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女性剧作主体性与悲剧审美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新探讨中国女性剧作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对建构完整的戏剧发展史观、扩展中国戏剧的研究空间意义重大.回顾女性剧作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困扰女性写作主体性艰难形成的压抑性因素,而这恰恰铸就了女性剧作独特的悲剧审美意识.这种悲剧审美体现了对女性弱势处境的体察、对文化传统强烈而压抑的情绪记忆,以及与时代环境碰撞时非她莫属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2.
李少红是第五代导演中的杰出代表,她自觉地把女性悲剧意识融入自己的影视创作之中,不仅弥补了以往众多影视文本中女性悲剧意识的缺失,而且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成功地塑造了不同语境下的多种类型的女性悲剧形象.她以独特的影视叙事风格从性格、爱情、生育以及生存状态等方面分析造成女性悲剧的原因,表达了她自觉而深沉的女性意识,体现了她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和多重思考.她所执导的影视剧不仅具有感人的艺术效果,而且具有深刻的悲剧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某些长篇小说中,女性悲剧呈现出群体性的特征。《红楼梦》主要塑造了青年女性的群体悲剧,充分表现出对青年女性的普遍同情与普遍崇尚;《水浒传》在祸水观念下展现了女性祸人祸己的群体悲剧;《金瓶梅》展现了女性群体在性追求与物质追求下的本我膨胀与自我迷失;《醒世姻缘传》则揭示出悍妇群体表面的强悍与本质的弱势。这些女性群体悲剧的审美特征表现为:群体悲剧中的悲剧人物必定具有群体性,而其生命力又在于个体悲剧的互补;群体悲剧的审美价值来自个体悲剧的叠加,又必定超越这种叠加;伦理社会是群体悲剧的土壤,群体悲剧必然导致对伦理观念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白鹿原>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历史小说巨著,小说以关中地区白鹿原为背景,真实地展示了从清末民初到20世纪40年代末近50年间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剧烈冲突.小说中塑造了田小娥、兆鹏女人、白灵等悲剧女性形象,揭露了封建传统文化冷漠残酷、灭绝人性的一面.作者以他对旧时代女性生存状态和悲剧命运的深刻把握,在对封建传统文化弊害的深切反思中,呼唤现代文明的到来.  相似文献   

5.
以斯坦纳为代表的“悲剧消亡论”认为,悲剧在现代已经消亡。从作为一种戏剧形式的悲剧来说,斯坦纳的观点具有其合理性。威廉斯认为不能仅从悲剧传统来论述悲剧,应将悲剧传统和悲剧经验相结合。每个时代都有其包含特定情感结构的悲剧经验,从悲剧经验入手,悲剧在现代并没消亡,而是表现为革命悲剧。延续威廉斯的这一思路,悲剧观念在当代已广泛渗入到以电视、电影为代表的视觉媒介之中,悲剧在当代表现为一种文化悲剧。  相似文献   

6.
萧红和姜敬爱作为中国和韩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女作家,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她们都从自身的女性作家的性别身份入手进行文学创作,对女性的悲剧意识的表现方面呈现出相同与不同之处.这种不同分别在婚姻悲剧与精神悲剧中体现出来,而女性的人生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也是性别身份的悲剧.  相似文献   

7.
李一清乡土小说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呈现西南巴蜀地区的乡土景色与风土人情,展现农村底层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世界。最核心的是李一清始终专注于现代与传统的较量,刻画现代人处于一种传统文明被现代文明取代的焦虑中,揭示出人类所处的困境,镌刻人类在此种困境中的反抗与挣扎,这种反抗精神本身就蕴含深刻的悲剧意识。以他的《山杠爷》、《农民》以及《木铎》三部长篇小说为主,从悲剧人物的形象塑造、悲剧人物的悲剧指向以及悲剧意识的意义三方面对其作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白鹿原》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历史小说巨著,小说以关中地区白鹿原为背景,真实地展示了从清末民初到20世纪40年代末近50年间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剧烈冲突。小说中塑造了田小娥、兆鹏女人、白灵等悲剧女性形象,揭露了封建传统文化冷漠残酷、灭绝人性的一面。作者以他对旧时代女性生存状态和悲剧命运的深刻把握,在对封建传统文化弊害的深切反思中,呼唤现代文明的到来。  相似文献   

9.
鱼玄机是晚唐一位才貌出众而命运又十分悲惨的女诗人,是女性文学史上一位典型的悲剧人物。鱼玄机的悲剧具有双重性,本文试从其婚姻悲剧、人格悲剧来分析其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0.
作为"对立中合乎人类本质发展方向的精神现象",悲剧意识是文学反映人类生存"悲剧性"的一种总体性心灵感受与精神把握,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命运悲剧意识与人的悲剧意识,也包含介于两者之间的现代悲剧意识。而传统与现代悲剧意识的关系亦如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地、人三才的联系,文学中与生命意志存在冲突的悲剧意识可提炼为天命的不公正、不完满,即"天残"的悲剧意识维度;来自残缺世界的"地缺"悲剧意识维度以及自我之"殇,不成人也"的"人殇"的悲剧意识维度,由此构成了悲剧意识三维理论。从悲剧意识三维理论来看,自古希腊至后现代主义的各个典型时期,西方悲剧文学的本质不只反映了一种悲剧意识维度,它大致经历了由单一到多个悲剧意识维度并存的复杂演变,由此,西方悲剧文学的未来总体走向必将延续与发展"天残""地缺""人殇"三种悲剧意识的并存性思考与综合表现。  相似文献   

11.
李清照词中不同时期“雨”的意象寄寓了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思和生存状态。“雨——花”深层模式触及词人内在生命渴求和对自我命运的关照。她以女性身份创作使这一意象具有本真女性特质.并开拓婉约词的传统意境。  相似文献   

12.
尤金·奥尼尔一生着力于现代心理悲剧的创作,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二十世纪美国人民灵魂扭曲的可悲心态和美国现代社会的精神窘困的可忧状况,表达了对人生理想之梦的努力探索和幻灭.本文以<榆树下的欲望>为例,从人物内心欲望困扰、社会批判意义及悲剧的终极价值三方面来探讨其显性的、隐性的及终极的悲剧主题.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朱熹“义”、“利”思想的现代意义,运用文献研究法等方法对朱熹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分析认为,朱熹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义”和“利”进行了阐释,指出“义”是“天理之所宜”,是“心之制”,“利者,人情之所欲”;朱熹不仅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而且进一步把“重义轻利”思想与“理”联系起来,对其作了本体论的论证;其意义就在于告诫人们在现代社会既要重视“利”,也要重视“义”,当“利”和“义”冲突时首先要取“义”。  相似文献   

14.
近30年来,《周易》美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以《中国美学史》为主体力量,20世纪90年代以周易美学专著为主要代表,21世纪又取得了全面拓展的新收获。其研究方兴未艾的原因在于《周易》符号的神秘美、卦辞的象征美、标准答案的“不在场”美、内部体系的丰富美以及简单的科学美和占卜的游戏美结合起来的“真假难辨”美。未来的研究可从生活美化、心灵美学、和谐与美的社会、阳刚之美的政府、刚柔兼济的管理者、阴柔之美的公民等方面的构建着手。  相似文献   

15.
春秋时期女性外在容貌特征的审美意识日益觉醒,并成为男性追求女性时所极为看重的条件之一。在此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孔子坚持“男女有别”的礼制规范,能正视男性在青春期对女性容貌所产生的爱慕之情,提出了“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的“戒色”说。以此为视角,试图透视孔子对待“色”之态度,并以此来观孔子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6.
案例教学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其作用日益凸显。《经济法》的案例教学具有引导功能、系统化功能、感化功能;在教学过程中,选取案例、运用方法、运用时机等做到恰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增强实践技能和法律素质,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庄子认为,悟道真正的奥秘在于“虚”。庄子之“虚”是一种从不同角度否定常规的内心修炼功夫,它循着回归自然的途径,通过排除感官活动、生理欲望、贪生意识、名利物欲、道德观念、情感波动、知性活动、一己成心等,使生命最本真的愿望得以呈现,从而将世俗之人提升为体道之人。“虚”的工夫,类似于现象学所倡导的“悬置”方法,对改善现代人的心灵生态颇具启迪。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散文隽永清新,诗意充盈,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女性意象的恰当运用。坚持散文“意在表现自己”的朱自清借助女性意象,表达了他的自尊、自重、自强、自爱的人格操守和内敛、中和、清纯、高洁的审美志趣。朱自清对女性意象的钟爱,一是其文化心理中的传统女性化审美意识的自发流露,一是以娇美容姿否定丑恶世态、用娴静温馨对抗孤独灭绝的自觉追求,是二者相互交织的必然结果。正是朱自清对女性意象的自觉追求,彰显了他矢志不渝的“狷者”人格,并对现代知识分子身份意识的确立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康拉德的《海隅逐客》以“爱伊莎的面纱”为象征和隐喻,提出了一种殖民地女性形象建构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从西方文化的角度对殖民地女性进行了一种身体想象和话语建构,探讨了作为“面纱”象征的伊斯兰宗教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伊斯兰民族与西方民族的冲突和对立,以及这种二元对立在殖民地女性形象建构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古有三易(《连山》《归藏》《周易》)传说,一般认为伏羲时代施行《连山》易,黄帝时代施行《归藏》易。《归藏》易的特点是重视坤卦,坤为地、属阴,故《归藏》易是一种贵坤崇阴、重视大地和母性的易学。史前考古文化中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特征性器物与黄帝行《归藏》易崇阴贵坤的传说相吻合,牛河梁遗址晚期遗存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与当地原生的以龙纹为特征的红山诸文化碰撞融合而产生的文明火花。牛河梁遗址庙、坛、冢从宏观设计、局部布局、器物造型等各方面都反映出成熟的崇阴贵坤的《归藏》易特征,表现出与黄帝易学传说具有强烈的对应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