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巴赫金的话语理论在现实的交际语境中研究话语,揭示了话语的对话性本质,并阐述了与该本质相联系的有关话语的主体性、意义、内在话语、理解与表述的对话性等概念。以此理论观照翻译,显示出了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对话性。  相似文献   

2.
巴赫金对话理论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对话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中国现代小说的独白话语中 ,存在一种独白中的双声话语形式 ,这种形式既体现了主人公之间的矛盾冲突 ,也反映了主人公自身矛盾的两面性。另外 ,在叙述话语中 ,作家与主人公、主人公与主人公、作家与社会话语体系之间的矛盾 ,也构成了对话与潜对话的关系。以巴赫金对话理论作为参照 ,深入分析和总结中国现代小说独特的对话性特征 ,正是本文的用意和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尝试着运用巴赫金的复调对话理论,从话语对话性角度,解读法国作家圣艾克絮佩里的作品《小王子》。通过对作品中人物之间、读者和作者之间以及人物、作者自身的对话分析,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让读者切身感受到作品折射出的丰富思想内涵和永恒魅力,为该文学文本的多元化解读,提供有益的帮助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基于话语的社会 -历史性和对话性 ,话语者得以成为一个开放地存在于他人话语中和积极参与对话的话语者。话语者据此具有了存在性。话语者的存在性源自人的行为的社会 -历史性 ,唯一性、参与性和应分 (责任性 ) ,以及生活本质的对话性。话语者的存在性特征决定了话语者应当是平等的对话者 ,独断论的终结者和权威话语的颠覆者 ,以及真理的探索者和守望者 ,平等即成为话语者存在的前提。但平等仅是一种内在道德价值追求 ,因此它便与话语者自身的社会 -历史性因素 ,甚至意识形态等因素构成矛盾 ,故若话语者不将平等作为自觉追求 ,是否或如何使话语真正完全能在平等基础上进行 ,仍是值得语言学或超语言学 ,亦或后现代语言学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巴赫金话语理论是具有创新性的实践话语理论,符号学是语言研究最根本的理论依据,以这两种理论作为研究依据,探寻节目主持人语言的实质特征,可以发现:节目主持人话语实质具备对话性和意见信息表达性,节目主持人与受众不是信息发出者与接收者的单项传播关系,而是一种对话关系,且处于超时空对话状态。任何表述或话语都不可能是中性的或中立的,节目主持人话语表达实质上是意见的传播。传播身份决定主持人在传播事实性信息时,需要最大化减少个人意见,在传达媒介和主持人观点时,需阐发独特有效的意见信息。意见表达效果与含蓄意指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6.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将对话视为语言存在的本质,认为一切话语都具有内在的对话性,即使是在书面写作这样极具个人化的独白性言语行为中,书写者也总会处在一种和假定的接受者对话的情景中。对话理论将语言学与社会学结合起来,尤其强调说话人和受话人的互动关系对语言生成和理解的制约作用。这种观点对一贯缺乏语用视角的汉语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2046》是一部充满矛盾和悖论的作品,本文借助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从人物的对话形式和电影情节的结构形式两方面进行分析,展示电影多声部的话语世界。并通过对话性在影片的叙述形式和价值观意义上的体现,挖掘影片的深层语义。  相似文献   

8.
对话与自我意识:巴赫金的自传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赫金以对话理论为依据,以"自我客观化"和"自我审美化"为基本标准,区别了自传中的各种形态,将具有对话性的文学自传凸显了出来。他还着重分析了欧洲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自传的历史发展和类型,并由此指出了欧洲自我意识由公共性向私人性转化的历程。强调自传的对话性和文学性,使其自传观带有了理想色彩,但巴赫金的对话和自我意识观念对当前的自传研究有着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本文拟用巴赫金的超语言学理论,从话语的对话性角度,分析我国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认为阅读应被视为对话,一种读者与文本间的对话,阅读过程则是对话过程;一次成功的阅读应是一次成功的对话交际,是一次成功对话交际技巧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10.
巴赫金关于狂欢的阐述强调其双重性意义,关于对话的阐述则强调"对话的泛音",文章认为,狂欢广场上不绝于耳的喧嚣实际上也就是话语间无所不在的对话的泛音.双重性以对话性的形式显现,对话性表达着双重性.两者都是以话语的交流构建的存在方式,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简·奥斯汀的小说以道德教化知名。与庸俗说教不同,作家巧妙地运用了文本的对话性这一叙述策略向读者传递道德训诫。根据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话性依存的前提为差异性、社会性和未完成性。奥斯汀小说中的道德培育也具备这三个特点,可见道德建构就是依托于文本的对话性来实现的,使读者在认同文本叙述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小说中所蕴含的道德寓意。  相似文献   

12.
话语的社会性与对话性--巴赫金的超语言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基于他的语言哲学,巴赫金的超语言学对语言的关注,始终没有离开过语言的社会-历史性及其意识形态内容,因而对话关系成为超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表述成为超语言学的理论核心,表述的5个特性使话语始终置于社会性与对话性的光照之下,这使得超语言学不仅有别于传统的历史语言学和现代的描述语言学,而且拓展了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研究范围,也为文章写作和语言教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片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话性影响深远,其流变历经五阶段:第一阶段指“苏格拉底对话”——通过对话探寻真理,这是一种辩证法对话。第二阶段是“梅尼普讽刺”,它以喜剧手法戏拟现实,“非圣无法”、“疾虚妄”,是一种文学性对话,也是对辩证法的变异运用。辩证法的内在思想对话构成对话性流变的第三阶段,康德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其代表。第四阶段涉及新型对话关系问题的提出。布伯论述了对话的“我——你”关系问题,将对话性的研究提升至新水平。第五阶段始于20世纪初,巴赫金视“对话”为一种语言哲学方法,认为对话无处不在,并指出开放式的“复调对话”是对话的最高形式,从而全新地发展了对话性。  相似文献   

14.
对话理论作为巴赫金思想的核心内容,始终是一种关于人的主体建构的哲学理论,而且是他人本主义思想的生动体现。考究莫言在2012年诺贝尔颁奖典礼上的奖致辞,这种看似独白式的演讲却体现出深刻的对话性。文章从巴赫金对话理论思想出发,对其致辞中的对话性进行分析,解读贯穿其中的人本主义思想,从而揭示这一致辞所蕴含的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巴赫金站在哲学的高度考察语言活动 ,确立了超语言学思想。他对语言学的研究建筑在话语之上 ,认为话语是语言的交际单位 ,一切语言现象都通过话语来考察。话语理论成为一种活的语言理论 ,构成了独特的话语语言学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话性影响深远,其流变主要历经苏格拉底辩证法的外显性对话,康德、黑格尔辩证法的内在思想对话和巴赫金的语言哲学对话共三个主要阶段。流变中的对话性,对于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产生过巨大的震撼力,也为21世纪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7.
文本理论是巴赫金文艺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其对话诗学产生的理论基础。巴赫金指出文本是一切人文科学存在的"第一实体",其人文属性决定着文本是一种话语存在。对于文学文本而言,由于其中充满各种异质因素和对立声音,文本意义和价值只能在对话中不断生成,在"杂语共生"的多声部交流中完成。巴赫金的文本诗学思想推进了20世纪西方文学文本理论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8.
对话理论是巴赫金思想的核心,也为人们理解翻译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翻译的多重对话性。本文从对话理论角度,详细阐述了林纾在翻译过程中,与合译者、作者/原文、读者及时代语境的对话关系。这也证明,翻译是作者、译者、读者共同参与的以文本为主题、以文化语境为背景的一场对话。  相似文献   

19.
“对话”是巴赫金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它体现了他的认识论、存在论和价值论等多方面的重要思想。然而,美国著名解构主义思想家保罗·德曼却以语言的修辞性为基本立场,把对话看作是解构巴赫金思想体系的重要的“墙角石”:第一,对话作为理论术语和巴赫金现实生活的潜意识对应,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其理论体系向艺术创作的辐射力度,造成阅读过程中的盲视;第二,对话作为文艺研究方法,忽视了虚构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否认文本语言的转义性,造成了阅读过程中诗学话语和阐释话语两种阅读模式之间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0.
元话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元话语的概念、范围、分类和功能等方面,对元话语理论的研究尚不成熟。虽然元话语研究至今存在诸多分歧,但毋庸置疑,元话语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应从多维视角来探讨元话语的理论基础,巴赫金话语理论为元话语研究提供了哲学基础,功能语言学、修辞学和社会建构理论为元话语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