利益对立的基础批判、对利己主义者作为主体的现实批判,揭露施蒂纳利己主义的本质,阐明个人利益和普遍利益的现实关系,明确现实的人作为唯物史观出发点的重要意涵,揭示施蒂纳和马克思研究路径和最终归属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视角,揭露新自由主义理论传统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实质,探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对立的经济哲学基础,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哲学价值观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当前全球各国社会管理的现实紧张状态凸显了社会管理的理论研究。社会主义中国从马克思的理论资源中开发社会管理理论是我国社会管理理论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马克思的哲学理论是在批判西方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基础上逐渐生成出来的。同样研究马克思社会管理理论也应该按照对西方传统社会管理理论的批判和超越的基础上来进行考察。以马克思实践哲学为基础,在对西方传统社会管理理论的理性主义传统进行反思和超越的基础上,从实践的二重性角度构建马克思社会管理理论的双重维度,以解决现代社会管理中理性与价值分裂的难题,为我国社会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是立足于大工业生产实践,在理论上对旧唯物主义自然概念的批判,对十九世纪自然科学关于自然及其规律的抽象理解和古典经济学关于社会经济的所谓自然规律的批判基础上得出的新哲学的奠基性范畴,“自然”概念是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自然和社会在理论上是互为定义的。马克思的实践、劳动、生产力等等概念都是奠定在对自然的理论批判和建构基础上的。施密特在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解读中存在不少误解,具有总体上倒向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倾向。人和自然的历史辩证法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人和自然和谐必须遵循的法则,是我们的时代无法超越的基本实践规范。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降,黑格尔历史哲学从三个方面不断地遭到解构。首先是意志哲学对理性的反叛,意志取代了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的理性;其次是方法论上的批判,客观主义及科学方法成为讨论历史认识问题的主要方法;再次是叙事主义的转向,历史叙事的“诗学”成为研讨的中心问题。然而三大解构再次证明了黑格尔历史哲学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将经济学和哲学研究相结合的第一次结晶:经济批判是哲学批判得以展开的基础,哲学批判是经济批判的理论提升,社会批判是经济批判和哲学批判的双向展开,只有在经济哲学的视域中解读才不会人为地造成对它的误读。  相似文献   

1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马尔库塞学术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学说成为马尔库塞学术思想的理论契机是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开始的。通过研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尔库塞解决了许多萦系在内心深处悬而未决的问题,找到了马克思思想"具体哲学"的理论基石。在对马克思学说的深入分析中,马尔库塞初步形成了自己富有特色的社会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8.
从哲学维度研究性别问题,着眼点在于研究男女两性社会身份的相互关系问题。西方奠基于理性与感性二元界分的哲学思维,使男性获得被崇尚的理性身份,女性则随着感性身份的被定义而被摒出"中心"的地位,成为两性对立关系中男性主体的"他者";中国哲学的有机整体性思维,规定了男女两性的一体性取向及相依相生的关系。但在中国人伦本体性文化体系中,哲学同时又是伦理哲学或哲学伦理学,伦理学的男尊女卑序位观念获得哲学的合法性认可,女性由此被置于两性构成性关系中的"卑下"的处境。中西女性文学与批评基于各自性别哲学而展开,呈现各自的特色。因此,中国女性文学批评民族主体性建构,应重视性别哲学维度的发掘。  相似文献   

19.
作为西方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形而上学遭到了现当代哲学的深度解构和尖锐批判。形而上学命运问题在极端的激进型后现代主义浪潮下开始朝着既坚持形而上学又变革形而上学的路向展开探讨。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就是这种探讨的鲜明表现,解释学也是一种形而上学,它就是要从根本上关注人类精神的普遍性和总体性问题,要阐述和创造出人类理性的最普遍的世界意义。但是,解释学的形而上学又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建立在理论理性基础上以知识本质为思路的所谓客观的形而上学,它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对话,强调理解意义的普遍性和共同性,突出理解之形而上学的必然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物质"概念的历史内涵是广延。在西方哲学史上,"物质"本体论并不占据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改造。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定义及其对唯心主义的批判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实质上就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对象",这一"对象"并没有摆脱"广延"的特征,因此,"物质"概念不能构成对传统西方哲学一系列核心概念的消解。如果"物质"概念仅仅被界定为非广延的客观实在,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唯物主义的结论以及对唯心主义的批判都将难以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