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传统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传统主流媒体在2003年非典之后有了长足发展,对其在汶川地震中的快速反应和公开报道津津乐道。然而,鲜有学者深入研究报道的架构问题。本文以《人民日报》为例,结合新闻框架理论,从新闻主题、新闻材料运用以及文字表达三个层面对该报纸的汶川地震报道进行了考察,并由此总结出我国传统主流媒体近年来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呈现出的新闻框架特色。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北京晚报》《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关于“7.21北京暴雨事件”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立足新闻框架理论,通过理论梳理及案例分析,以量化数据分析媒体对事件的主题框架、时间反应框架、消息来源框架、新闻来源框架、报道角度框架等方面的建构,从而探究新闻框架建构影响因素及其框架效果,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传媒人员的收入、学历、社会阅历等等总体上远高于受众的平均水平,这使得媒体在新闻选择、关注焦点、谈论话题上处于俯视状态,从而产生一种"俯视效应".该观点由于缺乏实证材料的支持而只能是一个有待证实的理论假说.以广东省惠州市都市报纸<东江时报>为例,运用问卷调查与内容分析等方法,对"俯视效应"假说进行研究发现,<东江时报>采编人员平均工资远高于惠州市城区职工平均工资,但该报新闻报道及该报采编人员均不存在俯视倾向,研究结果不支持"俯视效应"假说.  相似文献   

4.
传统观点认为:<史记>继承了<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之精神,司马迁是以孔子第二自居的,故<史记>是第二部<春秋>.这种现点的偏差在于:既没有考虑到春秋与西汉两个时代社会政治形势的巨大差异.也没有顾及到司马迁与孔子千差万别的个人经历.孔子对春秋"乱世"无能为力而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通过"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来达到"祖速尧舜,宪章文武"之目的,其着眼点在来世;而司马谈发凡起例的<史记>之创作目的一为"宣汉",二为整合学术,为西汉统治者"献治安策",以适应西汉大一统的政治需要,其着眼点在当世.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新闻框架理论,以《人民日报》1956—2012年间的历届党代会的报道为例,对我国党报党代会报道进行分析。通过《人民日报》报道信源、报道议题和报道类型的历时与横向分析,发现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党报对历届党代会的报道与社会发展相联系,过去单一型政治框架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松动和面临转型;同时,其新闻框架分析显示,党代会报道与政府议题能够形成互动,并对政府议题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孔子提出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两千年来多有误读.尤其是当它与另一个经典命题"<关雎>,后妃之德也"相对接时,由于系统杂糅与框架混乱,便在三个方面引发尖锐的冲突:毛诗内在的冲突;毛诗与三家诗的冲突;孔子诗说与传统诗经学的冲突.对孔子的这个经典论断,不能从诗义的角度,只能从乐章的角度去求解.  相似文献   

7.
从建立思想理论体系的学术方法入手研究<庄子>,将对<庄子>一书博大精深的学术体系以及庄子思想的特质产生新的认识."三言"即寓言、重言、卮言,它们作为<庄子>的独特笔法和思想学说的表现形式,使<庄子>具有了"微妙之理"和"精绝之文".寓言乃借他人之名来论说自己所要阐明的道理.庄子通过特有的艺术形象寄托思想,使自己的理论大都以寓言的面貌呈现出来.重言即借古人之名以自重,其目的在于提高思想的可信度.卮言则是与道相应,符合自然分际之言,是<庄子>书中最精彩、最玄奥的言语.卮言旨在阐扬庄子哲学的精神实质,在<庄子>作品中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三言"在<庄子>中相互统一,密不可分.虽然"寓言"、"重言"之间存在着内容与形式上的差别,但卮言将两者巧妙连结起来,使<庄子>成为了一个有机整体."三言"所言说的重点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庄子真实思想的具体呈现.通过"三言"的互相配合,<庄子>书中诗性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开阔的意境和深邃的思想结合得天衣无缝,由此构成了<庄子>有别于其它诸子的独有特质.  相似文献   

8.
<诗经>是先秦时期重要著作,是西周至春秋时期重要的语言材料,对于研究当时的语法现象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章以<诗经>中全部"以"字用例为基本材料,对全书中"以"字的用法作定性、定量的考察分析,试图描绘<诗经>中"以"字的语法面貌,为研究虚词"以"的用法及变化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9.
熊过<故相国石斋杨公墓表>中有"或说七等<水浒传>宋江赦者"语,有学者认为这是正德七年(1512)以前<水浒传>已经成书并在社会上流传的"铁证".但是通过对熊过生平、<墓表>撰写目的、材料来源、成文时间等的考察分析,结合熊过与杨慎的交往以及他们与<水浒传>的关系,可以确定<墓表>作于嘉靖三十八年至隆庆元年(1559-1567)之间,此语并非采自嘉靖之前的原始材料,而是熊过自己对刘七事件的理解或说明,因此,这则材料并不能成为正德七年前<水浒传>已经成书并在社会上流传的证据,更非"铁证".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词话>是以<水浒传>武氏兄弟的故事作为入话的,<金瓶梅>自传世以来诸版本系统和今日经整理的各种校注本多把<水浒传>的"栈"改为"赚",此处的"赚"实应为"栈",之所以产生错误,是因为不明了它乃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和风俗有关.其本义为古代的一种采用圈养方法、通过加大饲料用量及营养成分并减少动物活动时间来催肥肉用禽畜的技术,这在古代的正史、野记、农书、前人诗文和笔记都可以找到大量证据.  相似文献   

11.
杨毓麟是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宣传家.<神州日报>是辛亥革命爆发前夕同盟会在国内进行革命宣传的重要言论机关.杨毓麟任<神州日报>总主笔期间,大量撰文,宣传民族主义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痛陈民族危机形势,号召国人奋起反帝;宣传"排满革命",揭露清政府政治黑暗,官吏贪鄙残忍;痛斥清政府"预备立宪",揭穿其虚伪本质和荒诞措施.具有很强的理论色彩和实践性.极大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传.  相似文献   

12.
再就业群体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 ,文章以 1998- 2 0 0 2年《人民日报》对再就业群体的相关报道为依据 ,在描述《人民日报》建构的再就业群体形象的基础上 ,分析再现中存在的偏差 ,研究发现 ,这些偏差是媒介的转述动机导致的。  相似文献   

13.
美学的人文品格决定了"后美学"应对应"后现代主义美学",它倡导美学在后现代的基础上进行超越与重建,以挽救美学学科的式微;而对"日常生活审美化"更应该进行谨慎的反思,应该把这一美学现象纳入美学批评的框架中来观照.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与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在我国掀起了更迭不断的争论热潮,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一外来命题,至今无一定论.本文联系近年来的论争焦点,认为对待"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应首先厘清"日常生活"及"审美"这两个关键词的内涵,在两者的双向互动过程中进行阐发;在借鉴西方观点的同时,要立足于中国审美文化现实语境,实现从西方社会到中国现实的语境转换;要着眼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所带来的审美现实,并对其作出合理的价值阐释.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媒体超常发展的冲击下,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已经模糊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已经成为今天社会和文化的领域里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在我国,目前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城市文化中,其发展有着不平衡性和局限性。在后现代的语境下,艺术品和日常生活的鸿沟已经填平,,审美过程更注意主体对作品的接受过程,更依赖主体的自我构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盛行,必然带来传统艺术的边缘化,这也给文艺理论的研究带来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6.
汪曾祺“日常生活”的诗意建构是汪曾祺对日常经验的想象性表达。作为百年“日常生活”叙事发展中的个案.汪曾祺偏安于自己地域性的“日常生活”的玩味,赋予“日常生活”一种诗意。这是其“日常生活”叙事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主要表现在风俗民情的描写与民间人物的塑造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日常语境是民众社会心理表征的重要维度,对于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的深度挖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语词路径的民众“随”之观念选取,并将其提升为本土的实质心理学概念。“随”作为中国民众日常语境中一个常用的观念范畴,表征着中国民众一种重要的观念理解与现象归因方式,体现着民众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心理。文章通过“随”之观念的日常语境设定及质化考察,探究“随”之观念的本土心理学内涵,指出其所具有的本土心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皖南事变”后,《新华日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积极推动和开展了对郭沫若、老舍、茅盾、洪深、张恨水等著名作家的祝寿和创作生活纪念活动,加强了文艺界人士的团结,争取了更多的民主和言论自由,在与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中取得了预期的胜利。  相似文献   

19.
周作人在给《亦报》撰稿期间,曾有两篇文章直接评点张爱玲的长篇连载小说《十八春》。性喜古典散文,不常读新小说的苦雨斋主,评说《十八春》的反常之举,缘于张爱玲热辣辣地呈奉"美意"在先。故说,周作人评点《十八春》,不是"偶遇"张爱玲的率性而为,其实在是有准备的"回应"。在周作人眼里,《十八春》乏善可陈,败在没有写好关键人物顾曼桢。  相似文献   

20.
论文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分别举例说明并检验静态的汉语规则在遇到动态的语用时所显现的不足,从而得出结论:语言规则必须与语用相结合,让规则插上语用的翅膀;语言表达的灵魂是语用效果,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来体现内容,这是语用效果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