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先总说一下提出疑义的缘由。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谈六书时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按理说,有一“事”就该有一“字”,无所谓“托”。但世间“事”无穷,要一一见之于“字”,实在是办不到的。这样,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皆无可施的情况下,又有了假借。以令长为例。令,本义号令。长,本义久长。及至有(县)令、长(幼)之“事”,而无标示此事的“字”,只好求助于假借。假借的办法是“依声托  相似文献   

2.
“六书”是分析汉字造字结构的基本方法,也是分析汉字结构的造字理论。对“六书”的解说,有清以来,一般以许慎的解说为基础,采用班固叙“六书”之次序:(一)象形;(二)指事,(三)会意;(四)形声;(五)转注;(六)假借。“六书”不是从一个共同的角度,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汉字进行的观察和分析。这样,对许慎的“六书”解说,到底如何理解?至今仍见仁见智,拙文仅就有关“六书”解说中的几个问题,作以下的思考。 (一)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辨析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都是早期的汉字,按许慎的归类,都属于“文”的范畴;其标帜:“依类象形(许慎《说文解字》)”依类即指按照客观事类、物类描绘形象。列宁指  相似文献   

3.
一、导言“六书”中的转注、假借,在“许学”里是两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于百年来,小学家们围绕着许慎的八字定义和两个例字,推求探究,各抒己见;但纷如聚讼,迄今难以定论。究其争讼之点,那就是;转注,假借“二书”是否造字之法?如果不是,何以在“六书”之内?如果是,那是怎样的两种造字之法?如何依据《说文》析字的体例,以解释、阐发许慎对转注、假借下的定义及所举的例字?  相似文献   

4.
同音字或近音字之间的假借,在我国用汉字记载的古籍中是常见的。概括起来,汉字的假借,也不外乎“本有其字”的假借和“本无其字”的假借两种情况。这两种假借都是把同音或近音才能相假作为共同遵守的原则,而且往往是两个同音字之问,甲能借作乙用,而乙却不能借作甲用。“本无其字”的假借,是指新词产生了,一时又没有新的书写符号即新字来标记,于是将原有的同音或近音词的字形借来使用。后来,人们觉得这样使用不方便,于是就另造新字来使之有所区别。也有一直借用而不造新字的。东汉许慎在六书中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在这里仅说了“本无其字”的假借,他  相似文献   

5.
一 古文通假,过去叫做假借。早在东汉时,许慎在其所著《说文解字》的“六书”理论中就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①从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大倡“破通假字而读以本字”之后②,才渐有“通假”之称。 那么,通假与假借究竟有无区别呢?论者认为:无别而又有别。所谓无别,是说它们有共同的特点,所谓有别,是说从源流讲,假借在先而通假在后,从性质讲,它们又有明显的差异。所以从清朝以来,讲假借者,往往包含通假;讲通假者,也往往包含假借。但是过去由于二名混用,常常使人眼花缭乱,分辨不清。其实,这是古书用字的  相似文献   

6.
假借质疑     
“假借”是“六书”之一,向来被研究语言文字的学者所重视。可是它的定义是什么,学者们却没有一致的意见。早在东汉时期,就是如此。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郑玄说:“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这两家的说法就有些不同。直到今天,仍然异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在不一一列举,只提出  相似文献   

7.
一、“六书”的分职与伪素辨“六书”是我国传统文字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六书”之说提出较早,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成文于班固《汉书·艺文志》,详释于许慎《说文解字·序》,至今两千多年,可谓流长源远,历史悠久。“六书”之说,见文虽早,然内容为何,未见名列。《汉书·艺文志》虽列“六书”各名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但未明其各自意义。所以,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才对其分别详细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序》的卷上中云:“《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  相似文献   

8.
假借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借”是“六书”之一,向来被研究语言文字的学者所重视。可是它的定义是什么,学者们却没有一致的意见。早在东汉时期,就是如此。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①郑玄说:“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②这两家的说法就有些不同。直到今天,仍然异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在不一一列举,只提出几个问题来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9.
一千八百年前,东汉许慎写了一部《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这是我国第一部有严整体例的古文字字典。《说文》以小篆为主体,以“六书”为理论,在分析字形的过程中,建立了一整套说解体例,“省声”就是许慎提出来的一种“字例之条”,它对我们认识省声字的来龙去脉,以及认识这一部分字的简化规律,有一种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从许慎给出“六书”定义与例字,特别是经戴震提出“四体二用”之说以来,汉字的造字之法就是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四种,“假借”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假用法,这种解释看来已成为定论了.其实不然.“四体”不足以总结汉字的造字规律,还应该增加一种“假借”造字法,才能说明所有汉字的形体结构之所以然,才能全面地认识汉字体系的复杂性质.  相似文献   

11.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不仅是我国第一部运用六书分析字形的专书,并且是汉语语言学史上一部训诂名著,正如许冲《上<说文解字>表》所说:“六艺群书之诂皆训其意。”至于释义方式,汉代训诂学初建规模,而许慎则  相似文献   

12.
许慎的《说文解字》在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系统研究文字学的科学范式。这种汉字形式系统就是“部首”与“六书”。部首是汉字的宏观系统,体现在540部归并、排列及部首内容属字的排列次序上。六书则是汉字的微观系统,它将汉字发展中符号化与表意功能之间的张力反映出来。同时,《说文》抓住本义,推究万源,为汉语词义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汉字的形、音、义的训释中,许慎还由经籍子系统与通人子系统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引证系统。  相似文献   

13.
(一)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就当时而言,收录汉字,最为完备。虽典籍中所无之字,许君亦已收入,如“|”,读若滚,上行读若信,下行读若退。这些字,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汉以前(即许君以前)的古籍中绝无之字,也都收入《说文解字,可见该书搜罗之广。可所断言,《说文解字》所收之字,大致上反映了该书成书时代汉字的面貌。《说文解字》收单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其中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二,为七千六百九十七字(据朱  相似文献   

14.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我们这个汉字是怎么记录汉语的呢?古人“分文析字”,总结为六书,《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之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即指事)、假借、谐声(即形声)也。”象形、会意、处事三书是用图形来记录汉语的,是表意字。据统计:《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其中象形三百四十七字,会意八百三十字,处事一百十九字,合计一千二百九十六字,占《说文》百分之十四。待记录的语言还很  相似文献   

15.
许慎(公元54?—149?),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万岁里(今河南省郾城县东三十里许庄)人,为著名的经学家和语言家,精通文字、训诂,著有史称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许慎为后汉汝南召陵人,历来无人提出异议,因为《后汉书·许慎传》明明白白地说:“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而纠缠的却是许慎的故里,因为《许慎传》对此没有交代,而只在其子许冲《上(说文解字)书》中有“召陵万岁里公乘草莽臣冲稽首再拜上书皇帝陛下”一句透露许冲为召陵万岁里人。后人由此推断许慎为万岁里人。这种推断,本来是顺理成章,无须争辩的。可到了唐代,李阳冰却根据许慎《说文解字》的“邝”字注:“郋,汝南召陵里”,说“郋即许慎所居之里”。到了清代,严铁桥感到许冲分明说他是万岁里人,而李阳冰却因许慎给“(?)”作了注,便说许慎为郋里人,似乎很难说通。于是他在肯  相似文献   

16.
宋元文字学的建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字学研究的历史上,宋、元时期是一个思想活跃,成绩卓著的时期。一、宋人郑樵发展了“六书”说,并开启了一代文字学理论研究的风气。中国人对汉字的探究是从汉字结构起步,并以汉字结构为主要对象的.但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成熟的理性认识。东汉许慎把留传在世的汉字结构理论的雏形“六书”配以界说.并以此为根据分析汉字,写成了中国第一部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从而构建了传统文字学的理论框架汉字结构学——“六书”说。然而《说文解字》“虽则是明字例之条。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但是仅于叙中关于六书各有八个字之界说,只以供研究文字学者之  相似文献   

17.
古代汉字的书写并不严格,故音同音近的可以假借。许慎所谓“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指的是一种假借情况,郑玄所谓“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指的是另一种假借情况。而后一种情况,在后代看来,乃是一种讹误,与写别字并无多少差异。从出土的帛书《战国策》和银雀山竹简《孙膑兵法》等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所谓假借的范围是相当广的。如“勺”借为“赵”,“胃”借为“谓”,“鱼”借为“吾”,“忍”借为“仁”,“遒”、“(辶酉)”借为“犹”,“节”借为“即”,“乾”借为“韩刀”,“進”借为“淮”,“贤”借为  相似文献   

18.
汉字,今天我们也叫它“文字”。但是,在汉代人们却认为“文”与“字”是有区别的。当时著名的文字学家许慎将其致力于四十余年的文字学专著,名之为《说文解字》,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这不仅说明在许慎看来,“文”与“字”是不同的,而且也反映了当时汉代人的文字观点。许慎在其《说文解字·叙》中说道: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也;字者,言孳乳而寖(jin)多也。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字学的核心是“六书”,“六书”中说解最纷纭的是“转注”和“假借”两书,本文想从新的角度给这两书作些新的解释。“六书”是西汉以来的古文经学家接受古代遗产时从研究、比较篆文字形里归纳出来的六种“速字法”和“写词法”。“六书”一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六书”的细目最早见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 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 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其次见于郑众的《周礼》注,所注“六书”名称、次序有的和班固不同,他说:“六书: 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班固、郑众的“六书”都可能是从刘歆《七略》里接受来的,不过他们只列名  相似文献   

20.
战国前后,人们根据汉字的构形实际,探求汉字产生的途径,发现汉字的出现情况可分为六种,即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转注,总称“六书”。东汉的班固认为“六书”是造字的根本方式,他在《汉书·艺文志》小学类后叙中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礼》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后来,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给“六书”提出了最早的界说并举了例子:“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拘。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