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二战结束后 ,由于西藏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 ,美国一直企图分裂西藏。这种政策意图并没有因为自然条件和外部条件的障碍而停留于计划之中 ,从 1 94 9年初到《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的达成 ,美国从未停止种种政治、外交手段的尝试 ,包括劝说、诱使英国和印度的合作 ,但终因印度和英国自身的政治利益考虑而采取的消极不合作政策和中国中央政府及时经营西藏问题 ,美国的分裂政策宣告失败  相似文献   

2.
5月11日和13日,印度政府不顾国际社会的批评和谴责,先后进行了两轮五次核试验,令国际社会大为震惊,遭到普遍谴责。事后,印度政府竟然对国际社会的反应和联合国安理会要印度停止核试验的强烈要求采取公然蔑视的态度,明确表示拒绝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并自称为“核大国”。印度政府为何要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违逆世界人民的愿望和世界潮流?  相似文献   

3.
印度总督寇松主张以武力入侵西藏,消除俄国对英属印度的威胁,强化英国在藏优势。荣赫鹏兵侵拉萨是其“前进政策”的主要举措。此时,英国内阁尚无完整的对藏政策,故而对寇松政策予以默认。《拉萨条约》签订后,英政府不同意寇松支持的750万卢比赔款数额,要求改为250万卢比。寇松在压力下,不得不照办。  相似文献   

4.
抗战期间,中国政府出于物资援助需求,筹划了中印公路日玛线和印藏驮运线。然而,由于英国政府对之变化不定的政策以及对西藏噶厦的唆使,致使该计划失败。中国政府在抗战中蒙受了巨大损失。首次利用英国印度事务部原始档案材料对此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探讨了原因。  相似文献   

5.
抗战期间 ,中国政府出于物资援助需求 ,筹划了中印公路日玛线和印藏驮运线。然而 ,由于英国政府对之变化不定的政策以及对西藏噶厦的唆使 ,致使该计划失败。中国政府在抗战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首次利用英国印度事务部原始档案材料对此过程进行了详细研究 ,并分析了计划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西藏政策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力图利用“四强”的国际地位和英国即将退出印度的机会,加强中央政府同西藏地方的关系。国民政府战后西藏政策的核心是全面支持以热振活佛为首的西藏爱国僧侣和民众,但达扎集团在英国和印度的支持下,将热振逮捕并杀害。由于在处理热振事件上的失策,国民政府在西藏僧俗各界的威望急剧下降,其所制订的西藏政策无法实行。  相似文献   

7.
18世纪后期是英国对藏政策的早期阶段。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英国对我国西藏实行以建立直接交往关系为目的的“和平”渗透政策。由于喜马拉雅地区各国在历史上同我国西藏形成的密切关系及其在地缘政治上的屏障作用,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这一地区的扩张活动同它建立英藏直接交往的尝试一样,都是其对藏渗透政策的组成部分。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廓尔喀侵藏战争中的卑劣表演最终导致其早期对藏渗透政策的彻底破产。  相似文献   

8.
朱亮 《中华魂》2012,(10):57-58
1961年12月3日,中国政府向印度政府提出进行谈判来缔结一个新协定以代替1954年"中印协定"的建议。印度政府以两国之间悬而未决的双边边界问题为谈判之先决条件,事实上拒绝中国政府的建议,致使该协定期满后自动失效。协定失效后,中印双方围绕印度驻西藏商务代理处的撤离问题进行了反复而艰苦的外交交涉。最终,印度商务代理处撤离西藏。以此为标志,中国彻底清除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印度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全部特权,维护了国家主权和统一。  相似文献   

9.
英国人贝尔边境工作经验丰富,很早就对西藏兴趣浓厚。1908年接管西藏事务后,即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西藏的联系,特别是在十三世达赖喇嘛流亡印度期间,二者建立相互间的“信任”与“友谊”。作为英印边境骨干官员,贝尔通过对西藏所谓的援助和“现代化”,成功地实施了英国的一些殖民政策,形成了英国渗透西藏的新模式。因此,有必要对英国侵略西藏过程中的实施者予以详细研究,希望可以管窥此一历史时期英国对外殖民方式,以期拓宽英国侵华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关于在英属印度施行何种教育模式,引发了东方学派与英语学派之间的大辩论。1835年麦考利的《印度教育备忘录》和本廷克总督的《印度教育决议案》结束了这场大争论。尽管两派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但是,在客观上它促进了印度教育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