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能从一个特有的侧面反映审美风尚与意识。对服饰形象的描写是中国文学的好素材。古代典籍中有大量涉及服饰的论述和描写。历史文学奇作《左传》中写到有关服饰之处有着丰富的审美文化内涵: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普遍的服饰观,也透露了作者个人的审美意识,并且具有一种纯文学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2.
不管是电影《香魂女》还是其文学蓝本《香魂塘畔的香油坊》,都在聚焦于特定乡村风俗人情的基础上展现出广阔的描写视域和深厚的思想内涵,其立足于传统与现代的交叉点上所进行的文化反思和人性追问向度彰显出当代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和理想情怀。《香魂女》对其文学蓝本思想内涵和审美意蕴的强化和传播,以严肃形象的审美呈现方式丰富了对那个时代的认识和体悟,并对当下语境里的文学和电影的发展提供重要的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昆虫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昆虫文学以其丰富的审美内涵和精神文化见长。将昆虫与文学有机结合,具有较大的开拓价值。昆虫文学中的审美内涵,以形象审美和声音审美为代表。形象审美主要是对昆虫外观美的肯定,声音审美体现了昆虫文学独特的声情魅力。昆虫文学中的精神文化,是古代社会意识的投影,通过文学书写的正、负面价值评判,达到以虫言志的文学效果。昆虫文学包含了古人的生态意识,是人与自然相互融通的见证,是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与王实甫的《西厢记》中的莺莺形象都是美丽、灵慧的,既有相同的地位和身世,性格、感情等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通过微观考察,我们可以看出《王西厢》继承并发展了《董西厢》的主题思想,并具体体现在人物形象上,这使得《王西厢》在心理描写、思想内容等方面更具艺术感染力。通过对莺莺形象的变化发展原因及其审美价值、社会意义的探究,可以明确,莺莺形象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解放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和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解放区文学中大批出现的女性形象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与解放区独特的政治、制度、历史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政治和制度文化支配下解放区文学观念、审美观念的巨大变移和创作主体的自觉追求密不可分。由于上述因素的决定和渗透,导致解放区文学中大批女性形象的出现,也导致解放区文学的女性形象具有较丰富的政治、历史、文化和审美蕴涵,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对解放区文学中女性形象及其文化与审美价值的分析开掘,会加深我们对解放区文学及其成就的认识,从而丰富和扩大我们对中国新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整体性审视  相似文献   

6.
北朝造像记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是北朝儒佛交融的社会思潮的产物。造像记使用了传统的文章体裁,吸收了佛经中的内容,并借鉴了佛经中惯用的抒情方式、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等表达方式,以其大量的超现实内容、丰富奇丽的想象,冲击了以实用为中心的北朝文学观念,也改变了这一时期文学典雅平正的审美特点。这种文学内容与技巧的发展,与唐初文学融合南朝技巧、北朝气质的特点极其相似,为中国古代文学在吸收外来文学样式和文化遗产方面提供了方法、思路。  相似文献   

7.
物候是先秦昆虫文学描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前提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生产、生活方式有重要的联系。目的是关注先秦时期以昆虫活动为代表的物候描写,以及昆虫的文学形象对农耕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影响。《诗经》中有大量的物候描写,而其中的昆虫尤具代表性,这不是偶然的昙花一现,而是有着更深意义上的生存思考,也是微观世界中昆虫文学与文学社会性需要之间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戏曲经常描写"梦"."梦"在戏曲中主要有如下作用第一,其作为特殊精神状态的特点在作品中成为独立的审美因素;第二,"梦"的设置在剧情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只有到汤(显祖)剧之"梦",上述两种作用才结合起来,从而使梦与现实两种状态的对比成为作品内蕴的核心内容,深化了作品反思现实的哲理意义.这不仅引导研究者关注古典戏曲的丰富表现手段,而且可以启发我们思考有关梦与文学的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诗经》中对女性形貌描写看,女性审美形象大致可分为"硕女"、"静女""游女"三类,分别包含了健美、柔美和飘缈三类。"硕女"形象即既高大又健壮的女性,这既是商族和周族史诗对女性祖先的赞美,反映了早期先民的生命意识,也是农业社会初期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占重要地位的反映;"静女"这种看似对女性所作的纯审美观照,显现了进入男权社会后男性审美对女性的期待;"游女"这类女性审美形象多出自神话传说,依然可看作是对女性享有崇高地位时期的追忆和向往。女性审美形象的变化,一方面显现了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显现了父权制的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生态危机的蔓延与生态意识的普及,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对生态灾难进行了集束式书写,并形成了三个较为常见的创作类型:批判型、忏悔型与审美型。新世纪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以批判现实、自我反省以及审美自然等方式传达生态文明理念,丰富了中国生态文学的表现维度与审美价值,对于建构生态中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子弟书中的饮食描写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铺陈之丰富详赡,语言之流畅俏丽,塑造人物之形象生动都是说唱文学中有很高审美价值的文字。同时,其对旗人饮食场面的描述记录了清代旗人的生活细节,也为民俗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2.
从模型的划分入手,对新世纪以来动物叙事形象的审美重塑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追求本真特质的动物形象模型,看到这个时代文化追寻的审美价值;从超越惯常伦理的动物形象模型,窥见生态意识带来的文化重构;从超现实的动物形象模型,体察到生态理想映照下的文化镜像;从影视维度的动物形象模型,领略到文学传播中的能指狂欢。通过对以上动物模型的考察,可以看到,新世纪以来的动物形象,不仅包含了深刻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而且具有很强的艺术重构表征,是对我国几千年的文学形象宝库的一种创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大数据时代是一个海量信息的漫游时代。大数据时代的中国文学出版存在着严重的"审美"缺陷。文学出版的"审美"内涵包括文学出版的文化理性和文学出版的装帧艺术两个层面的内容。出版从业人员应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应对当下文学出版的"审美危机",其具体策略一是要努力规范和开拓文学畅销书市场,二是要加大对严肃文学的出版和宣传力度,三是要优化文学图书的装帧设计,四是要挖掘文学新人和文学精品。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美国著名犹太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的<伙计>是一部以犹太人为题材的小说.主人公弗兰克是一个由邪恶的非犹太人在"圣者"的净化下,经过艰难的人生苦旅,脱胎、涅槃、再生,最后成为"犹太人"的形象.作者通过缜密的情节安排、不吝笔墨的细节描写、激烈的矛盾冲突和丰富的象征手法,使弗兰克的形象充满了深刻的审美意蕴.其蜕变与升华的艰难历程启示人们如何寻找新的生活方向,寻找新的生命支点.  相似文献   

15.
李华 《南都学坛》2011,31(1):78-80
《诗经》宴饮诗开中国宴饮文学之先河。记录周代仪礼在宴饮场合中的践行,多颂德称美之内容,注重描绘宴饮中和美的人伦氛围,具有丰富的礼乐文化内涵。作者身份、描写内容、审美取向均体现出华贵的格调,具有贵族化的品格。在题材内容、教化功用、语言风格方面对于后代具有典范作用,引领了宴饮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王维的佛教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学品鉴的角度讲,山水诗与佛教诗,是王维奉献给时人与后人的两道文学盛宴。王维现存佛教诗40余首,大致可分为佛理诗、佛语诗、禅趣诗三类。佛理诗以宣扬佛学理念、言谈佛理为主,佛语诗是"佛家语"与"文学语"互为结合的产物,禅趣诗在艺术与审美上则是佛教诗的最高境界。王维的佛教诗不仅对于佛教文学的的开拓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于唐诗内容的丰富,典故艺术的创新,以及将山水诗推向艺术的巅峰等,都是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与影响的。  相似文献   

17.
《世说新语》之"文学"门,可明显地分为两部分,即学与文。"学"是指博学经典子史,"文"则更多地与现代概念的文学相一致,表现出"纯文学"的特征。而从"学"与"文"所涉及到的一些审美概念来看,此二者又有一定的交叉性,这或许能解释"文学"门中"文学"的含义。支遁在"文学"门并不涉及纯文学形象的范畴,而这种形象很可能会影响到后人对他文学成就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文学大师,鲁迅与福克纳以犀利的批判性眼光,对故乡大地一贯被视作弱势群体的女性形象,进行了饱满而鲜活的塑造与再现.他们的作品不但丰富了文学人物画廊中的女性形象,而且引发出关于社会与人关系的思考与探讨.主要就他们创作的短篇小说《祝福》与《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女性形象--祥林嫂与爱米丽,从文学审美角度比较两位女性悲剧性命运,探讨她们存在的文学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典文学人物长廊中,有许多弃妇形象。《诗经》是弃妇诗的滥筋,其中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批弃妇形象·这些形象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在文学史上显示出十分重要的思想认识价值和道德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学形象的交流意义对于文学概论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从课堂教学环节来说,文学概论教学要求其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从课堂教学的外延来说,文学概论教学要求解决理论与批评的脱节、文学理论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尴尬。文学形象的引入,为文学概论课堂建构了足够的间性空间,即交流空间、审美空间和批判空间,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基本途径和场域。其意义在于,横向来看,它创设了活泼的课堂情境;纵向来看,它起着传承审美文化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