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社会救助与社会工作的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专业社会工作恢复和重建后的较长时间内,社会救助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属于两张皮,两者在价值、知识和技巧等方面都缺乏对话的基础.随着社会救助从道义性救助到制度性救助、从消极救助到积极救助、从单一救助到综合救助的转变,社会救助工作日益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需要专业理念的指导,专业社会工作也需要走出象牙之塔,服务民众,造福社会.社会救助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在价值、制度、知识和技巧等方面开始逐步融合.  相似文献   

2.
1978年以来,中国初步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五保供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社会救助覆盖面不断扩大、救助力度不断增强、法律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然而,中国新型社会救助还存在救助理念滞后、二元分割现象明显、责任分担机制不合理、待遇调整机制不科学、对象瞄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研究认为:新型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方向是确立积极的社会救助理念、统筹城乡社会救助发展、完善瞄准机制、建立合理的待遇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3.
社会救助精准治理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实现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基于吉尔伯特社会政策分析框架和政策精准性要素,提出了构建社会救助精准治理的要素及路径。进而围绕政策要素分析框架,从国家、社会和政府三个层面,探索了高龄农民工社会救助精准治理体系的构建路径,提出应从国家层面提升农民工社会救助的法治水平,从社会层面提升高龄农民工社会救助意识,从政府层面打破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的格局;在救助对象、救助门槛和救助方式、筹资方式、管理和输送等方面,合理设计高龄农民工社会救助的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4.
社会救助及其制度完善是转型中国社会和法制生活中的一个聚焦点,纵观目前国内学界关于社会救助的理论研究和现实中的社会救助实践,尚存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特别是关于"社会救助"的界定及社会救助制度构建等方面,或者在一些常识性问题的理解中夹杂着诸多观念混淆甚至错误,或者缺失对中国社会救助立法及其转型背景的重视。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重回"社会救助"的制度事实、价值理念和语词逻辑原点,以期对社会救助的理论做一些系统性思考,进而以此为参照系,立足于中国社会的转型背景及其对社会救助提出的特殊要求,从立法体例、救助内容和管理体制等三个主要方面来检讨中国社会救助的现实制度并关照其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社会救助:理论界定与中国的实践展开(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救助及其制度完善是转型中国社会和法制生活中的焦点之一,但纵观目前国内学界关于社会救助的理论研究和社会救助实践,尚存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特别是在关于"社会救助"的界定及社会救助制度构建等方面,或者在一些常识性问题的理解中夹杂着诸多观念混淆甚至错误,或者制度构建中缺失对中国社会救助立法及其转型背景的重视.通过重回"社会救助"的制度事实、价值理念和语词逻辑原点,对社会救助的理论做一些系统性思考,进而以此为参照系,立足于中国社会的转型背景及其对社会救助提出的特殊要求,从立法体例、救助内容和管理体制等三个主要方面来检讨中国社会救助的现实制度并关照其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推进社会救助立法和法律完善,从而实现社会救助管理的法治化,是中国社会救助发展面临的现实课题。文章立足于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提出了社会救助管理法治化的理论范畴,并以此为研究视角,分析了社会救助管理法治化面临的现实环境、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社会救助管理法治化面临的现实国情;同时,中国社会救助事业要以社会救助的管理法治化为引领和依托,着力构建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新格局以及事权责任明晰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此外,在社会救助管理法治化和制度转型的过程中,需要着力建设社会救助和谐文化,促进社会救助的结构优化,努力打造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升级版。  相似文献   

7.
根据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年鉴(2007—2016年)和统计公报中有关残疾人社会救助的数据,对近10年我国残疾人社会救助发展状况进行纵向时序分析,并对我国残疾人社会救助情况进行省际比较。分析我国残疾人社会救助面临的发展困境:社会对残疾人救助存在认知误区、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残疾人发展需要、残疾人社会救助法律体系不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区域不平衡、存在体制性障碍等问题。完善我国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应该更新残疾人救助理念、构建新时代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健全残疾人社会救助法律体系、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政策体系、推动残疾人社会救助平衡发展、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社会救助。  相似文献   

8.
社会救助与“互联网+”的融合是推动社会救助工作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互联网+”社会救助主要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以成本低、网络化、互动灵活性强等优势创新社会救助服务方式,实现社会救助的多元化、社会化、精准化和高效率。社会救助制度从应急化范式到民生共享范式的演进过程中,“互联网+”社会救助助力社会救助对象精准化识别、救助信息跨部门共享、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社会救助整体性治理,为构建社会救助的民生共享范式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实现载体。然而,“互联网+”社会救助在发展中面临信息弱势群体、共享壁垒、信息安全及准入机制等需求表达、管理与协作、技术、资源等现实困境。因此,应更新社会救助理念,改进贫困识别机制,拓宽需求表达渠道;破除制度碎片化运行,优化社会救助资源合理配置,实现救助的制度整合;提升社会救助政策目标,完善社会救助的法律法规体系;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协同和网络服务机制,促进“互联网+”社会救助新发展,实现社会救助工作的整体性协同治理,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推行5年来在理论上也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针对这些文献研究的焦点问题,如流浪乞讨人员进行社会救助必要性、我国流浪乞讨人员形成原因、乞讨权的定性、救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对策等进行整理和总结,并分析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贫困问题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社会救助是人类应对贫困、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制度安排,立法先行是世界各国建设社会救助制度的共同经验,完善社会救助立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然而,我国现行社会救助立法严重滞后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鉴于此,加快社会救助立法研究,成为和谐社会视野下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基于长沙市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的328份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城乡社会救助存在社会救助政策的层次偏低、衔接不紧;城乡低保标准差距较大;城乡低保资金筹集方式存在差距;专项社会救助政策的效果还不明显;救助对象界定及动态管理缺乏有效方法;城乡救助体系一体化进展较慢;基层组织的社会救助工作职能未充分发挥等问题。因此,应切实加强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科学选择和规范救助方式与救助管理;完善部门协调和社会参与机制,形成救助合力;优化社会救助工作评估体系,加强队伍建设,以进一步发挥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对于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统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社会救助权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予以保障。社会救助资源不足、资金短缺成为制约我国贫困群体社会救助工作开展的瓶颈。动员、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社会救助领域是实现公民社会救助权的重要保障。以社会救助社会化为突破口,以培养发展公益慈善类非政府组织和民营企业为载体,建立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为支持相互交叉、相互合作的社会救助体系,形成政府与社会力量双轮推动社会救助事业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英国、美国和德国社会救助体系形成过程中的动力因素进行比较发现,来自底层群体的压力、社会运动与阶级斗争、福利理念与意识形态等对三个国家的救助体系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不同国家救助体系发展的动力不同。研究发现,英国来自社会底层群体的压力、混合的福利理念是该国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的动力;美国的动力因素则是来自社会底层群体的压力和社会运动与阶级斗争;德国社会救助体系作为社会保险体系的补充,其建设更加依赖福利理念与意识形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一项以文献评述为基础的定性研究,研究对象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救助制度.本文详述了这些国家在社会救助标准构建和调整、平衡救助和就业动机以及欺瞒预防等方面的积极做法和成功经验,并简要地谈论了这些经验对上海的社会救助制度改进的意义,这也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5.
构建新型流浪儿童救助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来,流浪儿童已经成为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据国家民政部门的官方统计,目前我国约有15万人次的流浪儿童。他们的大量存在对国家、社会、家庭及本人会带来严重危害,亟待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和救助的焦点。本文通过对现有救助体系的缺陷的分析基础上,从救助的供给主体、供给措施以及相应的法律和社会环境的角度提出了构建比较完善的流浪儿童救助体系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社会救济价值观源于道义性。城市居民社会救助制度是对传统社会救济的根本性改革,随着社会救助的制度化与科层化,我国社会救助制度需要构建新的社会救助价值观。"对自我救助的帮助"即是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的社会工作价值观介入社会救助后,对社会救助价值的新理解,它既有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弘扬以人为本的现代救助理念,也有益于在实施社会救助的同时培养被救助者的自尊、自强、自立意识。  相似文献   

17.
社会福利视野下的发展型社会救助体系及社会福利行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低层面的子系统,是以政府为主要责任主体的社会政策,其目标是保证被救助者的基本生活.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一目标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在社会福利视野下,必须对社会救助的目标进行必要的提升与定位,摒弃生存型救助,向高层面的发展型福利目标转变,即从单一维持基本生活的救助转变为多层级的发展型福利供给.发展型福利视野下的社会救助在内容、组织、手法、管理上都不同于传统的社会救助,在社会保障、社会工作及社会服务中都应该有相应的管理与实施行政.  相似文献   

18.
行政救助在制度设计上,旨在规范行政权力对社会弱者的救助行为,体现对弱势者的权利保障。笔者从行政救助这一机能出发,对行政救助制度作出检讨与反思,提出行政法学上应重新确立行政救助概念,拓展救助内容及方式,并加强对行政救助当前命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运用基线调查法,课题组于2009—2012年在西南边境地区对艾滋孤儿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结果显示:艾滋孤儿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多重歧视,遭受着巨大的成长心理压力与情感伤害;政府救助不及时导致其生存困难、上学困难,女童辍学现象严重;因信息沟通不畅导致重复救助或未救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南边境地区存在隐性艾滋孤儿与无国籍艾滋孤儿。针对此情况,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研究应对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使用对交通事故所致颅脑外伤患者的影响,为高效使用救助基金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以淮安市某三甲医院2015和2016年交通事故所致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使用对患者的影响。结果:交通事故所致颅脑外伤患者入院1周平均住院费用及总医药费用使用基金组略低于未使用基金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使用基金组在入院1周后平均费用高于使用基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手术分级构成及临床治疗结局上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使用对颅脑损伤患者后期治疗存在一定影响,应加强对相关目标人群救助,降低后期致残风险,切实提高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的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