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阶级和性别不仅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立场,也展示了女性受压迫的两种模式,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而不是相互分割的,这也正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突破过去所有类型女性主义的地方。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批评将阶级作为核心观念,并结合诸多观念和理论,诸如心理分析、语言学、符号学,以及公共领域理论、文化生产观念等,发展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批评策略。  相似文献   

2.
美国黑人女性小说中的身份、性别、阶级和政治等主题的书写契合了西方后学的批评理论范畴。黑人女性作家自觉地将文学创作与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思想相观照,她们为黑人文学分别注入了性别成分、种族成分和文化成分。黑人女性主义文本不仅彰显了黑人女性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更进一步推动、促进了黑人女性文化身份的建构与发展。黑人女性主义将逆转黑人女性身份被边缘化的境遇,颠覆和拆解黑人女性身份被客体化、被边缘化的命运结构。  相似文献   

3.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对女性文学作品进行解析的一种批评方法。女性主义学者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重建文学史的大厦,阐发对女性文本隐喻与象征理解上的共性与亲密关系,标志着女性学者性别主体意识的觉醒,及她们颇具特色的思维习惯与不同的责任关注,显示了女性主义批评的学术创新活力与理论先锋激情。探讨西方文论对女性主义批评兴起的影响,有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促进当代文学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拉康关于主体建构过程、无意识的语言结构等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女性主义批评产生了三方面的影响:一是改变了女性主义者对性别问题的认识,群体意义上的性别主体开始为个体和差异的主体所替代,性别构成中的语言属性得以揭示和突显;二是拉康所提出的想象态和象征秩序的阶段划分,为女性主义批评寻找女性语言之源提供了理论启示;三是女性主义批评内化和吸收了拉康的语言先在论,将语言与女性身体联系在一起,提出了女性语言、身体写作等理论主张.女性主义批评对拉康理论是扬弃式继承,一方面对拉康的菲勒斯中心主义的象征秩序及主体性构成进行批判,对匮乏论进行改写,强调女性身体的异质性;另一方面与拉康对象征界的认识不同,女性主义批评更关注前俄狄浦斯阶段的母性关系,强调这一时期的符号延留对无意识、潜意识的影响.拉康的理论对女性主义批评的语言意识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法国女性主义批评提出了女性写作、女人腔、符号学等理论,强调语言与女性身体、本能、非理性之间的联系,突出语言在性别主体建构中的重要作用,意图通过身体写作的革命性语言实践,颠覆父权制历史文化传统,赋予女性身体以性别政治的功能,对语言的认识开始由工具论逐渐转向本体论,完成了女性主义批评的语言学转向,在语言理论的深化及批评的学理性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相似文献   

6.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作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以其彰显种族、性别和阶级三位一体的特征,在黑人女性传统、黑人女性形象、"姐妹情谊"等方面的理论建构,不但呈现出黑人传统文化的溯源,同时促进了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虽然有相互矛盾的因素,但在向世界发出边缘群体的声音,提升黑人女性的地位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跨文化语境中解构女性主义媒介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女性主义媒介批评所关注的是女性在传媒话语中的身份与地位问题,以及女性、女性角色在各种大众媒介文本中被描绘的方式,致力于唤起对传播过程中的性别差异乃至性别歧视的关注,从而真正恢复女性的主体意识.女性主义在中国有着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文化背景和发展脉络,具有与西方女权运动不同的文化语境及媒介现实,中国女性主义媒介批评对女性意识的认识是与中国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和中国的语境现实决定了当代中国的女性主义媒介批评必须具有不同于西方的问题意识与批评指向.因此,对当代中国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反思,首先要考虑的是中国语境,在把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用于分析中国新闻传播中的女性问题的同时,应把妇女发展与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包括我国诸多妇女问题产生的历史及现实背景联系起来,并进行理论上的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所用的翻译策略以及翻译理论实质的分析,批评了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女性为实现政治目的对翻译的利用。女性主义者认为翻译和女性的境遇一致,而将翻译和女性主义联系起来,采用增补、劫持以及添加前言和脚注的翻译策略以及发明女性语言文字的方式反抗男性话语,妄图彰显和提高女性地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消解了逻各斯中心主义,颠覆了忠实对等。其对语言的文字改革,也将使语言陷入混乱。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为实现政治目的而越位的翻译表征。  相似文献   

9.
日常生活:女性主义批评新的话语生长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常生活视角的引入和众多日常生活理论资源的借鉴、吸收和转化,是中国女性主义批评走出研究的危机和困境,获得新的话语生长点和兴奋点的内在要求。从日常生活视角出发,不仅有益于女性主义批评超脱男性中心创作和批评观念的束缚,认识到女性在日常生活叙事的创造天赋以及这种创造天赋的优越性,自觉构建一个女性主义的日常生活诗学体系;还有益于女性主义文学和批评走出“话语象牙塔”,以对日常生活的叙写和阐释影响、沟通、连接中下层女性的生存经验,使自己与时代生活息息相关并发挥积极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0.
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批评(Feminist Criticism)和女性主义神学(Feminist Theology)风雨飘摇历时近半个世纪,伴同困惑与迷思,携来生机与活力,步步为营,茁壮成长为当代西方文论与神学实践中一支自强不息的主力军。本文既欣喜地察觉了性别理论带来的生机,亦冷静地检视了女性隐藏的迷思。以期女性主义批评和女性主义神学知己知彼,直面忧喜,吹奏着奋进的号角,勇往直前。  相似文献   

11.
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以两种生产理论为分析工具,试图用资本主义与父权制、生产方式与再生产方式、阶级体系与性别体系的二元观点对妇女受压迫的综合因素进行分析。他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过分强调物质生产,忽视人类自身生产,但他们过分强调妇女受压迫的父权制、再生产方式与性别体系的因素,忽视了妇女受压迫的阶级、种族及生产方式等因素的探讨,从而形成了对两种生产理论的误读。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比《简爱》和《藻海无边》小说中女主人公的经历,以及她们对待父权制社会和性不同的态度以此发现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女权主义新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3.
《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女主角莎拉长久以来被标榜为女性主义的代表,但为人们所忽视的是,莎拉抗争的原因、方式及最终得到的自由都是与男性紧密相连的。莎拉看似是走在时代之前的独立女性,但她并没有能够摆脱父权主义的影响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解放和自由。  相似文献   

14.
奥斯丁是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背叛父权社会主旋律的、先进的女性意识,另一方面由于环境和时代的局限,她的思想上先进的、落后的意识有时又交织在一起.这种叛道与守道的矛盾在女性意识萌发初期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是奥斯丁在父权社会中为女权主义写作的艰难历程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5.
第三世界女性主义理论是性别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白人女性主义提出来的。它认为白人女性主义理论关注的只是性别差异带来的权力与压迫,而权力和压迫不仅来自男性,还来自于阶级、种族以及其他各种社会因素,因此,它主张反抗男性与帝国的双重话语霸权。后殖民女权主义是第三世界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支劲旅,其强烈的政治性和抵抗性使其在当今性别政治及文化批判理论中尤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6.
“姑恶”主题在中国古代诗词和小说中大量存在,“姑恶”成为重要的文学母题。在性别理论观照下,“姑恶”叙事虽然有明显的性别语法,但与西方女性主义所提示的“妖魔化” 女性有所不同,“姑恶”所表征的婆媳性别关系具有中国文化语境下的特殊性。一方面,婆媳关系是父权性别机制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代行父权的母权也是有限的。因此,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姑恶”主题表征,建构着父权机制之下的姑贤媳孝性别理想。  相似文献   

17.
法国唯物主义女性主义是最早、最著名的唯物主义女性主义流派。其社会性别理论颠覆了传统女性主义关于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关系的认识,欲给"生理决定论"以彻底打击,但有"矫枉过正"之嫌。法国唯物主义对女性受压迫的物质性根源进行了探索,但探索的结果却分散在性、家庭、阶级和再生产等领域中而未能统一。这种"多元决定"女性主义理论,很难说是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二元模式"的超越,因为二者都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核心。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traces the origins, tactics, and reception of teenage feminism between the late-1960s and mid-1970s. Letters and essays written by teenage girls during this time demonstrate how girls saw feminism as a tool to challenge gender role socialization and build a supportive and collaborative community of girl activists within this revolutionary context. When compared to male or adult peers, teenage feminists during the Second Wave were perceived as illegitimate and inconsequential (Graham in Young activists: American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e age of protest.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Dekalb, 2006]. These perceptions have inadvertently positioned teenage feminism as a post-Second Wave “girl power” movement (Snyder in Sisterhood interrupted: from radical women to girls gone wild. Palgrave Macmillan, New York City, 2008; Siegel in Signs 34(1):175–196, 2007]. However, using primary sources written by girls, this paper illuminates how teenage and adult feminists created space within 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to identify, discuss, and combat the particular gender oppressions experienced by adolescent girls. Through consciousness-raising groups, essays, and direct actions, teenage feminists focused on the materiality of sexual objectification and gender discrimination. Framing their own form of body politics, they fought against sex-specific dress codes, sex segregation in schools, courses, and sports, as well as lack of access to sex education and birth control. Teenage and adult feminists argued that these gendered customs trained girls for subservience that prevented them from attaining full citizenship. Vivid personal narratives by girls illuminate the impacts of feminism on their gender identity and relations. Ultimately, by challenging age divisions between the adult-dominated face of the Second Wave and the girl-focused Third Wave, this paper uses the voices of teenage girls to shed light on an earlier movement of “girl power” that has yet to be excavated.  相似文献   

19.
Attitudes toward the role of women in the military require the reconciliation of two often conflicting beliefs: those toward the roles and rights of women and those toward the military.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women’s roles throughout society, or feminism, and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defense spending, or militarism, both with each other and with attitudes toward gender integration in the military. Results of this analysis show there to be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minism and militarism,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minism and gender integration, and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litarism and gender integration. The results of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 that feminism is the strongest predictor of attitudes toward gender integration, while militarism is weak in its predictive ability.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issue of women in the military is more one of women’s equality than of national defense and that policy discussions should be structured accordingly. She is currently conducting research which examines how wo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employ strategies to manage gender and sexuality. This research provides evidence for the claim that gender is not simply a role or an attribute, but that gender is created and recreated through our interactions with oth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