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与宋代整个社会的享乐之风相适应,宋诗表现出一种"乐"的时代主题、特征和审美倾向,尤其是对诗之"趣"的追求和表现更成为宋诗的一种普遍风尚.这当中,又以杨万里诗的情趣、苏轼诗的谐趣、黄庭坚诗的禅趣、朱熹诗的理趣更为典型.  相似文献   

2.
"三元"说是陈衍针对今人强分唐宋诗与扬唐抑宋的诗学观所提出的诗学纠偏策略.它以三元皆盛之论,将唐宋诗并列,同时又立足于宋诗,特别以杜、韩、黄为重心,突出宋诗对唐诗的创变与突破,从而确立宋诗地位与特征,对扬唐抑宋诗学观进行纠偏.这一诗学之根本,不在纠缠于诗歌诗艺形式上的高下判别,而关注内容精神之追求.以提倡变风变雅、振兴诗教为旨归,寄寓着关注现实人生的重要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从<宋诗类选>及<无锡县志>中辑出<全宋诗>失载之窦纲其诗,并通过宋人文集勾勒出其人大致生平;同时对<全宋诗>所收苏绅诗歌亦有所补正.  相似文献   

4.
本文例析了梅尧臣“以诗代文”的种种表现形式──“以诗代书信”、“以诗代日记”、”以诗评论诗书画”、”以诗代游记”和“以诗译文”,指出其特点是运用散文的笔法句法入诗,加重诗歌的记叙、议论成分,以使诗歌的内容和功能趋于散文般宽广。由此可见,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显著特点,在梅尧臣的诗歌中已露出了端倪。从这一意义上说,梅尧臣堪称“开宋诗一代之面目者”,是宋诗的“开山祖师”。  相似文献   

5.
吉川幸次郎是日本最重要的宋诗研究者之一,他在宋诗的地位、宋诗的分期、宋诗的特点、唐宋诗之别及宋诗人个案研究等方面,均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都深刘影响到后来日本学界中国古代诗学的研究走向。对我国的宋诗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照与借鉴意义,成为我们审视自身研究观念和研究手段的反观之鉴。  相似文献   

6.
在成熟的文学思想的指导下,宋祁的诗歌创作体现出鲜明的由"唐音"到"宋调"的过渡.与其兄不同,其诗更显"宋诗"的特色.在诗歌内容方面,他对内心世界"怨愤"的抒发,开拓了宋诗题材的表现内容.诗歌风格方面,由早期的绮艳转向晚年的沉郁、奇涩.宋祁很快抛弃了早年诗中的浓辞丽藻,而代之以奇字俗语.在艺术表现上,其诗善用典故、意象以表现深沉的情感,同时也不乏直抒胸臆之句,充分体现出其诗的过渡特色,为宋诗另开"精工"一路,这对后代诗歌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唐宋诗之争的角度,重新审视"诗界革命".基于开创诗界新纪元之目的,诗界革命派反对分唐界宋和诗坛的泥古之风,主张继承一切优秀的诗学遗产,包括诗学史上两种诗学典范--唐诗和宋诗,泯灭唐宋诗之争.更为可贵的是,他们采纳民歌民谣入诗,是对唐宋诗两种既有范式的超越,而从其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来看,对唐宋诗之争也影响巨大,客观上终结了这场长达千年的诗争.  相似文献   

8.
关于宋诗的成就和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胡念贻的一篇遗作。文章简要论述了宋诗的主要成就,并对宋诗的特色提出了一些看法。长期以来,人们常以“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和所谓在“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口号下进行剿袭为理由指谪宋诗,本文对这两点做了认真的分析,认为这样概括宋诗的特色和贬低宋诗的成就是不公正的,在方法上也是不周密的。  相似文献   

9.
《全宋诗》著录诗人九千余人,卷帙浩繁,出之众人,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重收诗现象.对此,学界已做了不少修订工作,如陈新等人编著《全宋诗订补》、张如安《〈全宋诗〉订补稿》.近来,通过查阅文献,发现梅尧臣名下还有不少诗歌与他人重出,故很有必要对这些诗的归属加以一一考证.  相似文献   

10.
诗歌选本是一种极具包容性的文学批评形式。透过清人所编宋诗选本这一重要窗口,可以观照出清代宋诗学的历史进程。辨体是诗界、选坛的首要命题。在唐宋诗之争的大背景下,清人主要从性情之真伪、源流之正变来辨宋诗之体,追求"真"宋诗,最终趋向分体各师,折中融通。  相似文献   

11.
明初编纂的大型中国古代诗词总集《诗渊》被称为“古诗,尤其是宋诗辑佚之渊薮”,在《全宋诗》的编纂及其订补过程中虽然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然而尚多有遗珠.考订该书所录宋诗,《全宋诗》及其“订补”所失收者尚多有之,今择其要者凡诗人7家12题31首,公诸同好,并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以文为诗”是宋诗的主流创作思想,而南宋中兴诗人杨万里却提出“诗非文也,必诗人为之”的创作理念,从而打破了宋诗的总体创作格局。这一诗学思想是宋诗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的提出具有两方面动因:其一是对宋诗“以文为诗”观念的反拨;其二是对理学家文学观念的修正。正是二者的合力作用,扭转了宋诗的发展方向,杨万里也因此成为两宋诗风变异的转关人物。  相似文献   

13.
在宋代诗歌创作中,由于欧阳修等人的倡导,宋诗一反唐末五代秾丽绮靡的积习,崇尚自然平淡的风格.在宋代诗学理论中,诗味学说也相应地发展起来,这是中国诗学自身逻辑发展的产物.在印度文学理论中有味论诗学.在中国文学理论中亦存在丰富的诗味理论.宋诗的平淡风格和宋代的诗味学说是一种客观存在,本文对此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4.
梅尧臣诗中的审丑意识——兼论宋诗以俗为雅风格的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梅尧臣诗是我国文学审丑之先声,是宋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条件和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梅诗审丑对宋诗"力避陈熟""以俗为雅"风格的创立起了奠基性质的作用,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有清一代,学宋蔚然成风,宋诗总集的编选亦随之兴盛.考其编选动因,盖可分为四种:对唐宋诗之争的回应、弘扬诗教以改变颓靡的诗风、指导初学、辑存文献,这与当时的世风、诗风、学风都是有关系的.清代宋诗选本,如实地记录了宋诗文献的原貌.有些选本,尽管没有提出明确的诗学主张,也没有蕴含指导创作的具体法则,但只要它们能流传至今,客观上即对宋诗文献的保存发挥了重要作用.繁多的宋诗选本、多元的选录标准、不同的诗学价值,正是清代宋诗运动兴盛的最好注脚.  相似文献   

16.
宋代诗歌是很丰富的,无论诗人的数量和留存至今的作品都较唐为多。由于宋诗受到后人(主要是明清)的鄙薄和冷落,迄今为止还没有象《全唐诗》这样较完备的总集,不过我们仅从清人辑录的《宋诗纪事》即可窥探一些消息。历鹗说:“宋承五季哀敝之后,大兴文教,雅道克振。其诗与唐在合离间,而诗人之盛,视唐且过之。”(《宋诗纪事》序)《宋诗纪事》收集了3812位诗人的作品,就比《全唐诗》辑录的  相似文献   

17.
论山谷诗     
宋诗大家中,黄庭坚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他的山谷诗在两宋诗坛开宗立派,其追随者之多,对宋诗演变影响之大,两宋三百年间无人出其右;二是对山谷诗的评价歧见纷陈,其间褒贬悬隔,争议之激烈,也为宋诗中所仅见。这两点,第二点为人们所公认,需要加以说明的是第一点。庭坚在宋诗中可谓名声显赫,而最为后人所重视所乐道的莫过于他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长期被并列为宋诗的主要代表和最有影响的诗人,清人王士稹有两旬诗:“一代高名孰主宾?中天坡、谷两嶙峋”,特别表示对苏、黄并力推重,不作轩轾。  相似文献   

18.
王禹偁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的灾害题材诗歌集中描写水旱灾害,体现了其理性思考和忧患意识.他此类诗继承“风雅”传统,注重叙事议论,善于铺陈,众体兼备,而古体偏多,展现了古朴淡雅的艺术风格.他的创作一改晚唐五代浮靡之风,给宋初诗坛带来现实主义的新面貌,开宋诗革新之先声.  相似文献   

19.
所谓“意” ,主要是对人生的深刻体验。宋诗往往不是以一个特定的客观物境来寓托情感 ,而是以主体之“意”作为统摄 ,将一些并不联属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宋诗善于言理 ,但其佳作并非枯燥言理 ,而是以“趣”含“理”。诗中之理 ,也并非是抽象的哲理 ,而是诗人对事物的独特体认 ,又带着诗人的天才智性。意与理的审美化 ,构成了宋诗的突出特色  相似文献   

20.
叶燮在《原诗》中把“宋人以文为诗主议论”与“唐人以诗为诗主性情”对举,指出了唐诗和宋诗的区别。历代对唐诗的评价都很高,而对宋诗则毁誉不一,争论颇大。确实,唐诗的长处是宋诗的不足,宋诗不如唐诗。但是,宋诗的“以文为诗主议论”的独特之处,正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使宋诗能够以自己的风格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列宁说过:“判断历史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确没有提供现在所要求的东西,而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