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以不同时期好莱坞电影对华裔女性形象的塑造为切入点,以史为线,找出不同时期华裔女性形象的特点及其共性。发现虽然不同时期电影中的华裔女性形象各具特点,但是这些形象往往被贴上"他者"的标签。究其原因,好莱坞的电影制作在"东方主义"影响下来建构华裔女性形象。本文揭示了这一权力关系,提倡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方文化的平等交流和华裔女性形象的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2.
电影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19世纪末自西方传入中国,并迅速崛起为一门广受国人欢迎的大众艺术,随之,以塑造女性形象为主要特征的电影女演员出现在银幕上,成为人们赏析的对象。至20世纪20年代,在女性解放思潮等因素的推动下,一些知识分子尤其是归国华侨和留学生加入电影公司,拍摄了一批"女性题材"影片,培养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电影女演员,女演员的形象和演技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初步奠定了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基本品格,对中国早期电影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从女权主义电影批评角度审视,新中国的电影在女性伸展与解放的体貌下,是一种强大的政治潜抑力与整合力.在这两种合力的遮蔽下,女权的内蕴、女性的意识和独立的女性品格却缺损到几乎无可辨认的境地.新时期主流电影通过女性表象的复位完成了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拨乱反正"的过程,然而,这一时期电影叙事中的女性、母亲、地母形象仍是沉重的、超负荷的或多元决定的历史存在.新时期的电影语言仍然是男性的传播方式,在男性的、意识形态权威话语的遮蔽和扭曲下,新时期电影中的女性依然是缺损的.  相似文献   

4.
电影《嘉年华》以女童性侵案为视点,将几位女性的命运融入其中,描绘了当下女性的生存状态,具有浓厚的女性主义意识。本文以《嘉年华》中三位女主人公小米、小文、新新为对象,以拉康的镜像理论切入,具体分析当下男权社会女性被无意识"凝视"的关系,以及女性如何在被"凝视"的关系中构建"自我"。该电影显示了导演的匠心,这为女性主义电影与电影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5.
作为电影作者,索非亚·科波拉对电影的控制完整且有力,三部作品在主题上互相联系,并有一定的延续性,所使用的电影语言自成一派,所选择的题材都有一定的"自传"性,并表露出含蓄的女性主义倾向,从而使她的每一部作品都刻上了独属于作者的印痕.当下,由于电影工业性和商业性的增强,"电影作者"逐渐变得难以辨认,"女性电影作者"则更为少见,因此,在科波拉作品中所呈现的女性经验,因为总体的匮乏而显得格外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6.
自编自导的"女性电影"经常会表现出文化传达上的孤立和边缘,由女性小说改编的女性电影,表现出了性别文化向大众化表达迂回靠近的努力,而女性小说与男性导演的合作更可能走向性别文化表达的和谐与整合。以目前"共读"研究重整合的思路,关注并赋予女性小说影视生成的价值和意义,寻找影视媒介传达性别文化的有效路径,打开女性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7.
叙事模式是社会政治、文化特征在文学艺术界的反映,是文学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套路.陪都电影在叙事模式上呈现出"木兰从军"(女性革命叙事)、"革命的罗曼蒂克"(女性爱情叙事)和"娜拉出走"(女性成长叙事)三种明显的模式化倾向.这几种模式彰显了陪都电影的价值诉求,在本质上仍是革命叙事的"同质异构".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边缘文化,女性电影一直在文学评论的夹缝之中生存发展。以电影《无穷动》为例,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和批评方法,重点将我国女性电影与传统电影相比较,探讨了女性电影这一特殊文学及传媒现象发展的状况。从多个角度分析中国女性电影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发展过程中的艰难,并从"对抗还是对话"讨论《无穷动》为中国女性电影的存在与发展带来的可能性,探索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末路狂花》是一部典型的女权主义电影,它展示了两位原本符合传统男权理念中"安琪儿"形象的现代女性遭遇的无所不在的男权压迫和她们以"疯狂"的方式反抗男性歧视与凌辱的历程,暗示了"双性同体"的理想女性模式.  相似文献   

10.
小说家穆时英是一个电影爱好者,他的作品在塑造人物时也受到了电影技巧和电影价值观的影响。在塑造人物的方法上,他的人物采取了来源于电影的"行为出场"的出场方式,并且擅长运用色彩,利用特写、移动镜头充实人物;在两性关系上,受好莱坞电影的影响,男女皆有孤独放纵的都市病,女性更多为爱情所困,男性的不幸更加多面,女性被置于表面主动实则被动的局面,男性则享有真正的决定权。  相似文献   

11.
陪都电影为服务战时体制的需要,首当其冲成为承载革命叙事使命的媒介工具,并逐渐由原本的宏大叙事向女性叙事转型,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木兰从军"(女性革命叙事)、"革命的罗曼蒂克"(女性爱情叙事)和"娜拉出走"(女性成长叙事)三种模式.在这种叙事模式的指引下,视点聚焦、乡土认同与男性想象又成为陪都电影女性叙事的三个维度.无论叙事模式还是叙事维度,其本质都是革命叙事的"同质异构".  相似文献   

12.
劳拉·穆尔维在《视觉快感和叙事电影》一文中借用精神分析理论研究了电影叙事中所隐藏的父权文化性别制度,并提出了"男性/积极的/凝视者、女性/消极的/被凝视者"的性别二元对立式,以及以此为基础所产生的视觉快感。而在徐静蕾所改编的茨威格同名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影片中,这种性别位置被颠覆了——女性成了凝视的发出者,而男性则成为被凝视的对象。然而,在这种颠覆性的性别叙事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次有意识的反击与抗争,而只是再一次对女性性别体验的遮蔽与歪曲。在此,女性的性别话语再一次成为男权文化的拥护者与建构者。  相似文献   

13.
1984年出品的日本影片《天国的车站》是根据六十年代轰动日本的“日本阁杀人案”改编而成的。导演出日昌伸对原素材进行了高度的艺术加工,以极其深沉的情感和精美的电影语言,塑造了林叶佳代这一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性形象,以强烈的女性意识观照了妇女的命运。对她的悲剧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对她的觉醒表示了由衷的赞美,对不公的社会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一、由“女性电影”说起 有的说《天国的车站》是犯罪片,有的说是社会问题片,也有的说它属于女性电影,这些说法都不无道理。我比较倾向于把它概括为女性电影,它是以女性问题为题材来反映社会问题的影片。何为“女性电影”?也是众说纷纭。肖力把“女性电影”的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是指女性题材或主题的影片”;“其二,是指西方女性主义(或称  相似文献   

14.
民族政策的倾斜给予了"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娱乐性上以更大的空间,通过对女性形象的丰富表现和构建阶级胜利的成功快感,以及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大量展现,"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体现出较强的娱乐性,并使得这些影片在意识形态的传播上具备了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遮蔽与张扬:新中国女性电影的主题变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女权主义电影批评角度审视:新中国的电影在女性伸展与解放的体貌下,是一种强大的政治潜抑力与整合力。在这两种合力的遮蔽下,女权的内蕴、女性的意识和独立的女性品格却缺损到几乎无可辨认的境地。我国新时期主流电影通过女性表象的复位完成了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拨乱反正”的过程。然而,这时期电影叙事中的女性、母亲、地母形象仍是沉重的、超负荷的或多元决定的历史存在。新时期的电影语言仍然是男性的传播方式,在男性的、意识形态权威话语的遮蔽和扭曲下,新时期电影中的女性依然是缺损的。第四代女导演以鲜明的女性意识烛照她们的创作,赋予了女性形象更为丰富的性格层次,也十分准确地传达出她们自身作为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为中国电影增添了新的文化视角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中国自1990年代初以来,借鉴法国电影,创造了一批"双生花"题材的艺术电影,《七月与安生》可以被看作是最新的一部这样的类型片,同时也有着明显的变异。一般认为这是一对自小"青梅竹马"的女孩在与一个男人的交往中所经历的成长史。然而,在对影片的情节与人物塑造结合社会现实这个"潜文本"的分析后我们会发现,它并非表面上的弘扬女性情谊与主体性的"女性电影",而是一部实质反女性主义的、被男性沙文主义立场所渗透的影片;它实质上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三个阶层之间的关系与互动;它表面上的中产阶级视角实际上也被资本逻辑所劫持。但由于它对中国社会的阶层关系没有清醒认识,因此对于"第三个阶层"缺乏清晰的表征。对影片叙述策略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艺术电影中的"文化与社会"的政治性内涵。  相似文献   

17.
论张艺谋电影中女性意识的渐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红高粱》时代对自主、对抗的女性意识的张扬,到《秋菊打官司》之后女性魅力与欲望的缺失,再到《英雄》开启的奇观电影里对女性身体的“视觉消费”,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意识存在着一个逐渐隐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背后,有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和电影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当代电影中,以目的论和二元对立为特征的男性树状文化模式总是会不断地在其中展现,它们带来的总是"终结"、"断裂"或者"崩溃".而在文化历史步入21世纪的当代电影.对更真实而合乎自然的女性/阴性方式和如自然一样绵延不息的生命本质的追寻已是势不可挡.女性式的精神是内在延续的,是没有起点、终结,也没有中心的,它所具有的"非理性"的认识方式则践行了与以往男性中心主义文化思想不同的"女性式"的思维/体验路线.这条女性式的精神路线,穿越了树状的和以目的论和二元对立为特征的男性社会文化模式,而进入到女性式的块茎的、游牧的和"绵延波动"的模式.通过分析<她比烟花寂寞>、<钢琴课>、<禁入坟场>、<鬼水凶灵>、<对她说>、<罗曼史>等影片,我们可以看到如今男性树状文化模式的式微和"女性式精神"凸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华裔美国人的形象在美国"东方主义"者的电影剪切艺术中,被大大地歪曲了,伍慧明却力图在小说《骨》中用"东方主义"者惯用的电影叙事方式改变这种状况,并使主人公莱拉成为新的华裔女性形象,以此来校正大众对唐人街的认识上的"盲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女性批评和原型批评文艺理论的观点 ,着重分析张艺谋农村题材电影 ,提出张艺谋通过女性视角来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 ,并用电影画面激活了“才子佳人”这一古老原型。其影片魅力是人类集体无意识和艺术家良知的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