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周玉红 《南都学坛》2002,22(6):121-121
冰心的散文 ,题材广泛 ,寓意深刻 ,常常从小处着眼 ,以小见大 ,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字里行间不仅表达了纯真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感 ,而且一直保持着清新婉丽 ,以情感人的独特风格。她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片断 ,凭借着敏锐的观察和细密的情思 ,把内在的深情和外物的触发编织在一起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给读者以崇高的美的享受 ,闪烁着美的光华。  一、冰心散文的情感美冰心的散文之所以富有极强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是因为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 ,抒发了真切地思想感情和对美的不懈追求。她曾四次以与小读者通讯的方式 ,创作了近百篇…  相似文献   

2.
透过“格式塔”看文学作品的模糊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创作的最终目的是使读者能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审美感受,这一审美需要决定了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格式塔心理学推崇整体,重视接受主体性,该学说中的整体、闭合与同构审美三原则不仅对读者品鉴文学作品的模糊美有很大的启发,同时也为文学作品模糊美感的生成机制提供了很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冰心不仅从事文学创作,也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优秀作品。纵观她的翻译作品,冰心翻译的"读者意识"始终贯穿于她的整个翻译过程,而且具体落实于指导其翻译的"信、顺、美"三原则之上。文章简要概述了冰心先生的"读者意识"翻译思想,并结合其翻译实例分析了她在翻译实践中所奉行的具体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4.
艾雯是一位活跃在50年代台湾文坛上的女作家,她的散文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艾雯善于汲取各种文学艺术样式的养分,这就使她的散文兼备了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诗味美,小说的故事趣味美,蒙太奇技法的洗炼、含蓄美以及音乐般的语言节奏美。由此,艾雯的散文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多层次的审美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5.
文学是一门提高人文修养和锤炼人文素质的科目.文学作品与审美教育和人格美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学作品和人格美这一命题丰富和完善了审美教育的内容,扩大了审美教育的内涵.同时审美教育也提升了对文学作品欣赏的价值,拓宽了文学作品欣赏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审美品格,实质上乃作家人格的外化,人格中交融着作家的气质、修养和经历,对于新散文的第一批开拓者冰心来说,浓郁的诗人气质、宁馨儿的生活经历是构成其早期审美品格诸因素中的两大要素.在回忆与现实的构思框架上,冰心以"崇高美"为支柱,用细致而娟秀的材料,在中国现代散文领域树起一座精致秀美的散文雕塑.  相似文献   

7.
林黛玉是《红楼梦》里典型的悲剧人物,她的“悲”不仅体现在她在爱情上的不幸,她的整个人生也是不幸的。纵观黛玉的一生,她追求自由、正义、理想,却得到了“泪尽而亡”的结果,也就是说“零”的收获,构成了黛玉悲剧的一生!“悲”与“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黛玉的悲剧命运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正是这“有价值的”,“美”的生命的毁灭,引起了万千读者内心的共鸣,从而产生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审美教育在建构人格魅力过程中是总体的指导方针.文学是培养人格完美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因子,而人格美是我们培养和追求的最高目标.文学作品、审美教育和人格美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命题丰富和完善了审美教育的内容,扩大了审美教育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在艺术创作中,有美就必然有丑,“丑”理所应当成为艺术鉴赏中的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然而现今美学理论界对于“丑”这一审美范畴的研究较之美来说是少之又少,因此对于“丑”的研究是尤为必要而又重要的。本文把视角主要集中在对于文学作品中丑角形象的归类上,并对“丑”这一审美范畴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浅谈文学语言的节奏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美离不开节奏美 ,文学语言的节奏是文学作品审美效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的节奏美由语音层的音响美、意象层的画面美、语意层的情感运动美构成。把握语言节奏美的审美层次 ,能更好地领会作品中声情并茂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1.
读冰心二十年代散文,深感其别有蕴藉。她的每篇文章都是一片绮丽的云锦。咀嚼着那些美丽的字句,便仿佛与一位博贯古今、闲雅真纯、充满爱心的现代纯情才女对坐谈心——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精神亦为之升华。 温柔,这是冰心早期散文(主要指二十年代初期创作)给予读者最初的、也是最真切的审美艺术感受。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的散文有一种情趣美,于世俗中追求美的情趣,表现出率真、轻灵和闲适.她的散文充满了情趣和机智;精妙的语言和丰富的知识,映衬着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她用天才和智慧,营造了一篇篇充满活力的美文,体现了现代散文的审美趣味.张爱玲的作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审美观照,正是因为其透露出的信息显现着超越时空的美感,使过去和现代在审美趣味上得到了统一.  相似文献   

13.
读者审美阅读的过程,是激发读者情感和促使读者对作品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要达到审美阅读的效果,应注重从美与丑的对比、审美感受、叙述动作、美的形态等方面入手,激发出读者欣赏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的论述了文学作品之所以打动读者的心,主要在于它充满了人、情、美。这种特性,在作家的笔下,欣赏者眼里已不再是自然意义上的美感,而上升为人类普遍意义上的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15.
语言具有模糊性,文学作品在语篇层上往往具有模糊美。这种美是读者对语篇层中某些内容的逻辑关系及形象有几种不同的理解而产生的模糊朦胧的审美感受。语言的共性决定这种模糊美是可译的。译者针对这种模糊美的翻译策略应以直译为首选,从而把原作的这种模糊性所承载的美学价值传递给译语读者。英汉文学翻译涉及的典型的语篇层模糊美包括意合模糊美、比喻模糊美和意识流模糊美。这些模糊美可以用直译的方法在译作中最大程度的再现。  相似文献   

16.
"物哀"是日本人心中极为重要、根深蒂固的一种审美理念,它代表着日本人对于低沉悲愁、哀婉凄凉的悲剧美的一种追求。《蛙》中的"物哀"之美藏于字里行间的情景描写,隐于朴实无华的故事叙述之中,其中的"哀"和"美"紧扣着日本读者的心弦。若隐若现却又浑然天成的悲剧美成为了引发日本读者共鸣的元素。  相似文献   

17.
与世纪同龄的冰心先生,无疑是20世纪的文学大师,其一生著作等身,年高德劭,品格超然,影响与浸润了一个世纪的大小读者。1994年,冰心住进了北京医院,不得不暂时放下她握了一辈子的笔。两年多过去了,冰心先生依然躺在病榻之中,令人十分牵挂与惦念。由于医院谢绝探视,我来到冰心先生家里,凝视着墙上冰心先生的挂像,在心中默默为老人祝福和祈祷,并请冰心的女婿陈恕教授转达晚辈对冰心先生的问候,祝她早日康复,再次拿起笔来,抒写诗文,与我们一起迎接对世纪。冰心先生虽然身在医院,但她的目光却看得很远,依然不忘用她那颗中国知…  相似文献   

18.
文学语言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和思维活动,也是文学创作者通过自身的审美体验把客观现实的东西化为文学语言的一种特殊方式。文学作品则是通过自身的语言艺术魅力来吸引读者、打动观众,以思想美、情感美和形式美三者的美感联系形成文学作品的审美神经,从而产生了移情、共鸣的美感效果。  相似文献   

19.
被称为”文坛祖母”的冰心,以她80年的写作生涯,展示了中国“五四”文学革命发展到新文学的伟大轨迹,在她流畅如风、澄明如水的辞藻篇章里,涌动着爱和美。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方哲学、逻辑学上的差异导致了美学观念上的不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审美特质。文学作品就是以艺术语言为载体来表现人们的审美特质的,而文学翻译作品,作为美学思想的交流媒介,也不例外。文学作品译者必须像原作者一样具有积极的创造能力,才能跨越语言文字障碍,把不同的美呈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