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五四"新文学启蒙运动者多以西方文化为参照来确立自身的启蒙价值立场,从启蒙的视角把"民间"作为文学的精神资源来推动新文学发展的进程.刘半农在"五四"白话新诗创作上的大胆拓荒,寻找到了民族诗歌发展的本源,开拓了"五四"白话诗歌的创作途径.  相似文献   

2.
论个人主义与"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五四"时期所倡导的个人主义思想对新文学影响深远,晚清至民初真正打破群与国的局限、将个人的独异价值凸现出来的是鲁迅,将个人主义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相结合则来自1918年6月《新青年》的《易卜生专号》中胡适的《易卜生主义》和同年周作人《人的文学》的出现。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精神状态存在于"五四"一代作家中,自我意识的出现使新文学呈现出自我表现的特点。同时"五四"初期个人与民族国家之间并非矛盾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文学作品中的自我与民族国家形成二位一体的关系。五四新文学发生期个人主义所强调的个人的发现、个人意志和自我实现所带给作家的情感经历是从乐观、浪漫到苦闷、彷徨。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兼及"近代文学"问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中国新文学与现代文学不是等同的概念.新文学始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而现代文学则始于20世纪初,因为从20世纪初至1917年文学革命以前的文学中已经出现了与新文学的主要特征相通的因素.与此相关,本文对于把1840年至五四运动前夕的文学作为"近代文学"的文学史分期法也提出了商榷.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就作者即将出版的著作《中国现代文学史纲》中《导论》的一部分加以修改而成,着重论证我国五四新文学与我国古代文学的关系。作者认为,在我国古代文学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本已形成了与五四新文学相通的各种因素,并逐渐壮大,只是一直未占据主导地位;至五四运动前夕,包括文学在内的外国文化的影响,促使这些因素迅猛发展,并成为主流,从而形成了五四新文学。但由于这一变化是在短时期内实现的,传统文学中不利于新文学生长的若干成分也被新文学继承了下来,在后来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傅斯年在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文学革命理论的基础上,对新文学的建设做了很多具体切实的论述.他大胆而系统的提出了"欧化的文学"的文学革新观,极大的丰富了五四文学革命理论研究.傅斯年这种在世界文化的格局范围内审查中国文学文化的现代化,并试图将中国文学融入世界文学的现代意识,推动了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入开展,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胡适在研究中国文学史时提出了"双线文学"这一学术命题,这在五四期间直接催生了他的白话文学主张,对建设新文学起到了积极的功用。双线文学史观给了胡适等人以语体革新的启迪,帮助他们找到了建设新文学的最佳实施路径,同时又深化了他们对前人进步创作思想的认识,使他们树立了正确的文学价值观,他们还由此认清了文学的进化规律,从而更加坚定了建设新文学的信念,五四新文学也因此而沟通了与中国文学千年健康血脉的承继关系。  相似文献   

7.
人的存在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存在的整体性及其解放的趋向性。我国五四至今的新文学之所以称之久的文学或人的解放的文学,就在于从不同阶段、不同范畴、不同层次、不同因素感性地显现了人的存在的整体性及其解放的趋向性。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可作各有所重的不同表述,如反帝反封建的文学、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学、民主和科学精神的文学、启蒙和救亡的文学、民族灵魂拯救的文学、国民精神重塑的文学、走向现代化的文学等等。新文学的上述不同的表述或是显现了不同阶段的特征,或是显现了不同范畴的规定。新文学的人的解放的根本性质…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文学大系》首先是中国的“新文学”大系,是确立“新文学”本位观的一次集体行为.“大系”作为后启蒙时代的代表性书系,其意义就在于它坚持并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主义文化立场,以对新文学成就进行资料性、文献性总结的方式,对那些试图从不同方面否定“五四”新文学、否定启蒙主义文化思想者予以回应.“大系”以“新文学”为主体,站在新文学的立场上对文学史进行分期,从时间观念上对中国文学的秩序进行了新的梳理,并确立了1917年开始的新文学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三十年代学子对新文学的研究,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注意了作为社会现象的新文学的历史渊源。他们的看法尽管不尽合理,但毕竟注目于远因和近因了。而五十年代以来的各种新文学史版本,却截然以“五四”为界,勾划了新文学运动三十年(1919至1949)的模样,不免使人有“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突如其来”之感。到七十年代末出版的的几种《中国现代文学史》,又都开始注意了这个问题,但也仅在《绪论》或《导言》中作简要的说明。最近,樊骏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现状,提出了“那些才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应该如何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性质和历史特征”的问题。(《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考察和思索》,载《中国社会科学》1983.1.)笔者在本文中,试作五四新文学与辛亥革命关系的探讨,旨在从一个侧面说明“应该如何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性质和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尝试从"代际"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五四新文学的发生,将新文学早期的参与者划分为三代人:以《新青年》群体为代表的第一代,以《新潮》、《新社会》群体为代表的第二代,以20世纪20年代初涌现的众多文学小社团为代表的第三代。通过比较这三代人在身份、资源、位置、人格形象等方面的差异,大致勾勒出一代"文学青年"的出场以及新文学"场域"浮现的过程,并提出应将"新文学"与"新青年"的关联,当作把握五四之后新文学整体走向的一个必要框架。  相似文献   

11.
生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启蒙思潮在20世纪40年代发生了本质的裂变,"启蒙"与"救亡"成为20世纪40年代相互对峙、纠缠的两种时代话语。本文主要从文学内部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和文学外部的启蒙空间的位移两个向度来捕捉战时文化环境中启蒙思潮的脉象,并与"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启蒙思想和文化形态进行纵向比较,以此来探寻中国启蒙运动的路向。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的"京派"和"海派",代表着本土文化与现代外来文化的碰撞,体现出现代与传统二元对抗并存的现代性特征."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已具备了都市文化的价值理念并为中国都市文学的发展作了准备和铺垫."京派"和"海派"的出现,以及其不同的文化和文学特色,标志着都市文学的成熟.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现代文学史起点的"向前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新文学运动"曾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起点",这样就遮蔽了"五四"前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实际进程,相应也忽视了"五四"前许多文学作品已经初具的现代性.从早期启蒙者身份的重新认定,在文学作品中对科学、人权的引进时序,中国期刊的三波现代化浪潮,早期白话文的倡导和早期翻译作品的成就等方面来看,有必要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起点"向前"位移,才能将20世纪文学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加以把握.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审视五四新文学 ,并对五四时期一些重要作家的创作进行分析 ,进而认为 ,五四新文学的现代性品格 ,在于消解以儒家文化为表征的父权文化 ,而力图建构女性神话。正是对女性个性生命欲望的关注 ,才极大地赋予五四新文学现代性。由于五四新文学的这种现代品格 ,使五四文学话语迥异于以往旧的文化话语 ,五四文学话语不仅以白话文出现 ,而且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欲望话语  相似文献   

15.
导致“五四”新文学运动诞生、成功和发展的因素有很多,笔者认为,“国语的文学”与“文学的国语”之互动是其中重要的一条。文章从晚清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外国文学和国语的历史、对文学本质认识的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国语的文学”和“文学的国语”之互动的历史成因。  相似文献   

16.
研究和宣传新思想的报刊的大量出现,以及发表在<浙江新潮>上<非孝>一文引发的"一师风潮",是五四运动影响浙江思想界与报刊界的直接后果."一师风潮"是1920年全国学生运动中最突出的事件之一,<浙江新潮>则对新思想在浙江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吴宓主编的《大公报·文学副刊》本是反对新文学的,由于朱自清的介入和时代的急剧变化,刊物逐步向新文学让步,最终被沈从文主持的《大公报·文艺副刊》所取代。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文学中的"浙江潮",形成于有厚实文化积淀与历史传统的江南沿海地域,其产生的地域文化冲击波,显示出它对于开创中国新文学思潮、推动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程的强力潜能.这在中国新文学的几个发展阶段:五四文学、30年代文学、战时文学的逐层演进中,可以得到明显印证.  相似文献   

19.
胡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对易卜生的接受始于留美时期。《易卜生主义》是胡适全面介绍易卜生思想的力作,也是集中承载胡适"健全的个人主义"思想的经典性文章。胡适在阐释《玩偶之家》等作品时提出的救出自己的思想,是其"健全的个人主义"思想的精神根底,即救出自己不等于为我主义,明显带有利他主义的成分。这一思想与胡适在五四文化语境中生成的自由人本主义世界观是分不开的,也是其思想的独特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大众化”思潮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中是个一以贯之的潮流,虽然左翼文学界的文艺大众化是从批判“五四”文学开始的,但作为大众化运动的领导者与实践者之一的周文在文学的根本问题与原则问题上,都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精神。他提出文学要面向大众,要使用“活”的语言,而且还利用自身在边区政府的领导地位,完成了公文改革,实现了“五四”未竞的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