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楚歌诗是汉代的主流艺术形式。《吴越春秋》中的楚歌诗并非先秦成诗,而是汉代越地文人赵晔的自创,或自出机杼,或改写史料,是汉代越地楚歌诗的代表。这些楚歌诗既继承了楚歌诗以"悲"为主的情感特征,同时也表现出越文化特色,在情感表达上更加强烈、复杂,篇幅增加,语言更为丰富细腻,有明显的文人案头创作痕迹。汉代越地楚歌诗的出现是在汉代大一统社会背景下楚文化风尚及地域文化转向的产物,它反映出越文化在汉代与主流文化逐渐趋同、融合的走向。  相似文献   

2.
兴,是中国古典美学特别是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兴义的“缠夹”自朱自清先生提出以来,众多学者试图解开这种“缠夹”,结果是越解越缠夹,从而形成了所谓“兴义缠夹问题”。而实际上,兴义的缠夹具有不可解性,缠夹是兴的基本特性,正是兴的缠夹向我们敞开了兴的真实面目。兴是诗的本体或依据,是诗的基本方式。兴内在地决定着诗的创作和表达,决定着中国诗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3.
在网络上和纸媒上看诗,有一个问题一直回旋在脑里:是不是越先锋便要越病态?或者反过来说,越病态就越先锋?  相似文献   

4.
越中诗派胎息于元代金华之学与金华之诗,其成员以金华诗人为主。到元末明初,渐形成浙诗派,声势浩大,与吴中派双峰并峙。由于不满于元末诗坛现状,越中派倡导复古,标举风雅之遗、有裨世用,同时宣扬诗为文之精,以合诗、文、道为一。其诗歌尚理、尚气、尚用,随着世运的变化,诗风亦因之而变。越中派不仅革新了一代诗风,为明诗的兴盛与演变奠立了基础,也对明清浙诗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诗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昊越纪游诗序》来源和高启行踪两方面考察,认为至正戊戌、庚子间,高启出游昊越之说乃金檀伪托。其出游实际可考为两次,一次应在至正十八年(1358)戊戌十月二十左右至十九年己亥正月十五之前一段时间,一次在至正二十四年间。  相似文献   

6.
兴义的缠夹与敞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是中国古典美学特别是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兴义的"缠夹"自朱自清先生提出以来,众多学者试图解开这种"缠夹",结果是越解越缠夹,从而形成了所谓"兴义缠夹问题"。而实际上,兴义的缠夹具有不可解性,缠夹是兴的基本特性,正是兴的缠夹向我们敞开了兴的真实面目。兴是诗的本体或依据,是诗的基本方式。兴内在地决定着诗的创作和表达,决定着中国诗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7.
作为华文诗歌之一种的香港新诗从1950年代的滥情、呐喊,到1960年代迈向内心探索,1970年代本土意识确立,再到1980年代本土诗意识进一步深化和高扬,后现代诗主义诗作开始出现,香港成了两岸甚至中西诗脉贯通的桥梁,以及"九七诗"体现的彷徨怀疑情绪,有更多的作者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抒写中国的历史文化,为时代的变化作见证,说明香港新诗道路越走越宽广,香港诗人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比以往更为重大.  相似文献   

8.
文学之路越走越窄毛志成一种文学(无论是做为一种文学形式还是做为一种文学内容)的消亡,原因无非是两个方面:主观与客观。譬如中国的山水诗,田园诗,"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类作品,消亡的原因主要是客观的。现代科技、现代工业已经将"山水"、"田园"本身破坏...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小说情节发展回形线孙飞龙随着当代小说情感意识的逐渐增强,“情”的因素在小说中所占的分量也越来越重,并在不同阶段由情感表层走向纵深,于是小说表现内在的精魂越靠近本质,诗的成份越浓重;而情感成份向来是抑制小说情节发展的手段之一,当它一跃成为小说中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有悠久的山水风物诗创作传统。古代山水风物诗人留下的名篇佳作,成为我国灿烂的文学宝库中不可缺少的珍品。江浙一带山川壮丽田园秀美,自古人文荟萃,产生过许多山水风物诗人诗作。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山水风物诗创作曾经有过一段比较兴旺的时期。后来由于阶级斗争这根弦越绷越紧,山水风物诗被当作剥削阶段的“闲情逸致”来批判,诗苑中这朵“聊备一格”的小花便逐渐衰败下来,失去了颜色和香味。新时期,江苏的山水风物诗人首先活跃起来,佳作不断出现,在当代诗坛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郭沬若、周扬两位同志编的“红旗歌谣”出版以后,我就不断阅读。越读我越兴奋,越读我越激动。“红旗歌谣”的的确确是我国诗坛上的一面大红旗,是大跃进时期一颗金光闪闪的诗的宝珠。  相似文献   

12.
唐诗“心”字探索[越]阮氏碧海文兵译彭庆山校补中国,因诗歌艺术的卓著成就而被誉为"诗国"。中国人视诗为文艺之"巅"。这和中国人历来重视心灵世界直接相关。这种心态体现在文学创作中,就是特别重视以诗人自身的内心感触、体验为对象,即以"抒情"为主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3.
新诗,这个生下来就十分奇怪的胎儿,从一九一七年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出现至今,已有七十年的历史了,在艺术时光的长河中,它只能算是一个新生儿。但却越长越离奇,越长越看不清楚其真实的面目。陌生的、让人惊诧的怪诗的出现,使评论家失去了平衡的水准,使读者造成了欣赏的混乱。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全面考察彝族青年诗人阿苏越尔近年来诗歌创作历程的基础上,抓住贯穿其诗歌创作始终的“雪”意象体系,从而把握其独特的诗歌表意方式。对其诗中所展示出来的强烈而深沉的民族文化变迁忧思和纯正执著的诗歌精神作审美阐扬。  相似文献   

15.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刘大白是早期白话诗的代表诗人,也是继鲁迅、周作人之后越地最有影响的现代作家。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他共创作了800多首白话诗和近400首旧体诗,此外还著有《旧诗新话》《白屋说诗》《白屋文话》和《中国文学史》等六部文学论著。刘大白在文学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为中国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长期以来,学界既没有对他给予应有的重视,也没有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以至于刘大白研究成为中国现代作家研究中被忽视的一个盲点。  相似文献   

16.
张明源 《山西老年》2012,(11):23-23
1961年9月,在鲁迅先生诞辰80周年之际,毛泽东曾作诗两首缅怀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  相似文献   

17.
《老友》2013,(11):6-8
五十六岁越重洋,也有潇洒也彷徨。 人生应似舟行水.搏击勇进靠自强。 这是1993年12月10日.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送给夫人刘缙赴英国杜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时的诗。不久前,笔者到北京万寿路的柳斌夫妇家里,拜访了赴英前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主任的刘缙,了解到她在教育事业和家庭生活。特别是在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中。自强不息,勇搏激流。为国家.为人民,为培育孩子们成人做出的优异成绩。  相似文献   

18.
清初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抟成一个降臣诗群。"江左"诗群的文学业绩,与表现时代强音的遗民诗人相交汇,奏响了清初诗歌的"主旋律",带动文坛风气的转变,是明清诗派消长、风会转移的一大关键,并影响着清代诗歌的走向和进程,为清诗超元越明、取得斐然成绩奠定基石。  相似文献   

19.
牛汉不倒     
《中国农村》2007,(2):42-45
“如果没有碰到诗,或者说,诗没有寻到我,我多半早已被厄运吞没,不在这个世界上了。诗在拯救我的同时,也找到了它自己的一个真身(诗至少有1000个自己)。于是,我与我的诗相依为命。”  相似文献   

20.
楚巫与巫祝之诗梅琼林关于政治抒情诗人屈原是否为巫,历史上缺乏史籍记载。虽然自秦汉以来以反映文化心态、描摹历史风情为指归的野史轶闻、文学注解、风俗异趣都众口一辞地标示楚国正风弥满上下,浸渍朝野的历史情况,诸如《吕览·异宝篇》云“荆人畏鬼,而越人信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