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无论是就学科性质而论还是就社会文化及时空背景而论,庄子哲学和爱因斯坦相对论都是有极大差别的两种理论,但二者的基本认识论思想却有某种程度的致性:它们都强调用相对的观点认识事物。本文分析比较了《庄子》相对主义与相对论物理学基本思想的相似之处和差异所在,同时也探讨了相对主义认识方法对现代物理学发展的促进作用,意在揭示《庄子》相对主义思想的相对合理性及其现代科学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认识论是西方哲学的重要部分,而中国哲学习惯性地将认识论问题融合于人生价值、天道命数以及人格修养中,体现出以功夫论取代认识论的特点。庄子的认识论在中国传统认识论历史上建树颇丰,影响甚巨,对庄子的研究或许可以开显出中国哲学特有的认识论特点。  相似文献   

3.
庄子认识论是不可知论的说法相沿日久,几乎成为学术界的定论。所谓不可知论,是指“主张除感觉或现象而外,什么也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或本体无法知道的哲学学说”(《辞海》哲学分册57页)。以此界说去衡量庄子认识论,我们看到,庄子并未主张事物的本质或本体不可知,因此,庄子认识论不是不可知论。但问题又不这样简单,庄子认识论包含相对主义、神秘主义因素,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可知论,而是比较特殊的可知论。从表面上看,庄子认识论的最大特点是否定知识,鼓吹无知无欲,绝圣弃智,其实不然,庄子是承认并肯定人的认识的。他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主观接触客观的实际活动,认识的对象是主体之外的客观自然界,认识的完整过程包括主体对客观对象的身体接触和心智思考。他说:“知者接也,知者谟也。”(《庚桑楚》)“接”指接触、作用,“谟”指谋划、思考,认识就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实际接触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庄子的思想瑰丽,奇谲,富有诗情画意与无限想象。幻梦间谈及天与地,逍遥中论道美与真。庄子美学哲学对中国的古典美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本文主要以美感论的视觉探讨庄子美学中对于美的阐释,以及庄子哲学中对于美的描绘及蕴含的深意。  相似文献   

5.
[提要]《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体论纲,系统地阐述了庄子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命题。庄子以鲲鹏的转化和飞翔作为隐喻,表达了一个“齐小大”的时空模型。这个模型是由一系列闭合的同心圆构成的嵌套层次,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超越现有层次的限制的过程。通过这个模型的建构,庄子定义了世界本体的终极意义,即“浑沌”。人对“浑沌”的趋向即是“逍遥”“无待”,也就是“大知”。这是庄子的认识论目标。趋向“大知”的修养过程是通达“无己、无功、无名”,这既是庄子的认识论目标,也是方法论的规划。  相似文献   

6.
庄子是我国战国时代的一位极其重要的哲学家,其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相对主义。庄子是怎样陷入相对主义的呢?除了社会历史根源外,认识论根源是什么呢?有的论者认为,庄子陷入相对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排斥认识的主观性标准;而另一些论者则认为,庄子陷入相对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否认相对静止、事物的质的规定性”。这些看法我认为值得研究,现将不成熟的看法提出来,以求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7.
《庄子》一书,以其批判精神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其尖锐的批判锋芒,几乎遍指社会现实和传统思维的各个领域.执着的理性追求和反思之后的困惑,形成了《庄子》认识论中怀疑主义的特有风格.《庄子》的认识论,可以以这样一个简单的命题加以凝缩——“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庄子·齐物论》以下引《庄子》,均只注篇目.)也即,确定认识如何成为不可能.  相似文献   

8.
"内圣外王"一语出自<庄子·天下篇>,它的提出有着当时社会历史与学术思想文化上的背景.庄子之提出"内圣外王之道",并不是通过从正面界定其内涵,而是通过考察诸家对"内圣外王之道"的认识和运用上的偏差而提出来的.这一思想的提出具有庄子特色的认识论上的意义,其认识论上的意义主要关涉认识的层次、对象与认识的态度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魏源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早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先驱之一。在他的思想中,认识论是最重要、也是最有价值的一个部分。魏源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同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心与物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做了深刻的考察.并提出了具有明显唯物论倾向的泛神论的认识论,从而使他的认识论带上了近代思想色彩.一强调认识同社会实践的密切关系,是魏源认识论的最显著特点。魏源是一位今文经  相似文献   

10.
从莱布尼茨的《人类理智新论》和《单子论》中梳理其认识论思想,尤其是他对认识主体的看法。莱布尼茨把一种精神客体———单子作为认识的主体,意在说明和强调认识主体的能动性和认识的辨证发展性质,但这种唯心主义的解决方式必然引申出天赋观念而最终走向先验论。尽管如此,莱布尼茨对认识主体的探究对于德国古典哲学发生了积极影响,对于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也不无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勰在定林寺编定经藏的经历,使其产生了深刻的编辑思想,这些思想全面反映在《文心雕龙》这部国学经典中。刘勰的编辑思想与西方古典作家群体编纂理念相较,明显克服了西方古典作家群体编纂理念零散、随意的不足,已经形成较为详备的编辑理论体系。同时,刘勰的编辑思想不仅蕴含着西方古典编纂理念中的合理因素,而且更具进步性和科学性。刘勰的编辑理论对编辑学学科建设及高校学报编辑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在批判地吸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劳动的合理观点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劳动的本质,形成了科学的生产劳动理论。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时代特征和实践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劳动理论。  相似文献   

13.
郑板桥在审美创作中关于心眼、意法、雅俗方面的阐述 ,丰富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把审美创作与思想内容、创作体验等密切结合 ,解决了主客体之间具有丰富内涵的审美关系 ,对于当代审美观念和创作思想亦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试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哲学源流上进行了探讨,着重分析儒、释、道等传统哲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儒家思想为园林建造设计行为提供了一个完全理性的理论基础。园林生活为佛教信仰与适宜的生活方式的结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道法自然是中国景观艺术和设计的指导原则。园林景观设计应该体现源远流长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叔本华的优美、壮美说的“中国特色”的表述,其目的在于区分中国古典诗歌不同类型的美学意境。“我”特指意志认知主体或主体的意志认知,存在“美术”中的认知主体从结果看均属“静观”纯粹认知主体,即无意志认知主体,也即审美认知主体;“优美”与“壮美”是两种不同的认知观审心理经验过程,它们构成了“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不同审美内涵。仅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解释“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未免失当。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文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在现阶段的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诸多制约因素中,教材建设的滞后和精品教材的匮乏是我们长期以来面临的突出问题.本文就目前面向留学生的《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现状进行分析,并对今后留学生古代文学教材的编写理念、内容组织、研究视阈、形式设计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企业管理理论领域从不同视角发展的企业软实力理论,体现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企业文化意识"、"品牌情结"和"和谐观"。软实力理论的这一发展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重视软性资源的"资源观",以及软实力理论本身与资源基础理论相契合的结果,是中国传统与现代管理思想相结合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8.
曹顺庆是中国中西比较诗学学科的开创者,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以"中西比较诗学"命名的学术专著,乃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从中国古典文论研究转向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将中西诗学的范畴、概念互证互释、双向阐发,分析了中西古典文论的异同之处,阐发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世界意义。曹顺庆希望通过对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视来摆脱中国学界"失语症"的状态,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以及深入"跨文明"研究,从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文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狐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对象之一,狐故事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题材之一。以唐小说为代表,狐形象经由了妖性狐向人性化狐的转变。唐小说中狐故事类型的嬗变一方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民间信仰从对象到内容的转变,一方面反映了古典小说创作观念由“实录”到“虚构”的逐步进化。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王昌龄七绝诗的分析,发现一般人认为的近体诗歌声律理论只讲平仄,不论四声似嫌有失偏颇。诗家高手对于四声的调配运用,可以使之为表达思想感情,营造环境气氛,创造审美意境服务。四声在近体诗创作和鉴赏中的功用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