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并加以运用、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建党90年来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中,致力于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群众的理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可集中概括为“为了大众、依靠大众、服务大众、提高大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有机统一和相互促进,在向政策举措的及时转化中体现理论的本质要求,促进政治认同;在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中巩固扩大社会基础,凝聚思想认同;在向大众文化的融入渗透中增强传播有效性,增进价值认同;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合一中提高话语感染力,构建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2.
从运用语言的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创新、宣传、推广、普及马克思主义话语,并使之成为社会优势话语的过程。为此,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话语转化问题。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必须在思想层面上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才能为大众所需要;必须在语言形式上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才能为大众乐于接受;必须与时俱进以适应变化了的形势与语境,才能始终如一地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3.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的探索紧密结合;对大众分层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性;坚持走群众路线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贯彻始终的原则;关心大众利益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赢得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用以武装群众的重要前提和途径。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大众化的必然性以及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大众化等理论问题进行了科学的论述。这些思想对于当时的俄国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工人群众的政治思想觉悟水平,使其自觉地投入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对于当前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只有掌握广大人民群众,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化.用中国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表现形式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顺利进行,这一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庸俗化与纯文字化的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6.
民粹主义打着“人民主权”的旗号,企图以“人民的名义”煽动平民大众反精英、反建制,会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冲击。明晰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群众”范畴与民粹主义语境中的“人民”概念,探赜唯物史观如何阐释“人民群众”和“杰出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清民粹主义如何处理“精英”与“大众”的关系,厘清群众史观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表现和民粹主义“人民观”在西方政治文明中的体现,才能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与民粹主义的界限,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核心,解决中国的问题,需要的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紧密结合起来,既是时代作用的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只有体现时代特征,焕发出时代的气息,才能使其中国化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化和时代化的落脚点,时代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产生出无穷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系统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启示,认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中国化"可能导致"非马化";必须始终坚持反对教条主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搞清楚什么是、什么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在"相结合"上下大功夫,在要不要"相结合"的问题解决后,如何"相结合"就是一个决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必须对中国的实际有一个全面而动态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地认识马克思主义,不断以发展的眼光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必须高度重视新的实践经验,不断把新的实践经验理论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不竭的思想原料;必须要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只有理论上的不停顿,才能确保政治上的冷静与清醒.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轨迹和宝贵经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本身就蕴含着时代化大众化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程。9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用世界的视域,时代的眼光,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国情,总结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独创性经验,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是单凭主观愿望就能实现的自然推进的过程,历史与现实证明,必须重视实践经验,具有科学精神才能进行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化大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和必然要求。在中国革命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同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化大众是辩证的关系,是过程和目的、手段和结果的统一。应当通过大众化和化大众的双向互动,努力使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深入大众的血肉。  相似文献   

11.
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认同、所掌握,并被人民群众自觉地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的过程。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与通俗性统一和实践性等基本原则。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是通俗化。  相似文献   

12.
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认同、所掌握,并被人民群众自觉地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的过程。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与通俗性统一和实践性等基本原则。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是通俗化。  相似文献   

13.
大革命期间毛泽东形成了丰富的推进农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主要是:大众化是动员农民实现党在农村奋斗目标的需要;为完成民主革命而进行的阶级意识教育是大众化的首要内容;大众化要以满足农民利益和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为根本方法,以党组织和农会为维系力量,以社会建设为载体.大革命期间是毛泽东农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萌芽时期.  相似文献   

14.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理论旨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使人民群众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接受理论维度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应该与民族文化、社会发展实际、时代文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曲折探索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认真梳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科学总结和借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汲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训,对于促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为大众理解和掌握,从而使马克思主义走出书斋,走进大众的视野和思维领域,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总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和教训,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6.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历史任务。在这一进程中,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相联系,反映最新的科学成果,并在此基础上遵循虚实结合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17.
理解、接受、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个体价值维度。从社会价值维度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的过程;从个体价值维度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却是一种信仰教育,是优化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主体能力的过程。据此,准确理解和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历史地分析和逻辑地阐明了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工程必须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即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必须深入社会、深入实际,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必须坚持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思想路线和理论路线;必须强调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用发展的观点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从5个方面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勇于同各种错误的思想倾向作斗争并取得胜利;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引导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