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蕴含着严密的内在逻辑。从历史的角度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有机融汇了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具有重要的历史继承性;从理论的角度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新境界,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性;从实践的角度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国发展实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实现了守正与创新的内在耦合,具有重要的实践导向性,为新时代新征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2.
把握和阐明毛泽东思想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系,主要有三大密切联系的分析理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文化谱系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文化谱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文化谱系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文化谱系为主线,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整合以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整合,强化和更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我认同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生动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的新视野、新气象、新境界。  相似文献   

3.
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文章从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特质出发,从实践维度、价值维度、创新维度、理想维度论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种思想体系的内在契合性,印证二者有机结合的理论可能性和实践必要性,为全方位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定位,进一步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重大成果,具有原创性意蕴。从生成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源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与拓展,渊源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中华文明的宝贵资源,在引领全球文明发展中拓宽了思想视野,并随着实践深入而不断丰富发展。从结构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紧紧围绕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时代课题,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建设的本体、价值、主体和方法,是一个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从原创性贡献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文化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以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本质特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诸多观点的创新与突破。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至上鲜明立场和文化自信重大命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本质观;以捍卫党的文化领导权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观;以“第二个结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以坚守中华文明主体性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升华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交往观。习近平文化思想达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守正创新,指明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正确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批判和文化继承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对阻碍历史发展的各种社会文化思想的批判、对鄙俗的社会文化氛围的批判、关于批判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关系、关于文化思想矛盾的社会历史根源等诸多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与实践的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党的思想理论创新的主线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并总结其中的历史启示,目的在于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8.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在不懈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形成的宝贵思想结晶和时代精华,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文化领域的集中体现,成为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思想指南。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历史成就,立足新时代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认清中国文化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时代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内容上的科学性、立场上的人民性、本质上的实践性和体系上的开放性。就其原创性贡献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地位,突出文化对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的重要作用;提出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党的文化领导权;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的使命任务,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  相似文献   

9.
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关乎党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指引人民、引导人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过去党的宣传文化工作中汲取主要历史经验,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进奠定基础、提供借鉴。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对文化建设实践认识新高度的理论总结。在宣传实践的视角下,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现实指南、以“七个着力”为现实进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历史、现实、实践三个维度对新时代背景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行探析,推进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现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它的形成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也是我们党对新时期创新理论进行整合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对这个理论体系的认识和概括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日臻完善的过程。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软实力"概念一经提出就成为理论界热议的焦点。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家软实力建设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意义重大。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国政治软实力的启示和对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十八大以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包括:坚定道路自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实践导向;坚定理论自信,紧紧围绕重大时代课题实现理论新飞跃;坚定制度自信,坚持完善创新制度机制推进治理现代化;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交融交流互学互鉴提升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3.
科学探索和正确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发展的前提。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对这一基本问题都曾做出过创造性的探索和回答。胡锦涛的贡献主要有: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进一步做出了“求真务实”的高度概括;赋予“解放思想”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更高的思想地位;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明确了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和方向;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创新理论的大众化等。胡锦涛的探索和回答大大深化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创新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最辉煌璀璨的乐章,从根本上影响、决定和支配着中国及人民的命运,同时也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无限生机和活力。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以巨大的实践精神和理论勇气,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探索和总结,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阶段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阶段性理论成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巨大威力,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巨大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5.
作为国家两大战略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文化软实力建设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这种统一性具体体现为:历史境遇的共存性、指导思想的同一性、价值旨趣的一致性、实现主体的交融性、文化品性的相通性和途径方法的交互性。  相似文献   

16.
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提升策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提升文化软实力对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文化软实力的相关理论出发,分析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影响要素,并针对民族地区文化软实力提升面临的困境,从文化创新、文化产业、文化人才和思想观念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理论之树常青,源于它对实践的指导。文化软实力的开发、建设和发展必须有相应的正确理论导航,因而,创建文化软实力学,成为当代社会发展所需。文化软实力学,应该是一门本土化的新国际政治学,它应以文化软实力为研究对象,以文化创生力为其探讨的核心问题,以开创全球化生态文明道路为其努力方向。由此三方面规定,创建文化软实力学,应该遵循文化本位动力原则等五大原则,去探索构建以生态化综合为基本视域的方法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其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开发研究。前者的主要任务是对文化软实力进行本体论、构成论、创造论、价值论、发展论和方法论探讨;后者的主要任务是对文化软实力展开实践基础、实践功能和纵向开发及其发展评价反馈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鉴于哈尔滨—齐齐哈尔(哈齐)客专路基工后沉降不大于15 mm的要求,开展了路基现场试验。对路基中的温度、沉降变形、路基冻胀变形及路基本体的含水量变化情况进行监测。结果表明:线路所处地区, 11月中旬开始冻结,来年1月下旬地表附近地温过程线开始上抬;冻结层直到4月中旬才全部处于正温,最大冻深约为2.4 m。经过现场监测,处于深季节冻土区的高铁路基在经历冻融循环后的沉降变形为20 mm左右,很难满足设计要求。路基表面的最大冻胀量发生在地表温度处于-1~-2 ℃之间,在此地温值下,路基冻结层范围内易发生水分积聚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化学和高等教育理论,就时代的文化战略特征和中共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目标,以及大学在提高文化软实力中的责任与地位进行分析,抽绎出了一个大学学术文化力的全新概念和命题,提出,高校作为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力军,应根据自身特点科学地制定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战略。  相似文献   

20.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核心把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国社会具体实践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创新,对推进我国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