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琵琶是我国最具代表性和独特表现力的民族乐器,它与中国文学史中的唐诗有着甚为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分别从琵琶艺术在唐诗中的表现和琵琶艺术对唐诗内容的表达两个方面分析了唐诗与琵琶艺术的交融。  相似文献   

2.
唐诗的富于情味,与诗人艺术地使用地名有关。唐诗优秀作品中的地名,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密切相关,是作者艺术构思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来说,或用于开拓诗境,壮大气象;或用来暗寓行踪;或借地名中包含的历史故事、风俗习惯、神话传说来丰满形象,深化情感;或寓人于地,委婉寄情;或借用地名字面上的光感、色感、形态感,与作者的情绪相互辉映。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唐诗浅易的语言和创造性想象 ,阐述了促成唐诗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浑融完美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唐代的飞禽走兽壁画尽管因岁月的破坏无一幸存,且历代画史对此亦少有记录,但从唐诗留存的少量相关咏画诗作中,仍可窥见其大体艺术风貌:其一是唐诗所咏的飞禽走兽壁画均各自单独成图,其画地可考者涉及山东金乡、河南洛阳、河南方城、四川通泉、四川成都诸地,这说明了唐代的飞禽走兽画已成独立画科,且以鸟兽为题材的壁画流布广泛;其二是现存唐诗所咏的飞禽壁画主要有白鹤、苍鹰和猎鹘等,走兽壁画主要有骏马和雄狮等,且画面简洁,罕见花草林木衬托,这既反映了唐代画家崇尚阳刚之美的审美追求和祈求吉祥如意的人生愿望,也透露了鸟兽画初创阶段述志重于观赏的真实情况;其三是唐诗所咏的飞禽走兽壁画,无论是出自名家或无名画师之手,无不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由此可知写实性绘画系唐代画家们普遍追求的艺术准则。  相似文献   

5.
唐代诗歌作为一代之文学,历来受到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家的重视;唐诗中的情爱诗作,名篇佳制如满天繁星,令人目不暇应,对其鉴赏者大有人在,但对这样的唐诗重要题材内容,研究界至今尚对其总体面貌把握不多,使人不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憾.本文试从总体上对唐代情爱诗创作的创作队伍、兴盛原因、主要题材内容及其艺术特色做了初步的全面探索,从而从总体上确证了其在中国诗歌艺术史尤其是情爱诗创作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初唐诗序以四杰与陈子昂为代表,将六朝以来的骈体诗序推向了艺术高峰,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为:写景整饬流丽、境界开阔;刻画人物肆意铺排、神采飞扬;大量抒发人生感慨,富于文人气息;注重文气,骈偶中融贯散文的流畅自然;诗文交融,使文序具有诗的意境。当然,也存在一些重大的缺陷,如“序重诗轻”、格式雷同、用典僵化等,成为骈体诗序继续发展的障碍。  相似文献   

7.
严羽对古典唐诗学进行了多方面的建构,主要表现为:对唐诗流变进行了系统勾勒与分期;对唐诗美学质性及特征予以了细致探析;从论评原则上深化了唐诗风格学;提出了"唐诗学"这一极具理论意义的命题。他将古典唐诗学带上了一个新平台,引入了一个新境界。  相似文献   

8.
盛唐人殷璠编辑的《河岳英灵集》,为后来的唐诗选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范式,成为唐诗选本编辑的高标,影响了其后的众多唐诗选本,在唐诗选本的编辑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其意义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它是第一部真正树立唐诗意识的唐诗选本;它确立了唐诗选本的基本编辑体例;它对唐诗选本编辑实践的范式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中唐诗歌新变背景中,刘禹锡诗歌的创变特色并非特别显著,其诗歌的艺术个性体现为继承唐诗传统的典雅、宛畅、优美、蕴藉的审美特征,在保留传统唐诗诗性特质的基础上,用审美的形式来表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个体生命的独特感受。他对唐诗传统审美特征的继承有创作主张、审美趣味、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原因。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正是思想和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独特的精神气质使他的诗歌独具内在气骨,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使其诗和其他标举“雅正”的诗歌有了显著的区别,理性沉思和感性思维的结合使他的诗歌具有了独特的艺术品质。  相似文献   

10.
刘鹗《铁云诗存》诗歌艺术世界丰富多彩,其诗兴之所至,任情而发;体物写心,比兴优美;俗中见雅,清新俊逸;善于化用,勇于创新,颇含唐诗的丰神情韵。刘鹗堪称是才情兼美的优秀诗人。  相似文献   

11.
在晚唐诗坛上,杜荀鹤诗歌为严羽《沧浪诗话》列为“杜荀鹤”体,评价甚高。本文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律诗的通俗化、浅近通俗的语言、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四个方面分析了“杜荀鹤体”的艺术特征及其表现,肯定其为唐诗的发展作出的重要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2.
李梦阳诗歌的艺术渊源,以往学者多从理论上进行了辨析和考论,正本清源,还原了李梦阳诗学理论的本来面目.本文拟从创作实践角度对李梦阳诗歌艺术渊源再行探讨.本文认为,李梦阳的诗歌是对前朝历代诗歌艺术传统的全面继承和学习.在情感内涵上表现出对<诗经>抒情言志传统和"风雅"精神的有力继承;在创作思想上表现出对乐府诗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格外倾慕和青睐;就具体字句运用来讲则主要是对唐诗字句技巧的学习和摹仿,但在学习摹仿具体技巧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继承了唐诗、杜诗的内容、风格和精神实质.李梦阳诗歌复古革新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复兴古诗的审美本性,二是复兴古诗的风教传统.  相似文献   

13.
唐诗之妙在于形象思维性强 ,诗句跳跃幅度大 ,情、景交融相得益彰。唐人的写景诗由于融入绘画艺术 ,更是别具特色 :通过视点、焦点的不断移动 ,全方位地呈现真实可感的景象 ;在景物描写中 ,巧妙地体现了绘画艺术的色彩对比与和谐关系 ,以求得形象思维中的色彩美 ;在景物描写中充分地表现出绘画艺术的点、线、面的构成美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与唐诗关系密切。它表现在以下方面:对唐诗佳句的引用、化用;书名、人名的命名;故事细节的移植;小说中的诗词风格受唐诗影响;书中人物对唐诗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5.
唐人选唐诗的最大特色就是以当代人的眼光来关注和研究唐诗,因而与唐诗的发展具有同步性.其中,唐人选唐诗与唐诗的流传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一方面,唐诗的广泛流传是唐人选唐诗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唐人选唐诗又进一步影响和促进了唐诗的流传.  相似文献   

16.
北宋诗话中的唐诗研究呈现出梯度拓展与上升的轨迹,围绕对诗人诗作的论评形成了不少集中点,透视出宋人对不同唐诗传统认识与把握的变化;北宋文人序跋书信中的唐诗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唐诗历史发展的观照和论评,二是对唐诗人的不同推重、批评及对其各自创作特征的剖析;北宋诗选中的唐诗研究则集中体现在王安石《唐百家诗选》中。上述三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生发、同构并进,共同推动了宋代唐诗学的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杜甫诗歌影响深远,其苦吟的创作方法、清新的诗风以及对七言律诗的探索精神都为贾岛所接受;而贾岛苦吟的创作方式提升了诗歌对于生命的价值,其清奇诗风丰富了唐诗的美学形式,其五律"变体诗"的创制在五律的发展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唐诗研究领域,“唐诗与西域文化”的研究意识在20世纪已经完全形成,并在微观研究方面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但宏观研究尚未全面展开;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而“唐诗与西域文化”研究却难预其流;同时唐代文化研究、文化交流史研究、西域研究等领域的成果则在客观上又为“唐诗与西域文化”研究的全面推进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基础。因此,“唐诗与西域文化”研究范式的转型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明代诗学的主体是唐诗学,晚明时期唐诗学进入整理、融合时代。产生于晚明的《诗源辩体》不是一部专论唐诗的著作,但全书主体却是唐诗研究。其唐诗理论不是许学夷所独创,而是与前代、同时代诗论有着深厚渊源;不仅包括《文心雕龙》、《沧浪诗话》、《艺苑卮言》、《诗薮》,更包括公安派、竟陵派的诗学理论。正是在融汇众家的基础上,《诗源辩体》中的唐诗理论成为了有明一代唐诗理论的总结之作。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丰富的区域性决定了全国各地必定存在不同风貌、不同价值的“唐诗之路”。以幽州为中心,太行山东麓南北大道与燕山南麓通往东北边塞的道路,构成了地位举足轻重、具有突出自身优势和鲜明地域文化特质的“河朔唐诗之路”。河朔诗路拥有数量众多且分布密集的诗人行迹与创作、文学景观与文学地理意象,并且串联起博陵崔、范阳卢、赵郡李等文化望族,是为唐代诗坛输送诗人最多的诗路之一;河朔唐诗与陇右唐诗分别承载着唐代边塞诗的东西两极,共同成就了盛唐边塞诗这座诗史上的高峰;慷慨悲歌的河朔之风为唐诗注入了贞刚之气和独立不屈的人格精神,促进了南北文风的交融和唐诗高潮的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