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理白族传统家具彩绘艺术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具彩绘艺术是白族传统家具的重要装饰特征,呈现出典型的滇西民族色彩。白族家具发展到今天,由于历史和周边因素的影响,其家具上的传统彩绘艺术开始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通过对白族传统家具彩绘艺术的历史发展的分析,探讨了其多彩的艺术审美特征,为现代白族家具的设计提供可借鉴资料。  相似文献   

2.
岩彩绘画曾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据主导地位,由于所谓"重道轻器"观念之影响,在宋元时期文人画兴起后被逐渐边缘化,至明清两朝岩彩绘画则更加衰微。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经有识之士艰难推广得到了美术界的极大关注。岩彩绘画主要材料是具有晶体颗粒的天然矿物色和新岩矿物色,其丰富多彩的色阶变化让人炫目。不同色相的颗粒层层叠加后会产生异常丰富的视觉效果,成功的岩彩作品会自然产生一种悠远、静谧的色彩气质。民间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其肇始于古代镇宅辟邪的门神画,至清光绪年间正式被称为年画,曾是中国城乡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现代岩彩绘画的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我切身体会到现代岩彩绘画艺术与传统民间年画的气场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3.
唐卡是藏族人民绘画艺术中的瑰宝,积淀着深厚的审美内涵,呈现出艳美与狞厉美的审美形态,其宗教性象征符号所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引领人们进入神圣的艺术境地,彰显了藏族人民对圆满之美的追求与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4.
建筑彩绘装饰艺术是大理白族建筑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研究白族建筑文化的重要渠道。大理白族建筑彩绘题材广泛,融合了多重文化内涵,在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整合出新的因素,形成了独具大理白族特色的建筑彩绘装饰艺术文化。大理白族建筑彩绘装饰艺术的产生晚于汉族,发展兴于明代,它有着本民族的艺术思想,但它的催生与发展又离不开汉文化的影响。正是这些丰富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内涵,使得大理白族建筑彩绘装饰艺术别具大理白族传统文化韵味。  相似文献   

5.
中国画历来注重抒情和形象思维,因此发展了"言志说"和艺术意境理论;西方画较早的发展了"模仿说"和典型性格理论,因此叙事文学和造型艺术发达.这种差别保持到19世纪中叶,西方殖民者来到东方,发现了不同于西方的艺术审美形态,西方绘画艺术开始注重东方艺术的抒情性、精神性.例如,中国的大写意水墨和中国书法线条的形式感、抽象性等都是他们借鉴的对象和创作的渊源.  相似文献   

6.
古建筑彩绘艺术以其独有的特征,见证了历史的发展。研究皖北古建筑彩绘艺术的创意表达,对于推动现代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皖北古建筑彩绘艺术的表现特征进行了阐述,着重对其创意表达进行了梳理,并结合实例,说明了古代彩绘设计元素及其表现的方式,扼要地分析了皖北现代艺术表现的重要意义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平淡美是宋代艺术的主流风格,它在宋代文、诗、书、画等不同门类的艺术创作中,都有突出的表现,共同体现了整个时代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8.
就自然审美与自然美的关系而言,随着18世纪美学的主体性转向,自古希腊以来对"美"的客观本质的探讨让位于对主体"审美"的探讨,包括"如画"在内的"自然美"逐渐演变为"自然审美";到了20世纪,分析美学从对"自然美"的概念分析中,最后折中地使用了"审美品质"这一概念;而当代中国"人化的自然美"则从整个人类实践活动与自然历史的高度探究了美(包括社会美与自然美)的本质。就自然审美与艺术审美的关系而言,大体有三种基本形态:早期是自然审美统一于艺术审美,进而当代自然美学对二者做出区分,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同时也出现了将艺术审美统一于自然审美的尝试。就自然审美与生态审美的关系而言,后者呈现了生态学等知识在自然审美中的具体运用,以及从认知到审美的独特路径,因而摆脱了艺术审美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然审美的真正自主。就自然审美与自然保护论的关系而言,二者是互动共生的。早期的自然保护论强调"自然全美"思想以及人类破坏自然美的事实,当代自然保护论深入思考了审美价值作为自然保护基础的可行性与优势,并对自然审美提出去人类中心、欣赏自然"环境"、欣赏要严肃深入、审美要具有客观性、要有道德的参与等要求。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诗歌和绘画历来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而中国题画诗便是诗情画意高度融合的艺术珍品。这是我国的国粹。题画诗对绘画或画龙点睛,或探幽发微,或锦上添花,或另发别论,与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而受到诗画名家的青睐。国画大师齐白石曾说:"我的诗第一,字第二,印第三,画第四。"可见他对题画诗的重视。遗憾的是题画诗这份宝贵文化的遗产并未引起  相似文献   

10.
蛋壳画艺术是我国独特的民间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领域里的一朵奇葩,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它是由各种禽鸟的蛋壳作为载体,纯手工在上面施艺作画。传统的蛋壳画多以国画手法在蛋壳上描绘民俗,以山水、花鸟、人物、动物等为主,一般以脸谱最为突出,因为它结构简单,便于勾勒绘画。画好的蛋壳画,配上精致底座,受到许多民间艺术爱好者的追捧。  相似文献   

11.
印章边款艺术,兼有书法、国画、镌刻、文辞之美,与碑碣、石刻、画像砖、画像石有异曲同工之妙。文辞的文学性,文字的书法美,图画的造型美,独特的章法结构和变化莫测的刀法美以及拓片的好坏是构成边款艺术的主要审美要素。金石美和工艺美是边款形式美的集中体现。印章边款所蕴藏的大量关于印人、印史、印论及艺术主张的宝贵资料,亦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楚漆器艺术的造型、纹饰、色彩出发, 着重对其审美表现特征进行了考察, 认为楚漆器艺术的审美表现方法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以圆融贯通的造型方式表现神秘虚幻的精神氛围,以富艳精工的纹饰传达“有意味的形式”, 以惊采绝艳的色彩复现神秘玄远的生命观念。这些特征不仅是楚人审美意识的物化和艺术能力的生动体现, 而且还是楚人具有原始思维特质的精神逻辑顺序的显现。  相似文献   

13.
李燕有很多身份,教书育人是他的本职工作,作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执教多年来,可谓"桃李满天下"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画家,由于从小就得到他父亲李苦禅大师言传身教,使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画艺术有很深的理解和研究,在付诸实践的几十年间,形成了自己的画风。当然最让人感叹的是,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美术家、文化的布道者。荣休后,他利用...  相似文献   

14.
贡布里希将现代主义的胜利归因于历史进步,是由于"当代性"的威慑力而导致批评家们无所适从,才使得现代主义蓬勃兴起。其实,艺术的变迁与技术的进步密切关联,艺术的本质是其形式化语言,因此,艺术批评应该采用首先摒弃意识形态内容的原则,将专注力放在纯净的艺术精神层面的探讨上。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不过是哲学驾驭艺术的外在现象,是哲学强暴艺术的结果。艺术要挣脱意识形态的羁绊,艺术家们必须回到形式语言的探索上。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古代的诗歌艺术中,题画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独具特色,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自唐以来,代代相传。可惜的是,题画诗在其他诗歌的研究和探讨成就蜚然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仅就中国古代题画诗的空白艺术蕴藉谈一点肤见,以期引起专家学者对我国古代题画诗的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什么是题画诗呢?这要从我国传统的绘画谈起,中国画(简称国画)讲求笔墨、款识、题跋、印章,强调文字、书法、篆刻和绘画的有机结合,使得诗、书、画、印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中国画有别于西方的油画,以及其他画类的特色之一,写在画…  相似文献   

16.
正很多年前,美术界曾有人放言:国画已死。现在看来,这种论调虽谈不上耸人听闻,却有哗众取宠、虚浮无根之嫌。且不论国画作为中华文化悠久的、必须继承的艺术传统之一,不会那么轻易地消亡,单就国画现今在艺术品市场的红火以及每年成千上万的美术考生依然选择这样一种艺术地把握生活的方式等等事实来看,所谓"国画已死"的妄言已经不攻自破。然而,也不可否认,作为中国古典文人寄情山水、纳自然于室内的一种艺术样式,国画在如今的大众娱乐时代,已蜕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或元素,淹没在后现代社会的纷繁杂乱、五光十色的镜像与景观之中。今天,随便在一所都市的街头随机采访一些人群,问起国画在他们生活中的关联或比重,恐怕很多人是一脸茫然。如果进一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中原地区东周彩绘陶器装饰风格的梳理,从宏观的构图题材、到具体性的施纹法则、再到一般个体的装饰布局等多维角度进行艺术解读,充分挖掘其蕴藏的装饰语义,指出东周彩绘陶器装饰具有构图的自然性、色调的多彩性与层次感,并着力于装饰布局上的"物饰人见"性;同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认为,这种装饰艺术特征反映了人们对天人合一、生生不息境界的向往,也是对各尽其用的秩序化社会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从21世纪绘画艺术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与反思当代中国绘画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经过20世纪艺术革命的洗礼,艺术与非艺术混淆不清的时代已经过去,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正在"去蔽"中"澄明",真的艺术是相通的,是站在新世纪的高度重提审美及艺术技巧问题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9.
艺术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与理想的审美意境,真正地艺术品格生成于人对人自身及其生活世界的真情感悟、对理性精神的崇高释怀和对生命本性的释放与超越。为此,人类正是通过自身文化、艺术传统的禀承与创造,运用有限的"艺术表现"会意无限的可能存在,来实现"万物一体"的"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是中国艺术在不同时代都具有的客观属性,只是在20世纪以前东方文化的语境和语义并不习惯于这样的说法,有其理其行但无其言。时下人们习惯把"现代性"仅仅归于"现代艺术"的特征性,这种以定向和特指的观念无疑是个误区,客观认识中国艺术进程中"现代性"的审美思路,对建构我国当前的艺术发展观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