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冯梦龙与李渔都是话本小说大家.一方面,李渔的创作明显受到冯梦龙的影响,有些话本从人物到情节都存在模仿冯梦龙作品的痕迹,并受冯梦龙的启发,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梦想塑造自寓性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李渔话本与冯梦龙话本的差异大于相似,冯梦龙是话本体制规范的建立者,而李渔则是体制规范的突破者.两人的话本创作于不同的朝代,所体现的思想观念相去甚远,在婚恋小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两人话本的教化方式也大不相同,冯梦龙的话本是寓劝惩于故事,李渔的话本则是用故事来证明某种教化观念.  相似文献   

2.
“三言”中的冯梦龙作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破除学术界长期以来既公认"三言"是冯梦龙的代表作又否定其著作权的矛盾态度,指出这是关于"三言"中冯梦龙作品的考定迄无进展乃至今后也难以进展的根本原因,也是话本小说研究中出现混乱现象的重要原因;认为"三言"既是冯梦龙的代表作,则应总体上承认其著作权,从而肯定冯梦龙既无愧是拟话本小说的代表作家,也是保存宋元话本的功臣,理应在文学史、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艺人话本与文人话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了话本、拟话本两个文体概念 ,并将话本解释为说话人的底本 ,拟话本指受到话本影响的著作。后来的学者接受了这两个概念 ,只是将拟话本重新界定为文人模仿话本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日本学者增田涉指出话本是故事的意思 ,这样拟话本的根基发生了动摇 ,不少学者弃用了这一概念。本文提出艺人话本和文人话本两个概念 ,用来指称和区别说话艺人讲述的故事与文人作家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并对艺人话本与文人话本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4.
参照冯梦龙《风流梦》眉批,将《牡丹亭》案头本、改本《风流梦》、改编之时的演出记载及改编之后的演出本,进行横向、纵向考查,有助于重新认识它们之间的改编、传承关系。《风流梦》的改编不仅以《牡丹亭》案头本为基础,同时又参考了当时演出本,是以这二者为其共同底本的。以往学界普遍认为是昆曲折子戏采用了冯梦龙改本,而经过考查却恰恰相反,是冯本参考采纳了当时的演出本。《牡丹亭》演出本,基本上仍是沿用了汤显祖原创曲词,这说明沈?等戏曲家强调的《牡丹亭》不合律,并非实际上的难以演唱,而由是否合律所引起的汤沈之争,其实是由于二者对于曲律问题所持的标准、尺度不同而造成的。冯梦龙的曲律主张贯穿于其《牡丹亭》改编实践中,他的曲律主张是汤沈之争背景下,一种既重曲律又重文辞、两兼其美的倡导。  相似文献   

5.
从《清平山堂话本》到“三言”,文人的参与对话本小说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众名姬春风吊柳七》对《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的改编为例,冯梦龙从体制、情节、语言等方面对柳永形象作了一番重塑,藉此也观见了话本小说发展史中文人化的轨迹:对话本小说体制的完善和定型化,思想主题的升华,人物形象塑造艺术的圆熟,教化性的强化,语言的雅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白话小说的源头可上溯至宋元话本,但长期以来,它们都以单篇形式流传,直至明代,才有文人收集整理,加工出版,出现了《清平山堂话本》、《熊龙峰刊小说四种》等选本.冯梦龙的“三言”集白话短篇小说之大成,不仅对宋元话本进行编订、修改,而且对民间艺人编写的拟话本,也予以增删、润色,此外,还自己创作拟话本.由于冯梦龙的创造性劳动,“三言”在思想、艺术方面都达到以往短篇小说所未能达到的高度.它为话本小说确立了某种审美范式,对中国古代小说产生了深远影  相似文献   

7.
从文言到白话:古典叙事的演变——论“三言”对神道小说的改编周绚隆“三言”是冯梦龙在搜集整理宋元以来话本的基础上,编辑成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冯梦龙虽然对大部分作品从题目到内容都作过一定的改动,但这种改动一般不伤及小说的本来面目,因此它们仍保留着早期话...  相似文献   

8.
宋明以来,市民阶层的壮大促使了主要以世俗大众、市井百姓为接受对象的俗文艺样式的日渐繁荣,中国文学史中诗文一统天下的局面自宋以来被打破了。如果说以前的俗文学还未形成有影响力的潮流的话,那么宋代属于市民文学的话本小说则表明,反映中下层市民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的市民俗文艺已登上历史舞台。从南宋中后期有关民间“百戏伎艺”发展情况的著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说话艺人的“小说创作”极为发达。《东京梦华录》叙及宋徽宗年间汴梁的繁荣时,曾云:“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座,内中莲花座,牡丹棚,…  相似文献   

9.
冯梦龙的话本《杜子春三入长安》和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杜子春》都是根据唐代李复言所作传奇《续玄怪录》中的《杜子春》改编而成。因为创作理念和生活经历不同,话本和小说的主题也完全不同。冯梦龙的创作理念中非常重视小说的教化功能,所以把传奇改编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得道成仙故事,芥川龙之介则因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将之改编成表现母爱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汤显祖虽以《牡丹亭》著称,但从其一生的文学活动来看,应是一位诗人。因此,其"四梦"具有明显的诗作特征,在内容上,秉承了自娱言志的传统,表达了其在不同时期的人生观与社会观;在艺术上,为显示才华,语言典雅华丽,长于"辞"而短于"戏",具有案头化倾向。从明代沈?、冯梦龙的《牡丹亭》改本,一直到清代叶堂的《纳书楹四梦全谱》、钮少雅的《格正还魂记词调》、《缀白裘》所收的艺人改本,皆为"四梦"在舞台上的演出与流传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从话本小说体制形式和对具体作品的修改等方面,论述了情教思想在冯梦龙“三言”中的体现,以此说明作家的文学观念可以用专篇文论的形式来表述,也可以渗透在具体的文学文本之中。  相似文献   

12.
明代后期文学家冯梦龙广泛收集宋元话本和明代拟话本,经过加工编撰而成《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他的小说批评理论主要见于为“三言”所做的三篇序言。在“三言”序言中,冯梦龙归纳总结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流变历程,指出了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强调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探讨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并注重小说的教化作...  相似文献   

13.
从宋元小说话本到清代拟话本,这种特定的短篇白话小说样式绵延发展了数百年,而冯梦龙于明代天启年间编撰的“三言”则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于宋元旧篇和明代前期的小说话本而言,“三言”是一个精彩的集结;对于从晚明到清末的拟话本创作而言,“三言”又是一个光辉的起点。那么,“三言”是如何起到这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的呢?大体上可概括为三点:融合、超越、示范。对此,笔者曾在《论冯梦龙对旧话本小说的改造》(载《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一期)一文中已有初步涉及。这里,再以“三言”中某些篇什为例…  相似文献   

14.
从<清平山堂话本>到"三言二拍",话本小说经历了由书会才人口耳相传到文人创作案头文学的发展过程,其体制、模式、思想、内容以及表达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体现了话本小说从初创到成熟的过程.从微观的角度,以<清平山堂话本>中的<五戒禅师私红莲记>和<古今小说>中的<明悟禅师赶五戒>为例,探析话本小说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准话本”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活本”的概念是本文首创,指那些可作活本看待的非话本类作品。最早注意到“唯话本”问题的是鲁迅,但视之为“拟话本”则失察。作为话本的前驱,“难活本”与活本具有“血缘”关系。“准话本”在宋代中期以前出现,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明悟禅师赶五戒》应视作冯梦龙个人的创作。这篇小说系根据《五戒禅师私红莲记》改编而来 ,冯梦龙独具匠心 ,改变了宋人话本简陋的原貌 ,补入相关史实 ,使情节更为细密合理化、细节更具真实性 ;并在史实和传说的基础上创新 ,重新确立了作品的主题 ,且据主题需要重塑了人物形象 ,使作品呈现出更为精致化、典范化的风貌。同时认为学术界对于冯梦龙著作权的论定还需要重新研讨  相似文献   

17.
民间盲艺人黄宝江的曲折的学艺生涯和辛酸的卖艺征途都没有阻挡他对丝弦的一往情深,是丝弦给这位盲艺人的心灵带来一片光明。在传承丝弦的欣喜与无奈中,我们能窥见民间艺术的勃兴与衰微,对此我们理论工作者应主动承担起学者的使命。  相似文献   

18.
《六十家小说》为明嘉靖间所刊话本集,共六十篇,现仅残存二十九篇,经马廉整理,题为《清平山堂话本》。余下的三十一篇是否尚有传世者?有学者将《清平山堂话本》、《宝文堂书目》及“三言”进行对照,确定尚有十八篇作品应为《六十家小说》原收之作。也有学者提出异议,以为十八篇中《范鳅儿双镜团圆》和《陆五汉硬留合色鞋》为冯梦龙所作,《宿香亭张浩遇莺莺》为晚明文人作品,因而将三篇排除亡佚作品之外。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这十八篇为亡佚作品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9.
说唱类艺术形式俗讲、转变,随佛教之盛而兴起,并藉中古坊市制下寺院的娱乐功能而传播流行,促进了本土的说话从上层走向民间。宋代坊市制终结,勾栏瓦子出现,寺院遂让渡其部分娱乐功能。勾栏瓦子中盛行的说话,吸收此前寺院盛行的俗讲、转变的伎艺,而终臻成熟。说话的文本形式话本小说,亦借鉴了俗讲、转变的文本形式即变文的体制等因素,标志着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20.
对联从唐宋起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广泛应用,是一种至今仍具生命力的文学样式,不仅如此,对联也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但受关注程度不高。如冯梦龙编纂的话本小说集三言,近来人们对其中插入的诗词研究较多,但对对联却鲜有提及。文章对冯梦龙三言中对联的形式、来源、功用、修辞和艺术特点作了论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