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文化视角的观照下,探讨了宇文所安翻译思想有关中国诗歌的“中国性”和“世界性”协调问题、诗歌的可译性、译者的文学经纪人和文化代言人地位和文学翻译的接受效果等。宇文所安的译文既重视再现中国文学语域和风格的多样性,又倾向于透明性和本土性,有利于中国文学和文化在当代美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翻译也是一种修辞活动,这其中修辞者是译者本人,观众是广大的译语读者,而修辞的产品则是翻译的译本。无论是翻译还是修辞,读者都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译文读者既是翻译的动力源泉,也是翻译的目的所在,因此,作为修辞者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有读者意识。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探讨了什么是读者意识、翻译中读者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译者的读者意识。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的产生在文学理论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作为接受理论的创始人,其代表人物姚斯和伊赛尔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进行详细论述,他们的出发点都放在读者身上,把读者在整个文学活动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其理论的基点。而将接受美学与翻译相结合,则凸显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无论是异化抑或归化策略的使用都必须考虑读者的因素。因而,译者既要做到使译文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又要使译文具有开拓读者认知接受视域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接受美学的读者接受理论常被用来分析翻译过程。兹就读者接受因素在译文生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从微观角度分析译者在处理词语、句子、段落的过程中应考虑的读者接受因素。译者应通过有意识地利用读者接受因素、关照译文读者的需求来提高译文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试论译文读者在现代散文汉英翻译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译文读者作为翻译活动中一个不可缺少的主体,其文化背景、接受能力的差异会对翻译策略造成直接影响。本文以奈达的读者反应理论为基础,试论译文读者在现代散文汉英翻译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认为好的翻译应该充分考虑到译文读者的反应,并从读者的角度调整翻译策略,这样才能通过译文真正实现文化信息的传递与交融。  相似文献   

6.
阿来的边地少数民族作品《尘埃落定》向读者展现了解放前川西地区藏族人民独有的社会生活文化,经译者葛浩文的翻译后在国外受许多读者的追捧与好评。生态翻译学强调“适者生存”与“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小说所展现的生态意识不谋而合。采用定性研究,通过生态翻译学主张的三维转换理论研究葛浩文对《尘埃落定》的翻译,探索英译本的成功因素。研究发现,葛浩文在翻译《尘埃落定》时选择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流畅且容易为目标语读者所接受,也让目标语读者在其翻译中领略到不同国家的文化魅力,促进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对外传播的同时也对日后其他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翻译具有借鉴性。  相似文献   

7.
宇文所安是精于译诗的著名汉学家。他对唐诗的译介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典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他采用散文体的译诗形式和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翻译唐诗,重构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形象,并构建了唐诗文学史。然而,其译文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误读误译和过度解读等问题。宇文所安译介唐诗为中国文学典籍英译提供了借鉴,也促进了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相关模式研究。  相似文献   

8.
阅读旅游景点资料是游客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有效途径之一,而旅游资料的翻译正是为了给外宾提供一个理解欣赏景观的平台.如果译文漏洞百出或没有将读者的因素考虑在内,译文显然便可能失去意义,甚至有损于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苏州园林旅游资料调查显示,当前旅游资料翻译中存在诸多问题:翻译逻辑混乱、译名不规范、音译过度、译者态度不严肃和文化负载词缺乏必要的解释等,译者必须加强读者意识,因事制宜,关照读者接受心理,使信息顺畅地传递给读者.  相似文献   

9.
童话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基于读者群的特殊性,作者写作童话时都有强烈的读者意识,译者在翻译童话时,也应当具有强烈的读者意识。本文从童话译文的文体风格、童话的幻想特征等两个方面,探讨了童话译者把握读者意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功能翻译理论在女性主义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存在的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达到提升女性社会身份的最终目的,过于夸大和强调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忽视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也必须遵循适度原则;另一方面,忽视了翻译活动是原作者、译者和读者的互动,对译文接受者未给予足够重视。这两方面问题严重阻碍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健康发展。在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目的论以及“忠诚”原则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女性主义翻译应当遵循顺应差异性的翻译策略,在明确翻译目的的同时,根据译文接受者的文化意识进行翻译。此外,译者在翻译时应当尽可能洞察原作者意图,并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在不违背原作者写作意图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1.
论广告口号翻译中的读者关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告口号翻译是一项目的性极为明确的行为活动,其目的的实现主要依赖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读者在译者——译本——读者总体关系中具有终极指向性。译者从事广告口号翻译时必须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悉心关注译文读者的语言和文化审美习惯,并注重其情感需求,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创作出最能实现广告口号预期目的的译文。  相似文献   

12.
从决定作者、译者和译作读者不同的心理因素着手,分别探讨了它们对文学翻译过程产生的影响和制约。只有充分了解这些,译者才能在翻译原文时与作者心有灵犀并毫厘不爽地捕获原作的艺术意境,同时又能通过译文使读者心领神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13.
从决定作者、译者和译作读者不同的心理因素着手,分别探讨了它们对文学翻译过程产生的影响和制约。只有充分了解这些,译者才能在翻译原文时与作者心有灵犀并毫厘不爽地捕获原作的艺术意境,同时又能通过译文使读者心领神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翻译研究只重视原文与译文是否对等,直译意译孰是孰非等问题,忽视了译文读者及其阅读接受这一维。而以目的论为核心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则将目光转向翻译活动中译者的能动介入、译入语文化和接受者对翻译行为的影响上,翻译目的论肯定了译文读者的作用并强调了译文读者的重要性,给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路。该理论对研究晚清翻译小说,研究译文读者对翻译的选材、思想内容、语体风格和文本形式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论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意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译者是双语转换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主要体现在对原作精神的把握和全面考虑译文读者群素质两个方面。译者既要充分调动预存信息 ,利用一切手段 ,力求进入原作者的思想 ,又要顾及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 ,提高译文的社会价值。译者主体意识能否正确发挥 ,是翻译成败的关键 ,也是翻译活动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6.
林译小说是林纾的主要文学业绩,也是其文学活动中最受重视的一部分.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有着多重身份:译者,读者,作者.林纾作为不懂外语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充当读者和作者的身份.结合文学批评中的接受美学理论,以林纾的读者身份为切入点,从读者的主体地位和读者与文本的视域融合两个方面来探讨译者的读者身份对译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使得翻译在促进民族交流的过程中拥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译文读者是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因此,在翻译中,译文读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译文读者通过阅读实现了译作的意义,承认了译者的实践作用。本文以以The Return of the Native第一卷第一章的两个译本--张谷若的译本(以下简称张译)和王守仁的译本(以下简称王译)进行比较,分析读者在实现译者目的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宇文所安是美国著名汉学家,他的中国古典文学译介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大量关注。但他的中国戏曲译介,尤其是《桃花扇》译介,尚未受到学者的充分关注。因此,研究试图从翻译动机、翻译理念和翻译策略三个方面系统考察宇文所安的《桃花扇》译介,以期全面展现宇文所安《桃花扇》译介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19.
关联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肯定了译者在翻译中的主观能动性,认为翻译是包括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在内的认知推理活动。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处处以关联性为取向,寻求最佳关联性贯穿于译者理解原文和表达原文的过程。这样的理论要求译者具备与原文的理想读者相近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语境,而且更重要的是,译者要充分了解译语读者,并能采取灵...  相似文献   

20.
"雅"作为系统翻译理论的一分子,在翻译实践中占据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是译文维持其生命力的保证."雅"代表译文的文字水平,以"雅"译"雅",以"俗"译"俗",不仅符合翻译活动的初衷,更是译者考虑读者接受能力的体现.在"信"达"基础上,为充分考虑读者在翻译中的参与作用,严复提出了他关于"雅"的理论,这是一个极具理论价值的创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