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刘勰所处的"六朝烟水"时期佛学、儒学、道学,道儒兼综,佛儒兼综等文化背景的复杂性,故而使得我们在以往对刘勰精神世界和《文心雕龙》文本世界的研究中,存在着诸多分割体认文本的道理、学理、术理和单一性定刘勰世界观的误解和偏差。其实,刘勰的精神世界应该是由构成世界观的三要素组成———即道家的自然观,佛家的人生观,儒家的价值观;《文心雕龙》文本则是由构成学术研究三要素———基本原理的"道"之理、基础理论的"学"之理和操作理论的"术"之理这样一种基础框架构成的。这一双向三位一体研究框架的构建,是《文心雕龙》研究"解难爬坡"向深度拓展必须应该重新认知的基础框架。  相似文献   

2.
"清"在<文心雕龙>中被大量引用.它既是文学构成性的概念,又是文学审美性的概念,这种交叉使"清"作为文学理论概念在<文心雕龙>中得以首次确立.这种确立与"清"所表征的审美趣味、美学理想和玄风荡拂的六朝思想文化以及刘勰原道宗经的传统儒家文化精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刘勰<文心雕龙>中独具特色的概念"情采"为中心,阐述了其内涵,并与"文质"对比说明其意义所在.从而反映出刘勰对文艺内容与形式的认识,同时亦可窥见魏晋南北朝时代文艺观之一斑.  相似文献   

4.
"奇"是刘勰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这一个字所表现的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既指作者的思想倾向、读者的审美要求,又指文章内容及艺术风格,正是这复杂的所指构成了"奇"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奇"正"可以"兼解互通",文章之"奇"是作者多才的一个表现,亦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抱朴子>内篇和外篇,表达了双重人格的精神世界.通过其中<自叙>,可以找出儒家立场的破绽怎样导向道教世界观的心灵轨迹.葛洪三次入仕都以失意告终.虽然弃仕入山,功利成就才是葛洪的基本动机.儒之名义原是文饰;道之隐逸原是补偿.政治变数越大,入仕回报越不稳定.不能"外王",即修"内圣".具有心理依托功能的丹道,为众多被体制排斥的绝望者留下安慰之途.  相似文献   

6.
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典范与里程碑,其地位的确立始肇于<文心雕龙>.纵观<文心雕龙>可以发现,刘勰认识到了建安文学的成就及其重要地位,并有所肯定和推崇.本文将刘勰对建安文学的评论进行梳理、分析,以明晰刘勰所谓的"建安风骨"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五经皆文"是刘勰在<宗经>篇里集中提出并贯穿<文心雕龙>全书的一个重要思想.它不仅是刘勰为"文"之"宗经"寻找到的理论根据,而且在总论、文体论、创作论等部分的不同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具体含义.本文对此作了具体清理,并进一步探讨这一命题据以产生的理论背景与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8.
拟刊于<文心雕龙研究>第六辑的拙文<〈文心雕龙〉撰成年代综考>,用十个证据考证该书的撰成年代不是"南齐之世",而是萧梁之初.其中,证据之一是避讳.本文专对此做补充考述.  相似文献   

9.
以"自然"论文学,汉朝<淮南子>已有记载,但只言片语,语焉不详,直到魏晋鸿篇<文心雕龙>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然"论文学观.刘勰以"自然之道"来阐释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从哲学本体论高度论证"文"之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文"与"质"的本质统一关系,并以此为核心探讨了文学创作之发生、文学风格之生成、创作自由之实现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建立了相当系统化的"文道自然"观.  相似文献   

10.
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原道>等五篇为"文之枢纽",提出了"六义"与"六观"之说,以"六义"为准的,以"六观"为门径,指导文学创作,开展文学批评,阐述了"衔华佩实"、"文质相胜"的美学标准,建构了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体现出人文的创造之美.  相似文献   

11.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的核心命题是"质文代变".<时序>在讨论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中阐发了刘勰的文学史观、文学发展观,其理论实质关键在"变",从而构成文学与时代的互动关系,强调了文学与时代关系中作者的中介作用,并在"时序"的文学史历时性讨论中探究了文学发展的原因、确立这一命题的文学理论的意义和批评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书名是刘勰文学观点的集中体现,它强调的是精妙的艺术构思与精美的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而<文选>的选文标准"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则是萧统文学观点的典型反映.其"沉思"之想与"文心"之思,"翰藻"之文与"雕龙"之采,名异而实同,都体现了他们注重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文学观点.<文心>所论文体34种,<文选>39种,两书基本相同的文体选目近20种.其渊源有自,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诸子>篇一直不被龙学研究者所重视.刘勰通过对诸子学术的评述,比较系统地表达了他的子学思想,其核心是"以子离经"的思想,表现了他充分认识到子学所独有的学术价值、文学价值.这种思想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他认为子学与经学同样都有悠久的历史,提出了"经子异流"的论点,这大大超越了<汉书*艺文志>子学乃"六经之支流裔" 的观点,从而表达了他抬升、推崇子学的思想;二、刘勰的"以子离经"的思想,表现在他对诸子文学成就精辟而客观的评论上,指出了子学独有的文学性;三、<诸子>篇所谓的"道"的内涵,实是以儒家思想为根本,而兼容其他各家的.这是刘勰从两汉经学思想体系挣脱出来的结果,也是魏晋以来儒家一尊局面逐步被打破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心物关系,即文学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贯穿于<文心雕龙>的创作论、鉴赏论、文体论和文道论.从文艺心理学视角,借用"心理距离"说等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文心雕龙>的心物关系及其理论价值,作一次新的、系列性的探索"知音"中的心物关系是"物"对心的唤醒--"物色"(作品)相召,人谁获安,以及心对"物"的期待--"深识鉴奥,欢然内怿".  相似文献   

15.
以<诗经>、<尚书>、<国语>、<左传>为代表的诗经时代文学风格观念与"风骨论"有着渊源关系,先秦儒家与道家的文学风格观都不同程度地对"风骨论"产生过影响,先秦诸子和魏晋玄学的风格观对"风骨论"的形成具有更为直接的影响.正是刘勰从"宗经"、"征圣"的复古立场出发,提出了古代文艺理论中属于内容方面的重要范畴--风骨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刘勰的生平、立身行事方式及其作品,尤其是通过对其代表作品<文心雕龙>的结构体系、研究方法、崇尚自然等方面的分析,说明刘勰的思想价值观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儒家思想或是佛教思想,而是儒佛两种思想的相互交织,在其人生的不同阶段,主导其立身行事、著书立说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7.
唐孔颖达所撰<周易义赞>始以<周易正义>刊行.从宋至清,<周易正义>又题作<周易兼义>.后人对其间缘由多所探究.清代学者阮元认为<周易正义>之所又题作<周易兼义>,是因为宋人将单行之义疏与经注合刻题称"兼义".其说源流清晰,与诸家著录相合,最为可信.  相似文献   

18.
对于<野草>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大致说来,研究思路存在一个"虚"实"之辨是将它视为一个普遍性的甚至哲学品格的文本,还是将它定位为对现实政治和历史的批判、认知,再或者是对自我情爱体验的曲折表达.解读<野草>应倾向于"实"解,具体是要认识到这个文本对鲁迅个人情感和心理世界的提示.任何角度要有自身的限度,都不能走得太远.  相似文献   

19.
<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等是贾平凹进入90年代以来所创作的一系列长篇小说,论者认为它们是作者关于精神家园的一次集中而彰显个性的思考,因而在本文里把它们当作一个关于"家园"的巨大文本进行一种整体性解读,从中触模作者的心路历程、理性之思以及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乐府>界定乐府是一种"诗"声"同构的独特文体,同时将乐府纳入<诗>的系统,强调"诗"(即歌辞)在乐府创作中的主体性;且赋予乐府正统的伦理功用,在阐述乐府雅俗嬗变中体现了刘勰强烈的感乐忧时意识和以文救世的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