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五四启蒙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以进步、现代文明、个性主义(个性解放和妇女解放)为核心的思想价值观.但是,在五四时期及其以后,发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新文学内部,却孳生出质疑乃至颠覆五四核心价值的文学主题与叙事.从鲁迅到左翼的丁玲、茅盾等人,他们通过各自不同的小说文本,从各自的价值立场,对个性主义等五四主流思想价值进行了“叙事的质疑”,并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上述问题的认识与价值重估.新文学内生的这种自反性叙事,实际构成了新文学的新传统,它为人们认识与理解五四思想启蒙、新文化运动和自五四诞生的新文学,提供了有意义的视域.  相似文献   

2.
鲁迅深刻洞彻现代中国之“闷”并成功找到艺术排解方式,《呐喊·自序》把艺术家心理之消极情绪——“铁屋子”之闷,与中国现代命运起来,找到了一条具有启蒙意义的排解方式;欧阳予倩以“热心”书写潘金莲的冷清之闷,将传统的伦理故事讲述成社会问题,试图通过“女性解放”释放时代之闷;曹禺抱定“悲悯”情怀,用“心灵的艺术”奏响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主题,让“郁热”雷雨里疯狂挣扎的人们,归于平静沉着。《潘金莲》的“冷清”与《雷雨》的“郁热”,是鲁迅“铁屋子”之闷在各自时代语境中的“重现”,欧阳予倩和曹禺发扬五四启蒙精神,继续着鲁迅式“呐喊”。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代是一个启蒙与救亡并存的时代,因此,作为现代文学发轫的五四文学,个性解放、女性解放、社会解放就成为其基本主题。丁玲是五四运动落潮期成长起来的具有重要影响的女作家。她沐浴着五四运动的光辉,浸染着五四文学的精魄,她对五四文学精神有继承也有发展。文章将从个性解放、女性解放与社会解放三个方面来论述丁玲创作对五四文学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的存在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存在的整体性及其解放的趋向性。我国五四至今的新文学之所以称之久的文学或人的解放的文学,就在于从不同阶段、不同范畴、不同层次、不同因素感性地显现了人的存在的整体性及其解放的趋向性。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可作各有所重的不同表述,如反帝反封建的文学、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学、民主和科学精神的文学、启蒙和救亡的文学、民族灵魂拯救的文学、国民精神重塑的文学、走向现代化的文学等等。新文学的上述不同的表述或是显现了不同阶段的特征,或是显现了不同范畴的规定。新文学的人的解放的根本性质…  相似文献   

5.
“五四”乡土小说作为“五四”新文化、新文学的重要载体 ,表现出鲜明的理性批判的文化精神。其对古老乡村群体存在方式的批判 ,关于反封建文学主题的探寻 ,关于女性命运的文化启蒙 ,以及对现代乡土文学作家在都市与乡间灵魂漂泊的文化观照 ,都有着独到的发现与艺术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五四”乡土小说作为“五四”新文化、新文学的重要载体 ,表现出鲜明的理性批判的文化精神。其对古老乡村群体存在方式的批判 ,关于反封建文学主题的探寻 ,关于女性命运的文化启蒙 ,以及对现代乡土文学作家在都市与乡间灵魂漂泊的精神存在 ,都有独到的发现与艺术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早在本世纪初,“五四”新文学先驱者们就曾热烈鼓吹“人的文学”,作为向封建者专制主义,蒙味主义和禁欲主义反抗的旗帜。中国数千年历史,整个民族的“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是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者半醒状态”。“可是东方发白,人类向各民族所要的是‘人’”。“五四”先驱者们以西方启蒙主义思想为武器,或以冷峻犀利的笔锋解剖“国民性”,或以狂飙突进的热情鼓吹个性解放。“人”,首先成为现代新文学的核心主题意识。  相似文献   

8.
三十年代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合乎规律的发展。“最初,文学革命者的要求是人性的解放”,“大约十年之后,阶级意识觉醒了起来,前进的作家,就都成了革命文学者”。①鲁迅指出:“现在,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文艺运动,其实就是唯一的文艺运动。”②这不仅高度评价了左翼文学运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卓著地位,而且明确地揭示出这场运动别于五四文学革命的阶级性质。从“五四”到“左翼”,鲁迅为推动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建立了丰功伟绩,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学遗产。别的姑且不说,仅就鲁迅对左翼新人的培育而言,就非常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鲁迅总是从振兴中华民族的文学事业着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文学大系》首先是中国的“新文学”大系,是确立“新文学”本位观的一次集体行为.“大系”作为后启蒙时代的代表性书系,其意义就在于它坚持并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主义文化立场,以对新文学成就进行资料性、文献性总结的方式,对那些试图从不同方面否定“五四”新文学、否定启蒙主义文化思想者予以回应.“大系”以“新文学”为主体,站在新文学的立场上对文学史进行分期,从时间观念上对中国文学的秩序进行了新的梳理,并确立了1917年开始的新文学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王富仁的鲁迅研究提倡“回到鲁迅”“回到文学本身”,强调鲁迅作品的思想意义,指出鲁迅的小说创作不仅是中国反封建“政治革命的镜子”,而且首先应该是“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以此为基点,王富仁建构了重新阐释鲁迅的学术系统,这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鲁迅研究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王富仁指出,鲁迅毕竟是一个作家,他的根本价值在于从文学的角度促使人的精神觉悟,进而从思想启蒙的层面影响中国社会革命的进程。鲁迅的思想高度代表了“五四”思想启蒙的高度,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化自觉的高度,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进取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他的第一部新诗集《女神》以狂飚突进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唱出了“五四”时期反帝反封建的时代最强音,从而为我国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女神》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既是“五四”新文学革命孕育的结果,又是诗人独具个性的诗论的产物。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在作家一定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样,任何诗篇,也都是在诗人一定的诗歌美学观指导下的产物。个性解放和泛神论是郭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杂文无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不仅因这种滥觞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中的文学样式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迅速得到了发展,更重要的还因为中国新文学的主将鲁迅一生以杂文为主要武器并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使杂文由散文随笔的附属发展成一种独立的文体,由最初被“高雅文土”不屑一顾到终于进入文学楼台,成为现代文学史上影响颇大的文学体裁.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与五四文学传统的最重要之点,是以人文精神与启蒙主义所构成的价值取向和创作风范;“反传统”与之构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一新传统尽管经历了三四十年代及建国后十七年漫长时间的断裂,但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从“伤痕文学”到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几乎都是沿着五四传统演进的  相似文献   

14.
鲁迅、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颗灿烂的巨星.鲁迅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茅盾的巨著《子夜》等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两位大师以自己的创作,丰富、深化了现代中国的现实主义,这既是他们对现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巨大贡献,也是他们创作的共同特色.伟大的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气势,从根本上动摇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旧文学.随着反对旧文学斗争的胜利,从理论上,特别是从创作实践上创造崭新的中国现代文学的任务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一历史的开端,是以它的先驱者鲁迅及其小说创作的成功为标志的.他的小说,从采用外国的良规到逐渐脱离其影响而彻底民族化,就在这“化”的过程中,丰富、深化了现代中国的现实主义.首先,鲁迅小说的主题及所塑造的形象,不仅是某一类主题和形象的高峰,而且是这一领域的开拓者.五四前后,个性解放的浪潮汹涌,婚姻自主,爱情自由成了青年和整个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当时的作者们也不约而同地把眼光投向了这个诱人的主题.茅盾在一九二一年对四、五、六三个月的小说创作作了统计,在全部一百二十篇小说中写爱情、婚姻的就占了七十多  相似文献   

15.
"第二个十年"的新文学出版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左翼文学出版基本上还是承续五四新文学出版的传统;"杂志年"现象的形成与新文学的多元发展互为推动;新文学图书出版的复苏则表明新文学终于由先锋性、革命性走向了常态的文学主流的大众化。这种阶段性特征昭示出,新文学只有作为现代出版体制下文学生产的积极因素,从而为出版业带来一定物质动力的时候,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才算真正取得了胜利和成功。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新文学是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中产生的,传统文化因素一方面促成了新的文化文学思想在中国的生根、发芽、成长,另一方面,也使新的文化、文学思想深深地打上了中国文化的鲜明烙印,亦即实现了西方文化的中国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现代性”:功利主义文学观消解了新文学对纯文学的超越性;个性解放的追求最终从关心个体的“立人”转向关心“群体”的觉悟和整个社会的“立国”,这样一来,“个人本位”就不知不觉地转向了“社会本位”;民主诉求同样遭遇了本质变异的命运,最终被民粹主义所淹没。鲜明的“中国因素”,使中国现代文学循着自身的逻辑由极具“现代意味”的启蒙文学逐步呈现出革命文学-普罗文学-左翼文学-工农兵文学等多种形态。  相似文献   

17.
作为“五四”新文学的精神象征,鲁迅所从事的思想启蒙工作,集中反映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对于西方人文主义的理解程度。然而,由于语言交流上的巨大障碍,鲁迅与他同时代的启蒙精英,都在儒家文化的背景下,对西方现代文明所固有的本质产生了严重的主观“误读”。基于实用功利主义文学观的导向作用,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取向虽然倾向于西方,但最终还是回归到了传统,并使传统的儒学价值理念,借助于“西化”意识的外在表现形态,得到合理的继承和延续。  相似文献   

18.
发生于“五四”语境中的中国新文学承载着自觉而沉重的启蒙使命与道德理想。在新文学者中,有坚持启蒙的独立思想者,有呼吁民主的激进思想者,有赞美革命理想的左翼文人,有将人性作为神庙的自由文人,却无一例外地以理想开始,以悲剧告终。一百年前,鲁迅向中国诗人发出了“精神界之战士”的召唤;一百年后,鲁迅的召唤能否魂兮归来,这需要每一个“现在”的人做出回答。  相似文献   

19.
论“五四”新文学中个性解放主义者的悲剧焦素娥,陈政“五四”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个性大觉醒、大解放和大发扬的时代。但是由于以混灭人的个性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封建宗法专制主义力量的异常强大,以及个性解放主义者缺乏韧性的战斗精神和被庸俗生活所侵蚀,使中国现代...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文艺界出现了不少反映青年知识分子争取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作品。《伤逝》写的也是这个主题,而鲁迅却一反当时文艺界流行的倾向,以一对青年男女从相爱到分离的爱情悲剧,愤怒地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吃人的本质,特别是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批判了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思想,形象地说明了这样一个深刻而独特的见解:离开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