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冯嘉雪 《中国农村》2007,(12):44-45
“每个人都是一座山,世界上最难攀越的山其实是自已。努力向上,即便前进一小步也有新高度。做最好的自己,我能。”这句广告词用在王石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相似文献   

2.
正一北大有湖曰"未名",徐州有山叫"无名"。无名山,真如其名。山矮。从公路登上路牙石算一级,走到无名山最高处的望月亭,不过九十八个台阶。稚子登山而笑:"你这个无名山,怎么好意思叫山,应该叫‘矮矮山’才对。"的确,无名山只能算个坡,还是个平缓的坡,不是白马坡,不是十字坡,是一个无人能记住的坡。山小。围绕无名山公园的环山路走一圈,不过十来分钟。那些健步走的人们,围着环山路一圈  相似文献   

3.
(一) 瑶族民间长期以来流传着一种汉文文献,叫作《过山榜》,或叫《评皇券牒》、《过山帖》、《盘古圣皇榜文》,等等。解放前,在民族压迫与民族隔阂的年代里,这种为瑶族人民所珍藏的民间文献,是不轻易拿出来为外族人看的,因此知道它的人不多。在过去一些关于民族学和民族史的著作里,提到《过山榜》的,也不过是有数的几本而已。  相似文献   

4.
左夫 《社区》2002,(16):31-31
清朝有人评议说:“中国商贾夙称山陕,山陕人的智术比不过江浙人,盘算比不过江西湖广人,但他们能世守商贾之业,全在于心朴而心实。”“合伙”是晋商常见的经营形式。所谓的“伙计”一词,最初就是合伙经营的意思。平阳府商人李得贵以贩卖丝绸致富,家财数十万,他想在苏州再开一家分店,于是四处物色伙计合作。不久,他得知泽州有一年轻布商的祖父当年初入商途,借贷200两银子去江南贩茶,不幸中途病故。二十多年过去,连债主也认为这是一笔死帐,不料年轻布商决意连本带息还清这笔贷款。债主十分感动,见本息已是五六千两银子,只要他还一半即可。布商…  相似文献   

5.
蕺山认为本体与工夫是内在统一的,本体是工夫的依据和提领,工夫是本体的展开与落实。即本体而言工夫,工夫不流于支离;即工夫而言本体,本体不沦于玄虚。不过,鉴于晚明王学末流“任心而废学”的轻浮狂放之风,蕺山在本体与工夫之辨中更重视于工夫中见本体这一思维向度,致有“工夫之外无本体”之说。于工夫中体认本体,也就是自在的先验理性通过人的道德实践而转化为自觉的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6.
山水启示录     
每当我吟颂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句时,总不禁对祖国的山山水水肃然起敬。你看那山,高深博大志存高远;你看那水,灵动柔变随波逐流。山就意味着正直;水则意味着机智。山的性格是耸立挺拔青云直上;水的习惯是迂回曲折缓缓渗透。山是静止的书,因此,读山能懂得什么是持之以恒;水是流动的情,所以读水会悟出什么叫稍纵即逝。不过,同样的山,同样的水,在不同人的眼中,便有了不同的风采。比如,同一条剑门山路,在李白是险阻:“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陆游那里,却变得清秀可亲;“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  相似文献   

7.
黄宗羲批判吴澄生宋仕元,并由此否定其自封为道统继承人。不过,黄宗羲对道统传承模式的认识,明显受到吴澄的影响,但其改动了吴澄道统图中的人物谱系,特别是宋明时期,增加了陆九渊、王阳明与刘蕺山,其本人也以“贞下之元”的道统继承人自期并自许。  相似文献   

8.
邛崃山自北向南的主要山脉有霸王山、巴朗山、夹金山和二朗山,是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天然地理界线。大熊猫分布于海拔4,000米以下的森林中,随着海拔高度不同,它们的隐蔽条件和食物基地也有差异。境内大熊猫的数量约占四川省总额的50%,主要产区有宝兴和卧龙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9.
常德沧山话属西南官话,和普通话、方言比较,沧山话疑问代词的分布、用法都有其特点。沧山话疑问代词保留了较多古汉语成分,“何”系疑问代词分布最多,“么的”是常德方言也是沧山话特色词。沧山话疑问代词和常德市区话疑问代词有明显不同。沧山话疑问代词和湘语、赣语、吴语有不少共性,这与方言的互相影响和历史移民有关。  相似文献   

10.
新邵湘语的极性程度助词"不过"可用在程度词及其短语后表示程度深,也可用在一些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的非程度词及其短语后强调高程度,形成的"VP不过"主要有意愿类和单纯强调类。近代汉语中也有"不过"作程度补语的现象。新邵话助词"不过"说明湘语中存在形容词、动词及其短语直接后附程度标记的现象,且是唯后置型程度标记。  相似文献   

11.
补天(初名《不周山》,1922年11月作)鲁迅关于《补天》的说明:1、《故事新编》的《序言》关于《补天》的说明: 第一篇《补天》(原题作《不周山》)还是1922年的冬天写成的.……《不周山》便是取了“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动手试作的第一篇.首先是很认真的,虽然也不过取了弗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缘起.不记得怎么一来,中途停了笔,去看日报了,不幸正看见了谁(现在忘记了名字)  相似文献   

12.
根据南朝宋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荀伯子《临川记》载:在临川城东的新城山(今抚州市第三小学一带)上有王羲之墨池。王羲之是晋朝的大书法家,传说中他的墨池遗迹,除临川的以外,浙江会稽、永嘉、湖北蕲水、山东临沂、江西庐山等地也有。不过,其中以浙江永嘉和江西临川的最为出名。浙江永嘉王羲之墨池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在永嘉积谷山上有宋朝大书法家米芾所题的“墨池”二字,江西临川王羲之墨池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有宋朝大散文家曾巩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名著——《墨池记》。  相似文献   

13.
正前几日看到一个小故事,很简单,小和尚问老和尚,师傅,那些人总是说我们是假和尚,我们怎么应对啊。老和尚把小和尚领到山泉边,指着山泉问他,这水你是不是天天喝?小和尚点点头,老和尚又指着远山问,这山,你是不是天天看。小和尚又点头,老和尚说了句,一切都在你心里,别人怎么能左右真假呢?这个小故事颇有几分禅味,细究想来,人生也不过这样吧,因为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个分子。  相似文献   

14.
在北戴河休假期间,两次走进联峰山。登山览胜,林中探幽,寻史访踪,氧吧洗肺,聆听山里山外的无数传说,尽力抚摸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石一洞,一塔一亭,一草一木,自以为对联峰山了解得差不多了,转身要离开的时候,却突然感觉:对它还是不完全了解,还是无法告别。是的,这里虽然山不高,最高点也不过海拔153米。但这里有说不尽的历史人物,道不尽的变幻风云,感叹不尽的伟人  相似文献   

15.
胡继红 《老友》2013,(8):20-21
南庄是山里,山里没有江也没有河,没有江也没有河的山里有座山叫高家山。高家山其实只是南庄的一个小山包。但高家山南边的田野上却有几处天然池塘,有池塘自然就有鱼,有鱼就有鱼竿,也就有了钓鱼的人,而顺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喜欢钓鱼的人。南庄小学在高家山上,我家当时就住在高家山上,顺老师也住高家山上。顺  相似文献   

16.
以网络历史话题“崖山之后无中华”为例剖析了新媒体场域下历史类话题发酵与传播的内在逻辑,认为在当下基础人文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哪怕是教育程度较高的网民一 族也会陷入新媒体场域的资本逻辑中而不能自拔,从而忽视历史学研究需要有的科学性逻辑,故而新媒体虽然是可以让专业历史学家与网民对话的平台,但是这种对话的基础并没 有形成。新媒体上的历史热仅仅为专业历史学研究提供私人化的口述史料,而在理论、方法甚至观点方面则无从建树,其实质也不过就是一场知识的伪“狂欢”。  相似文献   

17.
虎匠又名海涌山、海涌峰、虎阜,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距阀门3.5公里,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虎丘之名,源于春秋时的吴王闻闾。他生前在此修城建都,死后亦葬于此处,传说葬后3日,墓地有“白虎蹲其上”,因而得名。虎丘在春秋时便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称,苏东坡曾经说过:到苏州小游虎丘乃感事也。虎丘不过是一座海拔仅34.3米、占地约20公顷的小山,但它却被认为有苏州的魂。这其间的奥秘,应该就在它2500多年的历史中吧。、  相似文献   

18.
红山,是祖国西北边城乌鲁木齐的标志。山虽高不过里许,正面绝壁也宽不过百米,但因山脉突断,拔地而起,怪石嶙峋,显得巍峨峻峭。山色象火烧过一样呈赭红色,故名红山。俗称“红山嘴”。远看此山,壁面红岩凹进凸出,山巅宝塔矗立,山头昂首西向,山势逶迤东没,气派非凡。相传,红山是天池里的一条龙变成的。这条龙不安天池的宁静,飞临到桀骜不驯的乌鲁木齐河畔,化作大山,欲同河西岸的妖魔山并拢,拦腰截断河水,把富饶的乌鲁木齐变成  相似文献   

19.
宫春科 《中华魂》2014,(24):38-39
唐朝时有个叫卢藏用的人,考中了进士却久久没有安排职务,于是他就到终南山隐居起来,借以博得清高的美名。很快,皇帝就召他去做官了。他把这一方法教给当时住在天台山的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却一语道破隐居终南的天机不过是仕宦之捷径罢了。  相似文献   

20.
郑永 《北京纪事》2015,(1):86-87
在北京西南房山区蒲洼乡,有个山清水秀、宗族观念浓厚的古老村庄--芦子水村。村内隗氏村民居多,有“天下一个隗,老家芦子水”之说。除此之外,名扬四方的便是村里有370年历史的山梆子戏了。
  芦子水村的山梆子戏,不同于河北梆子,虽然说、唱、念、做、打、手、眼、身、法一致,但是关键在于韵味不一样,集中体现出一个“山”字,有板有眼,干脆,这也就是山梆子戏的独特所在。山梆子戏在旺盛时期,能唱130出左右。例如“大登殿”“长坂坡”“二进宫”“龙凤呈祥”“秦香莲”“牧羊圈”等。唱腔设计,有快有慢,有抒情有憎恨,板式头板“三服”“二六”“苦梅子”,武场有单鼓、皮鼓、大锣、叶子、小鼓、板胡、二胡、笛子。芦子水的山梆子戏没有剧本,全凭口传,动作示范,没有进过科班,没有专业老师授课,就是用这种办法,芦子水的山梆子戏传承了300多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