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在结构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教育主体面向将要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所先行具备的思想要素、预存立场和期待图景的总和。它系统反映教育主体秉持时代赋予的教育目标和使命,以某种既定观念和思维模式对思想政治教育所作的整体性理解和把握,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前提基础和依据。它具有主客同构性、历史融通性、组织协调性、生成显现性等本质特性。  相似文献   

2.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修正和理论提升,对于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具有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当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受到多元化价值观念的挑战,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存在不足,且未能很好地贴近学生的思想和需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在主体间性原则的基本精神下,努力做到尊重被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以对话理解建构交往式教育模式,并立足现实生活世界,不断增强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主体”作用的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客体的规定性,目前在学术界大致可以归结为"主体———客体"与"主导性主体———客体性主体"两种不同的分析结构模式。教育中主客体双向运动的原理从理论上与实践中证明了"主导性主体———客体性主体"分析结构模式的正确性与合理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教育对象的客体性主体的性质,转变教育理念与工作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增强以人格力量为主的非权力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研究生作为我国重点培养的拔尖、创新型人才群体,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尤为重要。在新形势下,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从"主体间性"理论出发,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分析了当前研究生的思想现状与问题症结,提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等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语境下的潜进与展开,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了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从主体间性的角度反思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误区和困境,可以为拓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环体、介体等多个环节和因素.主体间性理论为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也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指明了方向.科学地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实现大学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由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是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诸多问题和局限性的客观要求,而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间性转向的理想模式。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思政课教师联系教学班"制度是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该制度包括五项基本内容,体现了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平等、贴近生活、沟通理解、体验巩固和品德共进等...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中介是能使教育者主体和受教育者客体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媒介、关系、载体、组织、内容、方法等中间环节。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客观性和主体性、承载性和传输性、历史性和发展性、丰富性和系统性等特征。思想政治教育中介主要由载体中介、组织中介、内容中介和关系中介等要素构成。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的,所以有必要对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基础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人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两个基本因素,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存在理论,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所蕴含的人学意蕴,可以得出人的存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基点的结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以人的存在的个体性与社会性为前提,从人的物质性和精神性、个人和社会、社会交往角度出发,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平台和依据。从人的存在的实然性和应然性出发,以主体的受动性和能动性为起点,实现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规律与合目的性。  相似文献   

10.
主体间性是哲学界的新命题,是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理论是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是现代哲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转向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主体间性理论是当代哲学的热门话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主体间性理论打破了传统的"主-客二分"的哲学思维模式,从根本上重置了师生关系。应根据主体间性理论转变过去辅导员和大学生之间的主-客模式观,创建二者平等、交流、共享的思想平台,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对辅导员工作模式进行重新认识,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蒋平 《百色学院学报》2012,25(1):130-134
主体间性是人在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品质,是主体性的三大品质之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是对"主—客"二分单子式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走出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走进教育生活,回归生活世界,在教育主体的社会交往中开展。  相似文献   

13.
从主体间性视域下分析高校政治社会化工作的缺失,表现为主体间缺少平等的话语权、缺少交往、缺失共同的观念,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主体间性的角度,提出优化高校学生政治社会化工作的方法,突出主体性、品味性、互动性、合作性,构建双向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模式,搭建主体间平等的话语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和教育合力的作用,激发高校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权利意识,从而促使高校学生政治人格的完成。  相似文献   

14.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是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和社会学传统与米德符号互动理论以及当代语言哲学与批判理论的综合。将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阈,遵循主体间性、语言有效性、回归生活世界、互动交融等四项原则,对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目的行为模式、语言交往有效性缺失、生活世界差异、"主体-客体"师生模式的瓶颈问题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主导层面、主体层面和客体层面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从主导、主体和客体建构关系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参与式”方法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具有实践性、组织性、渐进性、开放性等特点的“参与式”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融合并发展了主导型下的传统理念,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建构了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理念。倡导并实施“参与式”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交往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一种活动手段,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性的问题。在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观反思基础上,积极应对当今"普遍交往"的现实生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就势在必然。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谐共存的交往关系、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对话理解的实践过程模式、采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共同成长的交往方法,是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时间是一个具有独特内涵的概念,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主体性和主体间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等特点,并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起着重大作用,将其提升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主体间性厘定思想政治教育是必然趋势,而在构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深刻理解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真正内涵。马克思把人的交往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不仅揭示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在人的实践基础上构成的交往活动,而且也指出了克服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途径,帮助我们揭示出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之基,为确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内涵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坚持灌输。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灌输理论具有内在一致性,二者还是相互促进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灌输论要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主体间性的哲学理论,主体间性是在交往实践活动中,相对于共同客体的多元主体之间,往往存在主导与被主导的关系。基于此,从作为过程条件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过程的基本矛盾、内在理念提炼概括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间性内涵及其表现。以数据及其算法为基石的大数据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间性的内在问题的破解产生深刻影响。为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主体间性的作用,需要最大限度发挥大数据技术的积极作用并规避其风险,依托大数据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间性的内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