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作为农村发展的未来,留守儿童是乡村振兴战略关注的重要群体之一.有效优化现有帮扶体系,生成全面持续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制,成为拓宽乡村振兴发展空间的重要环节.研究引入生态系统理论,基于以社区为本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通过行动研究法改进农村留守儿童帮扶体系,探索实现长效化农村留守儿童帮扶的路径机制.研究发现,为了有效破解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帮扶体系所面临的困境,可以在乡村振兴的框架下从需求把握动态化、家庭运作有效化、帮扶体系持续化三个关键要点出发,实现农村留守儿童帮扶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某民工子弟学校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首先分析了流动儿童作文这一文本,指出民工子弟学校中流动儿童的社会化后果,如社会角色混乱、责任感缺失、能力弱化以及失范行为增多等,而且对流动儿童的心灵造成伤害。在布迪厄"关系主义方法论"基础上,从学校、家庭、城乡社区等方面探讨产生流动儿童社会化困境的原因,指出流动儿童所处城市生活空间通过相互叠加的作用,对他们的伤害已经合法化了。  相似文献   

3.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父母外出经商、务工,把他们留在原住地交给其祖辈或其它亲属照料,这部分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关爱,存在严重的监护缺失、教育滞后、心理病态发展等问题。笔者认为应以学校寄宿制为主导,家庭、政府和社会多方面力量协调作用,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4.
社会化视角下流动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农民工举家迁移到城市务工,随迁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问题值得关注。农民工子女良好的社会适应与其所处的环境中社会化所必需的社会条件密切相关,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是农民工子女社会化的社会主体,关注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就必须要关注社会化主体对其发挥的作用,探讨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对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的影响。应该倡导社会化主体之间的良好互动,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依靠社区教育,为流动农民工子女提供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处于人生中最活跃最敏感的阶段,人们在此阶段由儿童逐步向成人转变,其发展对于人的一生具有关键性的影响。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涉及情感、人际关系、自我形象等多个方面,阻碍个人的健康成长、破坏家庭和谐、妨碍社会运行。青少年边缘人格的形成受到个体、家庭、学校、社区以及同龄群体等多个社会化主体因素的共同影响。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自助的专业性服务,应当在边缘人格障碍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加强个人认知引导、弥补家庭功能缺口、营造良好的学校与社区氛围,为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从终身体育角度对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进行了剖析,认为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是推动终身体育教育的必要前提,改革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推动体育社会化进程,发展社区体育是促进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针对失独家庭面临的养老困境,通过比较目前几种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模式是最适合失独家庭实际的养老模式。失独家庭社区养老模式的构建,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失独家庭的帮扶力度和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各界资金投入,建立合理的失独家庭养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8.
职业类学校潜能生情商现状调查及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类学校潜能生情商因素直接影响其技能素质的提高。其情商出现问题,一是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或由学生家庭因素造成的;二是因为教育没有实现家庭、社会、学校和各方面共同参与的网络化,即教育的社会化。教育者应认真了解学生,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创造自我。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留守儿童由此而生。缺少父母关爱的儿童在学习和心理健康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困境。本文结合实际,客观、真实地分析了少数民族集居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及特点,针对存在的现实问题,探讨通过以家庭为切入点、学校为主导、教师积极参与、地方政府政策扶持等多样化的合作,形成“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村委会(社区)—家庭”一体化平台,以有效促进少数民族集居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减轻留守困境对“留守儿童”造成心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和其他社会群体相比,留守儿童具有天然的监护缺陷。学校教育问题突出、家庭及社会关爱缺失、农村社会环境"灰色化"使留守儿童被害更具易发性。公安机关是留守儿童被害防控的主体之一,应通过被害的事先防控、事后防控及建立留守儿童被害人救助帮扶机制以减少留守儿童被害,防止被害心理危机的出现和恶逆化,减少被害人角色转化。  相似文献   

11.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贯穿一生,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教养方式对幼儿有着重要影响。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即将步入小学的大班幼儿来说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大班幼儿这一群体入手,就当前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展开调查,发现民主型教养方式能促进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专制型、溺爱型以及忽视型教养方式则有反作用。基于此,笔者建议:父母们寻求教养的一致性,在保持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基础上平衡专制型教养方式、减少溺爱型教养方式、警惕忽视型教养方式,促进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  相似文献   

12.
性别角色是儿童适应社会,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内容,3-6、7岁的幼儿阶段是性别角色形成的重要时期。儿童在习得性别角色的同时开始习得所处社会所固有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大量研究证明,性别角色刻板印象限制并阻碍了儿童富有个性的发展,双性化的性别角色类型更有益于心理健康、情绪情感、人际关系以及社会适应。绘本是儿童普遍喜欢的儿童读物,绘本中蕴含的性别角色期待和性别意识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载体。本研究以绘本阅读为出发点,探讨在教育中如何利用绘本促进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向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13.
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社会性认知发展,而观点采择作为儿童社会性认知发展的核心因素,在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者们运用了不同的方法对儿童观点能力进行测量,却很少对这些测量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本文通过对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测量方法进行梳理,意图探究这些方法的优势与不足,以期对未来的关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测量提出展望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幼儿的适应行为是幼儿社会化的前奏,也是幼儿逐渐融入新环境的必备条件。在和谐视角观照下,影响幼儿不适应行为主要有三方面因素:幼儿身心发展不平衡、社会适应能力欠缺、自然适应能力薄弱。据此,教师和家长可依据 “和合观”、“和处观”以及“和生观”等培养策略来加强幼儿适应行为,从而促使幼儿自身身心、幼儿与社会以及幼儿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5.
幼儿职业角色体验是幼儿参与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能让幼儿获得高度真实的情境学习体验,促进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发展。但在实践活动中存在幼儿的参与性不强、教师的指导欠佳、体验场馆的情境创设不足等问题。情境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为幼儿职业体验式学习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基于情境学习理论,本文从创建幼儿学习共同体、增强教师指导策略和创建真实的场馆体验几方面提出了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的生成与厚植,促进凉山地区良好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本研究以凉山地区A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为研究对象,运用Nvivo12对调研数据进行三级编码,探讨了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生成的多方可能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凉山A院校学前教育师范生对当前凉山乡村教育的认知处于基本认知水平,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驻村意愿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专业感知、职业规划、变更预设五个方面。这对提出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的可行路径,助力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驻村意愿长久存留有启示。  相似文献   

17.
如今流行的亲子类节目试图寓教于乐,并为此而颇受大众欢迎,其呈现的场景与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状况在父母角色的缺失、亲子对陌生情景的不同理解、儿童较强的独立选择、亲子社会交往边缘感知的不同等方面相类似。流动儿童教育环境的改善需要政府、社会、家长等各方面的合力,而家庭教育理念则可以借助于亲子类节目的普及来进行一定引导。此类节目尤其有助于流动儿童家长教育理念的革新、家庭教育氛围的营造。  相似文献   

18.
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儿童信息世界中的信息内容、信息建构及信息差异发生了变化。其作用原理在于电子媒介改变了儿童的信息表征、信息解读、信息互动。为此,可以从两个方面给予回应:一方面,明确并保障儿童的媒介权利,发挥儿童生命张力;另一方面,学校、家庭、社区三主体共同开展儿童媒介教育,三者合理分工形成教育合力,让儿童在真实的媒介环境中学会生存、发展自我,从而做到对电子媒介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凉山彝区学前教育存在普通话推进困难、教学中小学化现象突出、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等问题,通过分析造成现状的原因,提出了改变学校及家长观念、加强相关文件的执行与监督、提高师资水平等建议,以促进凉山彝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劳动教育在孩子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养成良好劳动习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原则、指导方法、制度等进行了全面阐述,立足新时代,结合家庭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对我们如何做好家庭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