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旅游业为龙头推进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 ,是衡量一定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针对我国西部地区以农村人口为主和城镇与农村并存的特点 ,西部要发展就必须找准突破口 ,加强地方经济建设 ,推进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快速的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呈现出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城乡结构位置中的村庄,在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以及发展现状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类型分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根据不同城乡结构位置中,村庄内生性基础结构分化的现实基础分类推进。城市吸纳型村庄具有靠近城市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村庄人口社会结构完整,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程度高,经济社会系统全面被城市所吸纳,城乡融合发展是这类村庄乡村振兴的实施方向。城乡互动型村庄主要通过劳动力的城乡流动实现城乡关联,在人口流动和乡村资源配置中,形成了以中坚农民和老年人为主体的村庄经济社会结构,这类农业型村庄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和城镇化稳定器的功能,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基本秩序,是进行乡村建设的基本方向。偏远村庄由于远离城镇以及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面临着人口不断流失与村庄空心化的考验,因此这类村庄应探索生态保护为基础的乡村转型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异步发展困局是城镇化发展中的难题,东部土地城镇化模式能否成功复制到中西部区域,从而有效地带动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呢?运用塞尔指数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来分析人口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度,发现区域内部差异要大于区域间差异,西部区域差异明显要大于东中部区域,西部地区土地城镇化的加速扩张并没有促进人口城镇化的同步增长。并运用1990—2012年284个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经验研究表明:土地城镇化显著拉动了人口城镇化进程,并随着分位数的提高影响系数增大。从区域来看,东中部地区土地城镇化对人口城镇化具有拉动效应,而西部地区并不显著;从城市规模来看,大中城市土地城镇化显著促进了人口城镇化发展,而小城市并不显著。土地城镇化对于人口城镇化的吸纳作用存在空间异质性,西部城镇化发展不能简单复制东部城镇化发展模式,应实行差异化的区域城镇化发展战略,强化大中型城市对于人口的吸纳作用,市场与政府双重合力下的城镇化发展更多地要发挥市场机制,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4.
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是以城市化和城镇化建设为契机,由工业化和技术进步引发的产业结构变化导致的城乡劳动力以城镇为中介,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和从城市向农村流动并存的态势。而我国现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单向流动,给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带来了不少问题。文章认为,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是缓解农村和城市劳动力双重过剩局面,加速城市化进程和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基于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开展的2016流出地、2016流入地和2017流入地三项调查数据,采用双来源数据耦合比较方法,从农村和城市双向视角对当前农村家庭与城镇化的联系程度、流向以及就近城市群首位度进行了描述,对未来农村地区人口转移潜力以及城市群的产业布局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中国近半的农村家庭已经投入到城镇化进程之中,11. 6%的农村家庭已经常住在城市,36. 1%的农村家庭有家庭成员常住在城市;未来农村地区劳动力流出意愿不足,异地城镇化路径存在阻滞风险;中、西部城市群内部产业结构不足以支撑农业劳动力就近城镇化。进一步提出思考:逐步推动常住人口城镇化向户籍人口城镇化转变;优先解决中、西部地区城市群产业结构合理化问题。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乡村地区逐渐变为城镇地区,这种城市生活方式的普及及其引发的诸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近年来,太原市发展迅速,人口大量流动,仅以小店区为例,迁移人口与城镇化的乡村与日俱增。受自然、社会等因素影响,不同地方人口迁移与城镇化发展程度与模式不尽相同,而总趋势却一致。同时,农村人口迁移对村民收入结构、消费方式和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天祝藏族自治县城镇化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城市化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发展并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本文依据实地调研资料,对目前天祝藏族自治县牧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因素作了分析,主要调查结果和结论如下第一,目前天祝藏族自治县城镇化率较低,城镇规模小,行政空间布局不均衡;第二,种植结构的单一、收入水平的低下以及牧区农村普遍较低的人口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着牧区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能力.第三,牧民到城镇定居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其中最为主要的是解决牧民到城镇定居自筹资金的压力.  相似文献   

8.
西部大开发 ,如果没有西部地区农民的全面脱贫致富 ,便没有西部真正的崛起。而现实的问题是 ,近年来 ,西部地区农民的收入增长困难。实践证明 ,依靠城市 ,实现农村劳动力的人口大转移 ,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本文重点探讨的是在西部现有城市化条件下 ,如何更好地发挥城市的吸纳功能 ,促进西部地区农民收入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城镇化发展进程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框架不断拉大,中原城市群发展态势良好,城乡一体化试点积极实施,城镇化体制性障碍逐步消除。但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一直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具体表现为:城镇化水平偏低,区域差异明显,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较弱,城镇产业支撑能力较弱,城镇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城镇规模结构不尽合理),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因此,要把城市带动战略上升为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战略,坚持走河南特色城镇化道路,加快城镇第二、三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城市各项社会事业,提高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平,构建有利于城镇发展与管理的体制机制,以加快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人口流动与社会整合的关系是一个经典性话题,但就农村社会整合而言,随着人口大流动时代的到来,相关理论解释不仅存在一定的局限而且需要做进一步的延伸。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4年数据,从村庄人口差异出发探讨了其对村庄社会整合的影响。研究发现:村庄人口差异对村庄社会整合的影响是切实存在的,但不同的测量指标对村庄社会整合的各个维度具有不同的影响。因此,人口流动本身并不会直接影响村庄社会整合,其带来的村庄人口差异才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基于上述,提出了人口流动背景下提升村庄社会整合的几个思路或方向,即:立足于村庄人口差异、重建村庄公共性和创新村庄社会整合机制,并在最后进行了研究反思和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1.
小城镇是连接城乡的枢纽,是“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其建设与发展是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重点,也是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基础。本文着重分析了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的基本现状,探析通过小城镇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大发展,进一步推动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镇化是在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进的。伴随着城镇化建设而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以惊人的速度摆到了国人的面前,如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等,不少城镇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垃圾围城现象普遍存在,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日益加重,影响了农村城镇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城镇发展的潜力,甚至威胁到城镇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此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探索解决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新途径,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城镇化质量,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从而协调好城镇化与生态化之间的关系,达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均衡。  相似文献   

13.
关于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新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镇化最本质的功能就是聚集和扩散效应,而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城乡文明的相互渗透,则是城镇化的最高目标。中国大量的劳动力资源聚集在农村和第一产业,既不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也不利于工业化任务的完成。因此,中国应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既要追求城镇数量的增加、已有城镇规模的扩大,更要追求城镇质量的提高。与此同时,应强化经营城市的理念,统筹城乡发展,有计划分步骤的加快"丰"字型的城市经济带的建设,打好生态城市这张牌。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现代城市发育最早、城市化水平最高、城市体系最完备的地区之一。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形成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乡村工业化与城镇(市)化协调城乡发展的模式。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一般经验有:城乡互动发展、以小城镇为主体和乡镇企业的集聚化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些经验对西部地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启示是:以乡村城镇化推进西部城乡一体化、以城镇的城市化加快西部城乡一体化、以乡村工业化推进西部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5.
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转移的主阵地是县城;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城镇建设体制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拆除户籍制度樊篱,加强对劳动的职业技能培训,控制人口增长,减少劳动力资源供给总量。  相似文献   

16.
安徽沿淮经济带现代城镇体系初具雏形,但城镇化绝对水平仍然较低且内部发展不平衡,城市区域带动能力偏弱,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区域人口外流逐渐增多。在准确预测经济带2013-2030年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前提下,综合运用PCA方法和引力模型确定经济带区域中心城市并测度其辐射强度,提出应充分考虑沿淮经济带安徽段实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资源环境条件,依托沿淮经济带现有的城镇空间布局重点和产业发展基础,坚持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施核心城市引领、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最终形成安徽沿淮经济带"一轴、双组团、多节点"的开放型、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7.
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并促进人口城镇化的进程,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特别是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城乡“对垒”的局面正在全面打破,城乡联系日益紧密,城乡商品经济日趋繁荣,城镇开放,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与日俱增,城镇化的进程加速发展。本文根据河南城镇及城镇人口变化的基本情况,通过对制约河南人口城镇化主要因素的分析,力图寻求提高河南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对策,并且对河南人  相似文献   

18.
西部大开发要求西部地区城市化建设尤其是中心城市建设必须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外国和中国东部城市的发展印证了城市经济水平决定城市文化水准,城市文化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道理;在开发西部城市,塑造西部城市文化形象时,应充分利用历史文化遗存,挖掘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以增加城市文化内涵,这是西部城市建设应采取的重要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质量显著提升,多层次城镇交通网络建设加速,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渐完善.这些变化将对我国城市化质量和空间格局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包括有效促进人口向城市聚集、引导城市空间拓展、带动沿线地区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促进城市群城镇体系职能分工与协作、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质量提升等.未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要强化城镇密集地区的交通联系,提高城镇体系承载人口和经济活动的整体能力;二要科学理性地规划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在满足城市扩张产生公共服务需求的同时,避免投资过度和浪费;三要充分发挥公共交通集约高效、节能环保的优势,将公共交通建设作为城市公共政策实施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病”与“城市病”并存且相互影响。农业小规模经营。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相对贫困和部分群体绝对贫困;“空心村”的普遍存在是现阶段“农村病”的主要表现。以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承载力薄弱、“城中村”环境和治安问题等为表征的“城市病”集中爆发,并向二、三线城镇蔓延。农业转移人口的非农化与市民化相脱离;城乡之间、大中小城市之间以及东中西各区域之间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地方政府的治理理念与方式有悖于健康城镇化要求等等,这是导致“农村病”与“城市病”的主要原因。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化解城乡间与城市内部的双重二元矛盾;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是治理“农村病”与“城市病”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