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小说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民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作为文学及美学范畴的民间具有底层性、驳杂性、包容性,在莫言小说艺术价值生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莫言小说中的民间社会呈现出浓厚的狂欢化以及魔幻色彩,民间大众在野性思维的指引下消解了主流文化形态的规约,原始自由的生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张扬。民间之所以能够成为莫言小说艺术的内核,与莫言的乡村生活经验、乡愁乌托邦召唤以及新时期以来的社会文化思潮密不可分。莫言对民间的重视带给读者独特的艺术节奏感,促进了继承与发展走向民间传统、反抗西方文化霸权,以及从文化现象上对"边缘境域"进行"中心化凸显"。  相似文献   

2.
《檀香刑》是莫言以重返历史的民间姿态,用“猫腔”谱写的一部高密东北乡抵抗外辱的心灵史。莫言对戏曲传说中的文化记忆进行解码和重构,展现了民间丰赡与复杂的生命存在,揭示了传统刑罚及西方殖民文化的“吃人”本质,也暴露了民族主义的坚忍与蒙昧及民间生命的狂欢与虚无。然而,莫言并未沉浸于想象的虚无历史中,而是在超越历史的人性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继续探索多元审美的艺术融合,并以庄严的历史观践行着鲁迅“反抗绝望”及萨特“存在主义”式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3.
从"世界文学"的视域审视莫言的小说,"民间智慧"是必须梳理的中国经验。"民间智慧"与"民间文化"不同,带有即兴、偶然、非常态的特征,可以准确地将中国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状态呈现出来。文章认为莫言小说中关于现实生活和文化经验的智慧,都具有丰富的包容性,具有多样的解读空间,进而丰富了莫言小说中"中国经验"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莫言小说偏好塑造英雄形象,这与明清英雄传奇小说对英雄的塑造有着较深的渊源。莫言小说继承了明清英雄传奇小说正统英雄、喜剧英雄的二元英雄形象塑造特点,又将其中正统英雄为书胆、喜剧英雄为书筋的英雄人物结构置换为喜剧英雄为书胆、正统英雄为书筋的英雄人物结构。这种改造背后有着深刻的根源与重大的文学史意义。从文化层面看,它昭示着喜剧英雄所代表的经由现代解放思潮、西方文化与原始文化、齐文化、高密本地文化锻造出来的人之主体觉醒、个性张扬的自由精神在这个有着深厚的儒家文化根基的国度的文化史上终于大获全胜;从生命层面看,它意味着自然生命终于冲破几千年的文化生命桎梏,大获解放,实现了中华文学史上生命价值观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莫言小说表现出了鲜明的艺术特质。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更多地集中在对其表现手法、主旨意蕴、民间资源、区域文化、技巧借鉴等内容的研究。而在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视角中深挖莫言小说创作的张力美则略显不足。事实上,这种张力美主要表现在民间资源选取与现代意蕴阐释、传统价值敛禁与现代欲望释放、传统叙事截取与现代表现手法运用等几个方面。而艺术张力美则成为解读莫言小说创作的一种新尝试。  相似文献   

6.
莫言的创作基于乡土又超越乡土,具有人类学的超越性、包容性、宏观性,体现了乡土叙事的历史——文化大视野。莫言在20余年不断创新的变化轨迹中始终如一的因素是民间立场和自由精神。莫言民间立场的内涵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也可以划分为民间立场和民间叙述两个方面):首先,站在弱小生命和自由人性的立场上描写民间的苦难与抗争,摆脱国家意识形态和知识分子思想启蒙的双重制约,张扬个性自我;其次,自觉运用民间艺术资源,在小说的语言、故事、结构等方面全面复活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的活力,追求文学的民族化、本土化。莫言创作的自由精神则体现为独创性、想象力和反叛精神三个层面。90年代以后,莫言最重要的乡土小说是《丰乳肥臀》和《生死疲劳》。《丰乳肥臀》的成就在于超越意识形态规范性的民间立场,写实与象征完美结合的史诗风格和故事情节的丰富性、生动性、节奏感。《生死疲劳》运用创新性的轮回视角,塑造了蓝脸和蓝解放两位逆潮流而动的本色英雄。莫言使乡土小说插上了来自民间的自由想象的翅膀,这是他对乡土小说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鲁迅与莫言都对鬼魅叙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鲁迅不仅从文化角度肯定了民间鬼神信仰存在的合法性,也在“无常”“女吊”等鬼魅形象的创造中烙印上了自身的精神特征与批判立场。莫言从民间经验出发,从追求奇幻的审美趣味到借鬼魅来书写国家历史,一以贯之地使鬼魅或多或少地在小说中充当了作者叙事伦理取向的“代理服务器”。两位作家都以鬼魅书写超越了启蒙史观的线性叙述结构,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元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8.
对人类兽性行为的书写是莫言作品的重要特征。从《红高粱》中活剥人皮的灵巧技艺,到《二姑随后就到》中四十八种刑罚的名目繁多,再到《檀香刑》中"阎王闩"、"檀香刑"的复杂、精巧,莫言把人类兽行演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要展现的是关于生命的悲剧,让人们从灵魂深处发出对兽行的恐惧、拒斥的同时,向兽行的发出点逼近、追问。人类来自动物性遗留的兽性因子使本身带有一定的嗜血性,但这并不足以使之发出如此凶残行为。从人类兽行心理的深层文化成因分析表明:纪律、荣誉、权力等因素是使嗜血性发生异化的根源所在。由此可见,莫言作品中人类兽性行为的文化指向在于人类文明中的不合理元素。  相似文献   

9.
莫言的"文革"批斗叙事分主体、手法和时间三个方面。主体上,一是叙事人,二是叙事视点。手法上,一是荒诞,二是嘲弄和否定。时间指批斗时间的选择。在"文革"后仍然存在的人民公社时期的饲养室及完整地保留着"文革"期间面貌的文化旅游村和肖上唇及洪泰岳的形象描写上,莫言主要批判娱乐"文革"、消费"文革"及"后文革"极左势力。莫言的"文革"叙事可在两个方向上解读:一类极尽荒诞之能事,以超出常人理性与接受范围之外,意在揭露"文革"的反常与病态,另一类并不声嘶力竭,甚至也不有意点明。能指与所指的并构以及张力空间保证了莫言在"文革"叙事上的批判高度。  相似文献   

10.
从民间口头传说到文学创作,宝物形象不断地出现在幻想故事中,尽管它们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种种不同的形态和文化内涵,但其内在的根源是相通的,即潜在人们心中的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向往.由此探讨了宝物形象的原型模式及其承载的文化要义,并着重分析了<"称心如意"秤>中宝物形象("称心如意"秤)的当代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1.
莫言与中国当代文学的理想精神之有无和高下,是近年间争议较多的热点话题.文章从三个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考:通过中外文学史的重大案例考察,阐述谨慎地辨析作家的理想情怀之有无的必要性;追溯莫言、贾平凹等一批“50后”作家的文学创作历程,揭示其理想初建——迷惘幻灭——理想重建的心灵轨迹;考察莫言作品与演讲中对理想的多重表述,揭示其“生命的英雄主义”、“生命的理想主义”的主导倾向,以及对文学与普世价值、对青年与未来的殷切期望.  相似文献   

12.
莫言的小说颠覆了传统的"文学—历史观",实践了一种解构的叙事策略。在他的小说中,时间与空间已非线性式按部就班的发展模式,而演化了虚构故事的背景;以往所彰显出来的王者视野与庄重风格解构成了民间视角与轻佻叙事;近乎"神化"的英雄被拉下神坛,转而由流淌着自然人性的草莽、土匪等人取代。通过以上解构策略,莫言的历史小说实现了历史的祛伪目的,形成了新时期以来历史存真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3.
以莫言的经典力作《蛙》为分析对象,通过计划生育前后事件及主要人物的言行,尤其是姑姑、王肝、秦河等人对待爱情、生命的态度,分析和探讨莫言对爱情、生命乃至人性的深刻认识。认为: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爱情和婚姻被传统和现实隐匿,生命的繁衍异变为生殖的膨胀,主人公们也为此付出了沉痛的生命代价和人性代价。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虽然在西周时期就已实现"人文转向",但真正揭明"性与天道"而确立儒家哲学基础的则是孔子,孔子对于儒家思想的建立具有根源性的意义。儒家的"轴心突破"即是孔子思想的"哲学突破",这个"突破"不是此前的"人文转向",而是从生命精神的根源上建立人文根基的"哲学突破"。此"哲学突破"在孔子自己称为"道",亦称为"仁",深层内涵为《论语》中的"性与天道"问题,其内容包含有形上学本体意义,由此开出了融合生命、家庭、社会和天道的儒家之道。孔子之前的儒家文化特质以"礼乐"为核心,孔子之后的儒家文化特质则转为以"仁义"为核心。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语境的互文性角度探讨莫言小说更能把握其中人性“共时建构”的文化支撑点。文本中奇特的人性景观建构源于在文化人类学视阈中对墨、道文化民间原生态式的互补与重构。以此发掘现代人性中的传统文化因子,以及它在民间文化土壤中的孽生与演化、蒙蔽与失落。  相似文献   

16.
在进化论成为主潮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时间"与"文化"里,京派却在小说创作中反复表达着"旧"和"常"的时间意识与文化价值观,这显然是一种罕见的文学史现象。形成这种文学史现象的最深沉的哲学根源,是京派对老庄的退化史观的认同,它们在人类生命的"反璞归真"这个美学层面上获得了内在同一性。  相似文献   

17.
莫言的叙“史”小说依托中国20世纪的历史,还原裹挟于历史洪流中的民间生存本相,让读者在荒诞中品味到庄严。在《丰乳肥臀》中,作者借助一个患有“恋乳癖”的主人公——上官金童的独特视角对民间历史进行回望,开创了独具一格的历史叙事诗学。研究探讨小说文本的历史化叙事指向,分析其基于“人学”的平民史观以及历史叙事模式背后的文化隐喻,期冀让读者了解复杂、多维的历史语境与症结,更准确地把握莫言的历史价值观与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8.
"和"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深远。传统建筑空间由于受到"和"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文化意味,文章从建筑空间尺度、虚空间与灰空间、空间的布局三个角度分析传统"和"理念对建筑空间形态的影响,并得出中国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传承优秀民间传统文化途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传承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途径包括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的积极性;通过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来促进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形成民间传统文化传承的"文化自觉";加快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对现有保护条例执行的监督;加强民间传统文化的"价值研究"等。  相似文献   

20.
莫言主张回归民间,提出了民间写作即作为老百姓写作的观点。对民间的书写有桃花源式、批判式的书写传统,莫言对民间的书写则是体验式的切入,以自己的体验叙写最朴素的乡村生活,按照乡民的生活原则诚挚地展现他们的生活。但莫言进行的实则是知识分子立场上的民间写作,真正的民间写作只有民间文学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