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传统中国美学:“天人合一”的大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美学是一种更重视概念和逻辑体系的比较狭窄的"小美学",其作为知识论的极端形态则是"见科学不见人"的一套概念的或知识的"体系"。而传统中国美学则是生存论意义的美学,是相对诗化的、象征的和具有"人与天齐"的大口径、大边界、大尺度的"大美学",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美学本身,是更地道更正宗的美学。从"人天齐一"的人类追求自由、超越的本性来看,传统中国美学更接近"美学"的本质。因此,世界美学家族中的正庶秩序需要重新调整,或者至少应该做到中西方美学"二美并尊"和"平等交辉",美学无疑应该走出"欧洲中心论"的狭隘观念。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当代美学的"美学大讨论",是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确立了中国美学史上的独立学科,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形成了中国当代美学史上的"四大流派",并为实践美学成为中国当代美学主导流派做了铺垫;它为中国当代美学打通"中、西、马"的中国特色定下了基调,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形态。在"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先生是一个关键人物,他的美学思想是"主客观统一论",而且是与时俱进的、坚持马列第一义的、中西融合的"主客观统一论"。当然,"美学大讨论"及其朱光潜先生,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的局限性,诸如学术政治化、"大批判"文风、教条主义倾向,这都是发展中国当代美学应该反思的教训。  相似文献   

3.
"暴力"和"美学"能否构成一种相反相成的美学范畴?近年来艺术学界、特别是电影批评领域从理论到实践对"暴力美学"进行了较为集中的研讨。电影的"暴力美学"作为一种理论界说尚处于探讨之中,并未成型为一种美学理论范畴。"暴力美学"电影作为一种电影类型有其存在的诸多理由,但这种类型片不会成为主流电影或电影的主流。"暴力美学"作为一种批评现象有待继续深化、理论化。  相似文献   

4.
"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某些批评有必要商榷、剖析.本文针对"后实践美学"在实践活动与审美活动的关系、"实践美学"的理性化和现实化倾向问题、实践美学忽视审美的纯精神性问题等方面的批评进行了剖析,认为"后实践美学"存在着忽视"实践美学"的科学性,以西方现代美学为圭集,片面评判"实践美学"的倾向.  相似文献   

5.
"日常审美经验"和"感知星丛"构成了生活论美学的"建构性"维度,体现出"生活世界"作为当前美学基本理论问题重建之根基的学理价值。借助马丁·泽尔对"显象"与"显现"进行的理论辨析,生活论美学可以对"日常审美经验"进行理论描述和界定。作为具备"特殊可能性"的日常经验,"日常审美经验"既不同于"日常感性经验"和"艺术审美经验",又具有审美属性,是生活论美学为当代美学理论拓展出的新领域。"日常审美经验"所内涵的"感知星丛"观,则为生活论美学反思单一感知霸权提供了价值支点,形成了重塑当代美学"介入"品格的内在契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逸"字的词源考释入手,认为对中国古典美学中"逸"之审美范畴的研究应该从超脱的涵义开始,而不必溯源于隐逸之"逸"。进而以"逸气"一词为线索,探讨古代书画品第中"逸品"的思想渊源和内涵演变。最后将"逸"的美学特征归纳为超脱、自然、不拘三个方面,由浅入深阐发其美学意蕴和内在联系,试图对中国古典美学史上的"逸品"作出新的总结和评价。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国内第一次"美学大讨论"所形成的"四派"观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结合苏联"社会派"美学对李泽厚的"实践派"美学的影响进行了必要的梳理,考察了实践论美学在中国提出的理论背景。  相似文献   

8.
2010年12月4日,湖北省美学学会在湖北仙桃召开了"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术研讨会。一百多位来自省内外美学界的专家、学者、会员出席了会议。湖北省美学学会会长、武汉大学彭富春教授提出"天人共生"的论断,指出新农村建设根本上应该是一个  相似文献   

9.
学界对云冈石窟在佛学、考古、雕塑等领域探究颇深,本文则从较少涉及的文学和美学层面进行探讨,纵向对自古至今有关云冈的诗文进行美学分析;再从"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对话的角度来探讨雕刻与文学的碰撞、交融。  相似文献   

10.
现代美学从知识论阐释框架转向生存论阐释框架,美学已不能够再走传统的从个别到一般的道路,那么美学应该走一条怎样的路?本文认为:可以尝试走本源与个别相互阐发的道路,而本源是"能动的本质".可以理解为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与韦伯的理想类型.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类似使美学的视野从相同转向了相通,而韦伯的理想类型则使美学找到了一条可以深入开掘具体思维的路径.以此,可以逐渐建立起一个必要的方法论体系,从而对美学所面对的种种美学问题予以理想地解决.  相似文献   

11.
陈望衡的美学研究一直关注审美本体。他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以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指导,接受社会实践本体论的影响,将“精神自由”看作审美的本体。第二阶段,则吸收中国古典美学传统,以“境界”为审美本体。境界内含自由,但突出了超越性、感性,更具审美特色。在当今中国美学研究中,陈望衡的境界本体论美学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近30年来,《周易》美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以《中国美学史》为主体力量,20世纪90年代以周易美学专著为主要代表,21世纪又取得了全面拓展的新收获。其研究方兴未艾的原因在于《周易》符号的神秘美、卦辞的象征美、标准答案的“不在场”美、内部体系的丰富美以及简单的科学美和占卜的游戏美结合起来的“真假难辨”美。未来的研究可从生活美化、心灵美学、和谐与美的社会、阳刚之美的政府、刚柔兼济的管理者、阴柔之美的公民等方面的构建着手。  相似文献   

13.
生态美学是人类在现代性反思中思考人与自然的美学关系时提出的。中国的生态美学一方面契合了全球化时代的美学主潮,一方面是对中国当代的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超越,但生态美学在反拨主体性哲学、人类中心主义时也有众多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4.
和谐发展蕴涵的美学意韵是和谐美学。和谐生美,是万有存在共同体内生的奥秘美学。万有存在同和的大美法则,描绘的是天道和美、魅力四射的美丽之圆。和谐生美的大美法则,诠释了和谐美学的至高境界,体现了圆通和美的大道。首尾相衔的每一个圆都是一个相对完满的整体,周期分明,界限清楚。正是在圆圆相谐的和谐生美之圆中,万有存在不断佐证圆满大美的和谐美学原理,孕育和谐发展的美丽、魅力与威力。天道和美,和美无痕,大美与日月同辉,与环圆同转。和谐美学即圆美之学,达一和谐美学“圆理”要求我们顺延和谐生美之道,绘制万有和美之圆,达浑然天成与天地同春、与万物同化的“尽善尽美”视界。  相似文献   

15.
“生态美学“的性质及可能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如物理学成立的前提是物体必须有结构、物体之间必须有相互联系、有相互作用力、物体运动必须有规律,化学成立的前提是物质实体必须能化合和分解那样,"生态美学"成立的前提是:生态的,必须是美的.但生态的,并非必然是美的,生态与美学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生态美学"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6.
先秦身体审美的实践与思想对当代美学基础理论研究具有普遍学理价值:在人类审美意识起源问题上,身体审美可视为人类最早的审美形态;在“美本质”问题上,“美在生命”论又一次显示了自身的真理性;在审美形态研究上,身体审美的特殊性使传统的艺术审美中心论的偏执显示出自身的尴尬,它醒示当代美学理论研究应当把身体审美研究接纳为自身的基础性话题。这些来自先秦身体审美史的历史成果,有助于完善、健全当代美学理论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7.
韦尔施的《重构美学》作为当代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的一个主要西方理论资源,其日常生活和认识论两个层面上的审美化思想,多为中国学者忽略。韦尔施以日常生活审美化为后现代消费社会的一种文化必然,视欲望快感和经济策略为其动因,只具有浮光掠影的肤浅价值。故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不应在先已被高度审美化的语境中锦上添花,反之可以表现叛逆和崇高。所谓认识论的审美化,是指美学公认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直观形式、建构性、可操纵性、歧义性等,不仅是艺术的专利,而且变成了现实认知的基本范畴。韦尔施将这一传统上推到康德和尼采,应是显示了用以美学为代表的后现代文化来解构以科学为代表的现代性的苦心,它虽然或者多半只是后现代主义鼎盛时期的一种美学乌托邦,然从日常生活审美化到认识论审美化的区分、辨析和升华,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本身的认知,以及对于重构美学的思路,都可谓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18.
国内学术界习惯使用的“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美学”说法是值得质疑的。应该把叔本华的美学和他的形而上学及伦理学原则分开来考察,“悲观主义”一词只能用在他的形而上的观点上,而在美学观上,叔本华的“解脱论”根本是“乐观主义”的。叔本华并不主张自杀,他只对自杀作逻辑上推论,并非用在现实经验层面上。“悲观”和“乐观”是个不明确的述语,应该加以限制和说明,用“唯情主义”来指称叔本华的美学也许妥帖些。  相似文献   

19.
和谐既是一种社会政治理想,又是美学的终极追求。美学以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审美关系质的规定性即和谐自由,因此构建社会和谐是美学追求的题中应有之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关于社会状态的审美判断,和谐社会建设在实质上是社会美审美理想指导下的审美创造,美学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担负着培养和谐的审美人格、树立和谐的审美理想并将这种理想付诸实践的使命。通过审美教育、审美创造等审美活动,美学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门分支交叉学科,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的研究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本学科的基本话语体系、学科建构等方面尚待深入和取得共识。中国美学本土化学科建设的困境与研究误区、民族美学研究力量的分散和后继研究队伍培养的部分断层,是影响民族美学研究取得长足进展的原因。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研究,要立足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视角,既要建立各民族审美文化的主位意识,避免在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的整体中"缺席",又要避免"自说自话"而忽视人类审美的共性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