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道德力”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中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主体“道德力”的培养和开发问题。“道德力”是主体活动的一种能力。是主体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能力;“道德力”是主体的“内得”和“外施”能力,即道德修养力、实践力和影响力;“道德力”是主体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2.
我国多年来通行的"社会规范说"道德定义没有准确简明地揭示出道德的本质属性,而是将道德定位在道德现象上,将道德的一些现象和非本质属性当作本质属性,致使这种道德界定矛盾重重.导致这种偏颇的社会历史性因素主要是受前苏联伦理学研究的影响、受原经济体制的制约、受人类有限理性的局限.应该说,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是人通过自主自觉行为对人对己的利害性而得到显现和确证的一种品性,这个道德新界定可称之为"主体品性说".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个体的维度探究道德效用,旨在确认道德对个体生存、自由与幸福的效用,引导行为主体自发地进行道德实践。首先基于道德效用相关概念的微观分析,道德效用包含着道德行为使受益者受益的思想内涵。其次从生存、自由与幸福这三个生态个体逐步递进的追求展开对道德效用的探微,具体表现为道德效用是利他的,意味着道德主体的行为使他人成为获益者,随着道德效用在时间与空间层面的推演发展,回馈效应又会使道德主体自身受益,最终演化为道德效用也是利己的,这是道德共同体的有效构建。最后站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道德效用的社会生态蕴意突显了生态个体与社会生态系统和谐共存的伦理智慧,其注重以人为本、利他与利己均衡发展以及培育公共品格的伦理思想可以提升伦理道德体系话语的亲和力和感召力,使道德主体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去把握生态个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进入文明社会后,人们对道德有种种不同的看法,在全球化的今天,人类应努力在对道德的理解上达成基本共识。道德实质上是人类智慧地生存的生存方式,是现代社会价值体系的母体和基础,它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规定性,是人区别于宇宙万物的主要标志。道德与伦理、法律的关系十分密切,伦理作为一种道德秩序实质上是道德规范发生作用的结果,道德是法律的依据,也是法律的实质内涵。个人的道德素质是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形成的,社会的道德水平是通过道德建设实现的。道德是人性的综合体现,集中反映了人类的应然本质,对于个人和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个人幸福之体,世泰民安之基,人天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各种道德起源成说的得失并吸收其他学科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道德的产生是生物适应性演化和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创化的共同结果,既是客观实在的生理基础(人性和基因基础)和自演化机制所致,也是人的主体意识性和目的性的创化机制所致,其目的在于保障人的生存发展,现实价值源于人过好生活的需要。由此出发以新的视角阐述了道德演化与宗教、法律、制度等现象的关系以及道德的目的、存在的价值、评价标准、阶级性、历史性、普世性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6.
建设绿色大学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要求。对什么是绿色大学及如何创建绿色大学的认识从事实层面揭示了绿色大学的内涵;从价值层面分析绿色大学,道德维度是最基本的价值思考。具体而言,绿色大学的产生存在及其运行发展,道德是作为前提和提供担保参与其中的。建设绿色大学需要以求"善"、求"美"为实践理念指导,推动师生生态道德实践,使师生的实践活动成为道德自律的一种自觉行为。  相似文献   

7.
国家道德论     
国家道德问题是哲学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历史上的国家道德学说和国家行为理论已不适应国家道德实践的新要求。重新研究国家道德问题必须深入分析国家作为道德主体的客观依据,并进一步指出国家今后实践应遵循的道德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促进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原则、保障人类健康生活需要的原则和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努力实现以上目标,是国家今后实践的神圣使命和根本道德义务。  相似文献   

8.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公民道德是社会实践主体内在品性和社会生活存在方式的统一,其在本质上既是自律的,又是他律的,只有内在的品行修养和外在的道德性制度安排相融合,才能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在这一过程中更应注重自律。  相似文献   

9.
任何评价问题的永恒难题都是评价的标准问题.新闻道德评价标准,就是用来衡量评判新闻行为道德性、评价新闻主体、新闻道德品性的尺度.评价标准的内在构成,包含着不同的层次;针对评价对象的差异,评价标准可分为"规范性标准"和"品质性标准".评价标准具有主体性、历史性和相对性.  相似文献   

10.
构建并遵从道德的普遍准则是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而检验道德建设的有效性的标准则是道德准则的具体实践效果。道德权变行为作为道德实践中的一种特殊的伦理行为需要认真对待、科学研究。正确处理好遵循道德准则与实施道德权变行为的关系,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利益损失,也能维护更大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11.
论公共行政人员的具体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性是社会的人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即人的道德存在,它是社会的人得以确立的根据之一。公共行政人员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应当具备最为基本且最能符合公共行政时代主旨的德性,具体包括公共利益至上、慎用权力、责任本位、反思平衡和行政忠诚。  相似文献   

12.
道德建设法制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法治社会的有力支撑.文章提出了道德建设法制化的根本途径:建立健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道德立法对道德“失范”行为的惩罚力度;加强道德法制化的宣传和教育,加大执法力度.  相似文献   

13.
强烈的道德需要是进行道德教育的良好基础与保证。从根本上说,社会生产决定了社会道德标准和人的行为方式,也最终决定了人的道德选择和道德需要。以道德需要的培养为中心的德育包括社会道德需要和个体道德需要的培养两方面的内容。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社会道德追求的改造和社会道德问题的重新解读,形成道德需要,道德实践的重构。基本的道德教育过程主要包括:理论准备、形成道德需要(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的道德理论与知识的教育活动、道德实践、道德问题的提出及解决、道德需要的满足(社会责任)、道德观念的内化、产生新的道德需要(道德的发展、道德需要的满足和层次的提升)等环节。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道德建设也应该突出道德实践的地位。道德建设中的道德应该是道德情感、道德思想和道德实践的统一体。其中,道德情感是基础,是一种感性认识;道德思想是与道德相关的理性认识;道德实践是体现。同样,道德评价也应该基于对于道德实践的评价,不应该只纠结于对于道德情感和道德思想的揣摩。  相似文献   

15.
学术职业具有其自身的道德特征,它以时代性、创造性、自由性、诚实性作为基本内核,从而构成了学术职业区别于其他社会职业类型的道德意识。学术道德建设不仅包括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道德建设,还包括育人、教学、社会服务过程中的学术道德建设等多个方面。探讨学术职业的道德特征,旨在为学术道德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社区是社会有机体的微观缩影和基本单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加快构建社区道德共同体是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从现实空间布局审视,构建社区道德共同体需要以主体存在为支点要素,以现实交往为空间要素,以“共同善”为目标要素。嵌入社区的真实生活情境,多元价值观激荡之下居民的道德自我缺场、空间完整性剥离中居民的道德交往缺乏、风险社会语境中居民的道德审美流失成为构建社区道德共同体的困境之源。聚合构建社区道德共同体诸要素之“力”,需要在关注个体中引领道德主体的回归,在空间交往对话中激发道德情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区道德审美。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道德理念失去光辉的时候,一些新的道德行为,如慈善捐赠、器官捐献、志愿服务、文化差异宽容等正在被现代的人们认真地经营着,标志着市场经济下一种全新道德形式的生成。这些具有非指令、自我性的新道德形式给人们的启示是:尊重个体道德选择性的要求,正视"无痛道德"的存在并给以发展的空间。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种能体现新权威的无痛道德体系,至少要做到三点:承认并正视道德回报,以法的形式使道德变轻松,道德情感的世俗化。  相似文献   

18.
高职学生社团作为隐性德育的有效载体,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从隐性德育视角出发,分析高职学生社团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高职学生社团建设的途径,充分发挥高职学生社团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19.
文化发展的价值目标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关键因素。文化创新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为基本价值目标。确立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创造条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全国各族人民中形成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从道德规范和道德主体两个方面建构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