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破译千古之谜──以民族学诠释老子的姓氏、身世与归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姓氏自西汉初年以来就充满争论,迄今两千年还没有结论。本文引征先秦典籍,对老子姓氏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均认为老子就是老聃,直至战国时期都是肯定的。对老子的姓氏产生歧异,是自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开始的,从而造成了两千年的疑案。近现代以来,旧话重提,不少学者又展开了争论,这次争论虽深入牵扯到历史学、音韵学的范畴,但仍无结果。本文从民俗学、民族学的角度,探索了老子为何又称老聃、李耳。对其姓氏的变化作了说明。特别对其“莫之其所终”的归宿,也做了说明。  相似文献   

2.
老子姓氏考     
对先秦诸子的称呼,一般是姓氏后面加“子”,如孔子、庄子等。而《史记》说老子姓李名耳,于是关于李耳为什么有违惯例地被称为“老子”,便成为历代学者聚讼纷纭的一个难题。我们认为,老子既姓李,同时也姓老,因为先秦的贵族可以同时具有几个姓氏。  相似文献   

3.
本文考证了老子的姓名,论证了老子不姓李而姓老、老子名耳字聃的说法;考证了《老子》一书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论证了《老子》一书的作者是老聃,并提出其成书年代不会晚于战国初期.  相似文献   

4.
老子并非姓李名耳,《老子》其书的作者为春秋末期的老聃,老莱子、太史儋与《老子》一书并无干系。郭沂提出的楚简《老子》的作者是老聃,今本《老子》的作者是太史儋的观点是难成立的。  相似文献   

5.
尽管长期以来大多数人都认为老聃就是老子,有人认为与李耳是同一个人,也有人认为不是,但事实上却存在颇多疑问.其实,如果对司马迁的记载和各种古代文献中的引述详加辨析,我们便可以发现,老子并不是老聃,而是老阳,很可能只是因为字形相混而传讹.  相似文献   

6.
说"老子"     
老子既不以"老"为姓氏,又不以"老"为名字,但却以"老子"见称于后世,这是很值得研究的.在先秦文献中,老子本来称作"老聃"."老子"是战国中期黄老学派的发明,与诸子蜂起和稷下学宫"列大夫"的出现有密切关系."老子"的意思和"老师"有些相似.师中资格最老水平最高者为"老师",子中资格最老水平最高者为"老子".黄老学派借这个名字来推尊他们的学术先师,以便压倒其他诸子.从文献来看,"老子"这个名称的广泛流行,是从汉朝才开始的.至于<史记>中所载老子的籍贯和家世,则多有汉人虚构的成分.  相似文献   

7.
先秦时期,"为"一词常有"谋求"之义.以郭店楚简为依托,通过文本内外的语境分析,可知<老子>中"无为"之"为"应该采取这一含义;"为无为"意指执政者"爱民治国"而不谋私利,这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在春秋时期土地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化过程中,从上到下各级宗法封建执政者往往贪取无厌,加剧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使社会陷入混乱当中.而子产、晏子、叔向等有识之士针对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都提出了不与民争利的主张.老子的政治理想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和社会思潮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老子对《内经》医学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明确地提出了养生(摄生)概念.老子五千言中丰富而成体系的养生思想,对<内经>的医学养生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老子的自然哲学思想、辩证法思想成为<内经>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而老子天道和谐平衡的思想,则是<内经>治疗原则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论老子的欲望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老子>思想的解读,尤其是对<老子>中的欲望观问题的探讨,近些年来学者们论辩激烈、见解各异.有很多学者认为老子的思想是厌世的,消极的,因此他自然是主张禁欲的.这一看法是对老子"无欲"观点的表面理解.实际上,老子对真正的欲望并没有否定.相反,他以"道之自然"等为其哲学基础,构建了一套以自然生命欲望为核心的欲望体系.  相似文献   

10.
从《老子》文本的文字训解入手,一改前人对其书中宇宙观的基本解释。以“道”为实际因果性,“名”为语词概念。“无名天地之始”的“始”是包括现在的未来,而未来为无。“有”是固定了的过去,是实在。“玄”是现在瞬刻。《淮南子》曲解老庄宇宙观的有和无为宇宙创生论,而先秦的荀子和《易.系辞》继承老庄,没有曲解。  相似文献   

11.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以"自然"为中心价值,后来列子、杨朱、庄子等人都继承了自然主义中心价值.在黄老道家现存的典籍--<黄帝四经>与<管子>四篇中无一处论及自然.黄老道家抛弃了老子的自然主义中心价值,而以"虚静"作为其哲学的中心价值.黄老道家对"虚静"思想作了本体论、认识论以及修养论的论证.这种论证并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但却是道家哲学向经世致用道路上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对老子自然主义中心价值的不同取舍,后老子时代,先秦道家是一分为二的.  相似文献   

12.
"无为"与"不争"是<老子>一书中的两个重要范畴,探讨其含义应与老子书中其他相关范畴结合起来分析,在范畴间的关系中加以把握.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与其伦理、政治思想有关,还与其本体思想、认识论有关."无为"的含义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因其自然又不违万物之自然,二是"同于道"."不争"范畴也可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善下之"、"后其身"等,二是"少私"、"寡欲"、"知足"等."无为"与"不争"两个范畴有区别也有关系,在老子思想中"无为"可视作高于"不争"的范畴.  相似文献   

13.
论老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古籍如《礼记·曾子问》、《庄子·天下》、《韩非子·内储说下》都只称老聃或老耽,不称李耳。则老聃当是以老为氏,其名为聃。《史记·老子列传》说老子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为周守藏史。与孔子同时而年辈稍长,故史称孔子问礼于老聃。司马迁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  相似文献   

14.
老子是先秦重要的思想人物,他表面上用《老子道德》的独语体来表述一位孤独者的心语,但实际上这本书蕴涵着潜在的对话精神。老子的人文智慧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来与世界交流,与人民沟通,与孔子的教喻有所不同,分属中国古代思想不同的言说与表述方式,从思想对话的角度去理解老子,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老子》是一部文道并茂的哲理散文诗集 ,其简古清秀、绚烂多彩的语言风格的形成 ,标志着古人对诸多修辞方式的自觉运用在先秦时期已达到成熟阶段 ,现代修辞学意义上的各种辞格几乎都能在《老子》中找到实例  相似文献   

16.
《老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著名的典籍。"道"是《老子》中的核心概念,整部《老子》都是以"道"为中心展开的完整的思想体系。《老子》的行文都是建立在对"正言若反"的思考之下的,修辞技巧作为文章的一部分,同样也受辩证思想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浅析老子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和"的思想.<老子>中的和谐思想可大体概括为:自然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身心和谐四个方面.老子的和谐思想对现代构建和谐社会,特别是在如何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心灵的和谐方面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以老子为代表的先秦道家思想是具有原创性的思想,这充分体现在老子的思维过程中,老子的思维过程整合了感知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直觉思维等人类思维的主要形态,在解决天道和人道的关系问题中具有发散性和具合性特点,道法自然观念是老子创造性思维最集中体现,它将老子甚至整个道家思想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9.
老子为了表达自己思想的需要,除自创一部分哲学专用语外,大量“对象语言”的语词都是由自然词语异化而来的。这些哲学术语皆有特殊的涵义,与通常人们所使用的术语之涵义不同,甚至有天壤之别,从而使《老子》一书词义高远,语言独特深奥。本文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对《老子》进行了尝试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老子的"抱一"思想在《老子》一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抱一"与老子的"贵生"思想相辅相成,都建立在对生命尊重的基础上。"抱一"思想从养生角度为后世道家的神仙方术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是老子生命哲学的发端所在。深入地体悟老子的"抱一"思想,有助于我们把老子的很多观念以"一"贯通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