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纳西族东巴文字是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符号,也是世界上罕见的还活在民间的象形文字。据研究,这种文字最晚产生于纳西族进入奴隶社会后的公元七世纪以前,后被纳西族东巴教经师用来书写经书。东巴文系指两种体系的文字:一种纳西语称“森究鲁究”,意为木石上的痕迹,引申为文字,即东巴象形文  相似文献   

2.
审美人类学视野中的东巴文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巴文字原本是东巴用于记录各种宗教仪式活动的辅助记忆符号.由于它具有鲜明的图画性、象形性,并蕴含着纳西先民朴素的思维方式,因此,从先民的文化活动往往是宗教与艺术混融、崇拜与审美交织的维度来看,从东巴文字的形体结构及其意蕴来看,它对纳西族先民审美知觉的强化和审美精神的建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审美人类学的维度,从文字与思维的关系、思维与审美精神的关系、图画文字与审美知觉的关系等角度入手,探析东巴文字与纳西先民审美精神的关系,东巴文字蕴含着先民丰富的审美观念,它是纳西族先民审美精神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3.
纳西族象形文字《东巴经》中记录着上百种原始占卜方法,它是构成东巴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各种占卜既反映着纳西族的社会历史、传统民俗,更反映着古代的天文、历法、医学乃至哲学。把原始象形文字记录的那些关于用自然界客观事物变化———诸如星宿运动变化去观察、预测未来的神秘占卜破译出来,对研究、发掘纳西族传统文化,尤其是古代天文、历法知识,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活在我国西南金沙江上游和雅砻江流域的纳西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古老民族。纳西族的先民,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创造了一种叫“斯究鲁究”(意即木石之痕迹)的图画象形文字,并用这种文字书写了数以万计的东巴经书。《东巴舞谱》就是这浩瀚经书中保留下来的一份珍贵的民族舞蹈遗产。  相似文献   

5.
历史悠久而上进不息的纳西族,早在唐宋前后就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灿烂文化—东巴文化。纳西族有迄今世界上仅存的一种象形文字,单字达1300多个,因它被纳西族原始宗教东巴教经师“东巴”频繁使用,故称为“东巴文”。千百年来,东巴(意为智者)们倾注智慧之汁,在用东巴文传承教义的同时,兼收并纳历代文化成果,纵横思维,著书立说,写下了多达一千多种、两万余册、上千万字的东巴经典。东巴经所涉领域相当宏  相似文献   

6.
东巴古籍的整理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巴古籍的整理与研究萧霁虹云南的纳西族以保留古老独特、宏大精深的东巴文化而著称于世。东巴文化主要以世界上罕见的活的东巴象形文字书写的古籍文献──东巴经,向人们展示了人类童年时代特殊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画卷。东巴古籍内容宏富,涉及哲学、历史、地理、宗教、医...  相似文献   

7.
纳西象形文字与仪式象征符号体系关系至密,给我们澄清仪式象征意义的本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反过来,象征符号的意义一旦被澄清,相关的文字符号即可获得触类旁通的理解。从东巴教的各种祭祀仪式的场面布置、过程及东巴文字的书写来看,"魂灵"是东巴文化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人、鬼、神是魂灵存在于不同时空的不同形式。  相似文献   

8.
东巴教仪式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学者对东巴教仪式的分类和功能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描述并分析了巫术仪式、禁忌仪式(以及与违犯禁忌有关的洁净仪式)、献祭仪式、祈祷仪式等在东巴教仪式系统中的反映,形成了不同的分类结果。在此基础上,对纳西族信仰与仪式的表现形式及内涵的深入研究表明:纳西族包括东巴教和民间巫仪的原始宗教具有另一突出特点,那是东巴教仪式和民间巫术"桑尼"(桑帕)的巫仪的相互整合现象。  相似文献   

9.
纳西族在历史上采用刻石记事的方法来记录本民族的迁徙、征战、宗教、儒学、人物、谱系、商业、建筑等方面的重要情况,形成了一批价值珍贵的石刻档案。本文运用档案学理论探讨了纳西族的象形文字石刻、格巴文石刻、喇嘛文石刻、汉文石刻和东巴画像石刻,并针对纳西族石刻档案的管理现状,提出了可行性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东巴服饰作为纳西族原始宗教服饰的代表,是纳西族东巴古文化的特殊载体,其丰富的形式中蕴含着纳西族拙朴的宇宙观、哲学观及审美观——动物崇拜型的原始宇宙观、五行五色观及崇白忌黑观。东巴服饰中所蕴涵的纳西族先民的朴素观念,对我们了解古老的纳西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普米族白石崇拜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石崇拜是中国西南地区普米族宗教信仰的表征之一,具有普米先民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多重文化内涵。作为图腾象征物它具有保护部族成员的功能,西南各族群供奉白石图腾象征物,是期望得到图腾神灵的有效保护。普米族、羌族、藏族、纳西族先民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在藏彝走廊迁徙、征战、交往、融合,作为氐羌族群共有的白石崇拜也经历了长期的文化互渗,以致在藏彝走廊狭长的地域范围内,形成诸族群大同小异的白石崇拜文化圈。诸族群对白石的崇拜不仅是象征祖先神灵,也是古羌集团源远流长的尚白心理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藏彝走廊"地区白族商人商贸活动的持续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历史上,白族、纳西族、藏族等民族商人是活跃于"藏彝走廊"地区的主要商帮,今天许多其他商帮已经在该区域销声匿迹,而白族商人作为一支劲旅依然活跃于"藏彝走廊"地区,许多白族村寨凭借商贸活动走上了致富之路.白族商人为什么能够持续根植于"藏彝走廊"地区,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政治制度变迁与纳西族的殉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殉情在世界上备民族中都发生过,但可能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国的纳西族那样惨烈和严重.本文认为,政治制度变革引发的文化变迁是导致纳西族殉情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清王朝在纳西族主要聚居区丽江实施"改土归流",推行大规模的"以夏变夷"强权政治和强制性的风俗变革,纳西族传统性爱观、婚姻观与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冲突,儒家文化的封建礼教与纳西族传统习俗的冲突,导致了众多的殉情悲剧.  相似文献   

14.
旅游业对纳西族传统观念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丽江撤地建市并提出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目标,就旅游业对作为民族文化重要内容的纳西族传统观念及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只有保护好纳西族传统观念及生活方式才能保持丽江旅游业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而要保护好纳西族传统观念及生活方式,提高本民族素质是根本。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化就是一切有关生态的文化,是反映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一种社会文化。拥有和谐的生态文化是生产力发达、社会进步的产物,是生活文明、社会繁荣的标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纳西族先民依据其生存环境,创造出内容丰富、独具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研究纳西族生态文化独特而优秀的价值内涵,对于当前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蒙古族那达慕文化是一种具有800年传承历史的民俗文化活动,是一种完整承载古老游牧文化和充分体现蒙古人的民族精神、性格气质的浓缩形式。它早已形成特有的内涵和自在模式,并通过其核心的、标志性的文化要素表达着深刻而丰富的象征意蕴。  相似文献   

17.
毕摩绘画是彝族祭司毕摩用于图解宗教观念、祭祀、占卜、驱魔除患的原始宗教绘画艺术,它折射出了彝族古代社会生活和思想的面貌,蕴涵着大量彝族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信息.它所隐含的传统哲学和宗教思想,一直以宗教艺术的方式深远地影响着彝族人民的生活.根据其用途毕摩绘画大致可以分为护法防卫类神图、祭祀神座图、驱鬼除患类木板画和占卜绘画四大类.为适应宗教内容的表达,毕摩绘画在造型、构图、线条和色彩运用等形式上形成了一些特点.毕摩绘画具有重要的宗教价值,也有一定的绘画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丽江纳西族福寿剪纸的构图特征及文化背景的分析,找出它与内地福寿吉祥文化的内在联系以及它所独具的地域文化特色.文章指出,丽江纳西族福寿剪纸属中国福寿主题纹样,在造型上受内地传统福寿纹样的影响较深,与内地常见的福寿纹样有相似之处,同时它又是在丽江地域文化土壤中生长、发育的民艺之花,具有独特的文化个性,是汉文化与丽江纳西文化融合之果.  相似文献   

19.
旅游开发背景下东巴文化的新际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旅游开发热潮给丽江东巴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政策、纳西民众、旅游市场、知识分子等因素是东巴文化再生产场域中的主要作用力,而对于曾经与纳西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着丰富内涵、多种形式的东巴文化来说,围绕它进行的所有行动也许并不能改变这一文化在未来越来越渺茫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元明清时期,有着古老文化之根的纳西文化(纳)与汉文化(儒)发生了猛烈的碰撞,演绎了跌宕起伏的"纳儒"对话史."纳儒"对话的历史轨迹印证了文明对话的一般规律差异、碰撞、融合."纳儒"对话是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成功对话的典型个案,其中蕴涵着许多耐人寻味的道理.追寻历史上"纳儒"对话的历史轨迹,反思其中的得与失,从历史中寻求启迪,对全球化过程中多元文化间的平等对话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