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跨国公司对中外合资企业控制关键点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效控制合资企业是跨国公司实现全球战略一体化的要求。但跨国界控制的高成本,东道国政策限制等约束使跨国公司不能实施对合资企业的全面控制。而对跨国合资企业关键点控制的研究多是基于案例分析的结果,既无理论支撑,又无大样本检验,因此缺乏普遍性和说服力。本文在合资企业知识控制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跨国合资企业知识控制的关键点,并通过426家制造业中外合资企业的实证研究证明,跨国公司控制合资企业的关键点是重点控制和计划控制中的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1.合资企业“空心化”现象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技术升级,“以市场换技术”进一步演变为“以股权换技术”,兴起新一轮与跨国公司的合资热。许多大型合资企业的股比都已推向50%∶50%的合资底线,有些企业在多头合资中,由于股权分散,股权已低于50%,外方实际已经突破了合资企业的政策限制,从合作者变为主导者。虽然国内大部分企业仍在努力地维持着50%的股权,随着合资企业外方势力的上升和对企业核心部门控制力的加强,中方有股权、缺少话语权、没有决策权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合资企业实际上已被跨国公司所控制,中资企业又面临着严重的…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方式开始向上中游一体化的系统化合资转变,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信心明显增强,对中方合作伙伴的依赖性也在逐渐减弱,这必然会发生中外双方对合资企业权力和利益的重新安排或调整。因此,合资各方都力图使本方在合资企业中的利益最大化,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实现对合资企业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4.
宝洁独资化所引起的思考及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最近几年,跨国公司纷纷对其设在中国的合资企业追加投资或者对中方施加压力要求增资扩股,掀起了一股合资企业独资化的浪潮,这其中尤以广州宝洁有限公司对中方施加压力最终取得99%的股权最为典型。本文以宝洁在中国的发展为例,分析了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以及逐步进行独资化的全过程,并阐述了由此所带来的影响和对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所呈现的“独资化”趋势有其逻辑上的必然性 ,对三资企业“独资化”发展的福利分析表明其对中方存在不利影响。本文提出了开放资本市场、允许跨国公司在华上市的建议 ,作为遏制三资企业“独资化”趋势的对策 ,并从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上市后的成本收益分析、中方投资者的成本收益分析和促进中国股市规范发展的溢出效应3个方面阐明了该项策略建议的可行性。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 ,对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的研究正逐步从单一地对投资产业分布的考察向解析公司股权结构扩展。本文正是运用有关股权结构的理论 ,分析了三资企…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的出口中有60%以上的可以追溯到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的合资企业或其专业化合同制造商。本文以轮胎特保案为例,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战略角度来分析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一、跨国公司实行控股经营主要基于其追求长期利润最大化之目的追求长期目标利润最大化是跨国公司拓展对外投资并实行控股经营的主要驱动力。跨国公司通过对东道国的投资环境进行大量分析并对相应风险诈出预测后,选定适宜可行的投资方式进行投资并扩展其组织,形成其进入东道国战略。跨国公司进入我国所采取的策略主要是直接建立独资公司或建立合资企业实行控股经营。相比较而言,实行合资控股成功的机会要多于独资公司,这是因为建立合资企业比建立独资公司具有优势,特别是投资初期,这种优势更为明显,比如可以迅速进入原企业所在产业和…  相似文献   

8.
国际合资关系中本土企业知识获取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煜  阎海峰 《管理评论》2006,18(8):9-14,44
国际合资关系是本土企业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这种特殊的组织间关系为转型经济中的中国企业提供了接近、获取跨国公司技术和管理知识的重要平台。但是,大多数关于转型经济中合资企业的研究文献关注的是合资企业如何从跨国公司母公司获取知识,很少有研究从母公司角度、特别是转型经济中本土母公司角度研究其通过国际合资关系获取知识的问题。本文从转型经济中东道国母公司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关于我国企业通过国际合资关系获取知识的研究框架,着重分析了影响本土企业知识获取的重要因素——合资关系界面管理,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推论和研究命题,选择上海的一个企业进行了个案研究。文章最后还给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谢祖墀 《经理人》2008,(2):67-67
最近,两条有关跨国公司在中国采购的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瑞士诺华制药在中国陷入“青蒿素采购事件”,遭到部分国内药企的责难,并被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所误解;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在中国尝试“直接采购”,却因应者寥寥而迟迟不能打开局面。由此不能不让人想起之前炒得沸沸扬扬的美泰(Mattel)玩具召回事件和其他跨国公司在中国采购中遇到的尴尬。  相似文献   

10.
转移定价是跨国公司的一种经营策略,是跨国公司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相互约定,在出口和采购商品、劳务和技术时所采用的内部交易价格。这种定价服从于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和谋求最大限度利润的需要。跨国公司通过各种名目向子公司转移价格,调整各子公司产品的成本和转移利润收入,  相似文献   

11.
最近由中国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社科院杨斌副研究员的专著《威胁中国的隐蔽战争》。该书论述了美国谋求霸权的战略演变,剖析了美国的隐蔽经济战暗器为何能产生超过核弹的巨大破坏威力,其核心是以俄罗斯、拉美、亚洲惨遭破坏前车之鉴,探讨了中国如何防范美国隐蔽经济战的袭击,及时消除改革误区和潜伏的经济金融隐患。作者强调指出,随着美国摧毁了前苏联的工业军事实力,运用“软战争”重新控制了第三世界,美国谋求单极全球霸权的欲望日益膨胀。  相似文献   

12.
随着第二类公司治理问题成为理论研究的新焦点,上市公司终极股东的剥夺行为越发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在“双重控制链”分析范式下,终极股东控制权与其现金流权之间的偏离加大,导致控制权私利增大,这种被“修正”后的控制权私利,即被“社会资本控制链”分析范式下的控制权溢价放大的“股权控制链”分析范式下的控制权私利,才是终极股东对上市公司进行剥夺的根本动因.沿着这一分析思路,文章分别时终极股东利益输送渠道的选择、剥夺行为的逻辑起点、“隧道挖掘”行为以及“二次剥夺”等问题进行剖析和深刻解读,并特别提出了显性剥夺和隐性剥夺两种剥夺形式,从而更加全面清晰地认识终极股东的剥夺机理.  相似文献   

13.
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的竞争关系发生明显变化,逐步从“追随者”变为“挑战者”。2009年发生多起中国企业并购著名跨国公司的案例就是强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4.
从前年的“朗讯风波”到去年的“张恩照事件”和“德普回扣”事件,数家跨国公司因在中国行贿,频频受到美国《海外反腐败法》的制裁。数据显示,跨国公司在华行贿的事件近10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中国在过去的10年内至少调查了50万件腐败案件,其中64%与国际贸易和外商有关,目前所暴露的商业贿赂案件,只是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15.
合资企业是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加入WTO以后我国汽车领域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现代”在取得突出经营业绩,创造了中国汽车工业史奇迹的同时,在合资企业的党建方面也做了有益的探索。新时期如何在合资企业中开展党建工作,巩固党在合资企业中的群众基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全球信息技术领域内的专利有92.6%是由日本、美国、德国等10国的跨国公司所占有。跨国公司控制了全球主要IT产品的标准及专利,而且控制全球IT产业中高技术含量及高附加值的产品的生产,而把低附加值的产品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些跨国公司实行“技术专利化一专利标准化一标准垄断化”的全球技术许可战略,通过掌握标准的制定权,将自己的专利技术制定为产业主导标准,从而掌握市场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7.
吴晓云  卓国雄  邓竹箐 《管理世界》2005,(10):139-146,167
在贯彻全球品牌战略的过程中,各跨国公司经常会在标准化与本土化之间处于模棱两可、进退两难的境地,有时可能陷入脱离东道国市场的盲目标准化的思路,有时又可能实行完全本土化的思路。这两种方式都不恰当。本文剖析了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的全球品牌战略案例,并对进入中国市场的60家跨国公司的品牌战略进行了实证分析,针对跨国经营全球品牌的形成条件、战略优势、经营模式、管理体系及跨国公司执行全球品牌战略时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辩证地阐述并创立了跨国公司“全球标准品牌战略与本土化运作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赵晓 《决策》2005,(3):54-54
据报道,54家在华超级跨国公司,针对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可能对跨国公司的影响,正准备联合向国务院法制办、财政部、商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提交一份报告,要求“取消对外资企业优惠政策应有一个5到10年的过渡期”。  相似文献   

19.
企业成长的控制权约束——对企业家控制的企业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企业成长的管理约束反应为彭罗斯效应中吸纳与集成新管理能力的问题,而在企业家控制的企业,则更多的表现为受到企业家个人经营能力和控制幅度的制约。与此密切相关的问题是,企业剩余控制权的分配如何影响企业的成长?对这—问题的分析有必要区分分散化的(公众公司)和集中化的(所有者控制的企业)所有权结构。本丈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所谓企业家“控制权回报”与企业成长的关系,并进而研究企业在走向制度化和控制权转移(接班人)问题对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岩石 《决策与信息》2005,(11):36-39
联想、TCL、华为、中石油……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名单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她们是中国本土企业征战海外市场的急先锋。自1840年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庞大的中国市场以来,凡1980年代中国主动改革开放向外资敞开胸膛以来,中国人的经济思维中不可回避地充斥着洋人、外资、和跨国公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