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1 毫秒
1.
盘顺司小识     
我国自宋元以来,中央王朝治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一项重要政策即实行土司制度。鄂西民族地区在土司制度大盛的明代设立了些什么土司衙门?其事载在《明史·湖广土司》,《明史·地理五》对鄂西土司衙门还作了整理排列,细读《元史》和《明实录》,深觉《明史·湖广土司》略盘顺司不书是重大疏漏,《明史·地理五》排列盘顺司之地位亦欠准确。现就所蒐集之盘顺司史实及吾人对该司认识作如下论述。  相似文献   

2.
读书偶识     
读唐人诗,偶有所得,爰成札记四则。一、“相”作语助词例《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按,“相”无义,仅为凑足字数,舒缓语气。兹举唐诗为证: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李白《长干行》:“相迎不道远,直到长风沙。”又《金陵酒肆留别》:“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韦应物《寄李儋、元锡》:“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李商隐《夜意》:“帘垂幕半  相似文献   

3.
《玉娇梨》(以下简称《玉》)是《金瓶梅》以后,我国较早的一部文人独创的长篇小说,问世以来,影响很大。清代静恬主人在《金石缘》“戏题”序中说:“如《情梦柝》、《玉楼春》、《玉娇梨》、《平山冷燕》诸小说,脍炙人口,由来已久。”《玉》在国内曾有多种版本流传,并且很早就被译成英、法文字。因而,鲁迅说它“在外国特有名,远过于其在中国。”可是,在我国只有少数几种文学史著作过极为简略的介绍,至于专门探讨、  相似文献   

4.
"三纲"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三种最主要的道德观念。《水浒传》与《三国演义》对其是恭奉,《红楼梦》对其是讥讽。《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不只恭奉"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又主臣"的君臣观,而且还恭奉"执一而忠,有死不贰"的君臣观;不只恭奉"天下土地,唯有德者居之"的君道观,而且还恭奉"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臣道观。《水浒传》与《三国演义》对"父为子纲"是恪守的,意在"移孝为忠"。《红楼梦》则反对仕途经济道路,"父与子"的矛盾成了小说的主轴。《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皆宣扬"男尊女卑",《红楼梦》则反之,认为"男尊女卑"的观念是不合理的,认为"夫为妻纲"的观念是不合理的,认为以男性居于社会中心统治地位的封建等级思想和制度,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5.
《世说新语辞典》自出版以來,在《中国语文》等杂志上曾有多篇推扬的书评,无不认为《辞典》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因为《世说新语》本身内容广博,所涉的问题太过复杂,其中也还有美中不足之处,如分词的讹误,释义的舛差,内容前后的失照等都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相似文献   

6.
读书识小     
一、“谢公最小偏怜女”解元稹《遣悲怀》诗:“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这联诗的上旬,当然不能解释成谢公最小的时候就偏爱女儿,那将近于说笑话了。但究竟怎样解释才对呢?邹问轩同志在其所著的《诗话》(1963年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134页中,说这是  相似文献   

7.
张锦池的《中国六大古典小说识要》洋洋数十万言,虽云《识要》,却又不同于一般的小说思想艺术研究,而是从传统文化的新视角,对作家和作品的深层次的创作思想及其艺术表现,进行了独到而全面的探索。其实,作者的"前言",已经明白无误地阐述了全书的题旨,用不着再絮烦。  相似文献   

8.
《楚风补校注》最引人注目的特色是旁搜博考、精求审断、简明扼要 ,既彰显了《楚风补》编辑者廖元度的爬罗剔抉之功 ,又消除其牵强附会之弊 ,且增强了《楚风补》的文化价值与流传力量。  相似文献   

9.
《三国志演义》识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愚谓研究古典小说,不可忽视对作品具体小问题的探索。能识小,然后始能识大。往在《稗圃捃屑》一文(《古典文学论丛》第五辑)有《〈三国演义〉据《资治通鉴》例》、《关羽与赤兔马》二目,亦《三国志演义》识小之作。兹五题,不值大雅方家之一哂也。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56回写了“大观园里的改革家”探春与薛宝钗的一次小小辩论:宝钗认为探春违背理学,“入了市侩”,以”朱夫子有一篇《不自弃文》”教训探春。探春说:那“不过是勉人自勉”的“虚此浮词,哪里真是有的”!宝钗却说:“那句句都是有的!”看来,探春不但否定朱熹的绝对权威地位,而且是怀疑朱熹是否确有此文的。探春之疑是有其根据的:一、清人钱泳的《履园丛话》卷七《习气》曾提及唐代的权德舆写过一篇《不自弃文》(见《权文公集》);二、朱熹的一般文集中均无《不自弃文》;三、清初的朱用纯(字柏庐).著有《治家格言》…  相似文献   

11.
<正> 拙稿《〈物理小识〉著作考》在《江淮论坛》一九八二年第一期发表后,今年三月我有机会到北京各图书馆查到一些新资料,特作此续考。《物理小识》为方以智的中期著作,北京图书馆藏《青原山志略》内有方以智的《随寓说》云:“揭子宣刻我中年之《物理小识》,入(?)(当为篆文“(?)”的印刷体,入(?)为人名——引者注)大好之,因与子宣穷天学、究物理。儿子中德、中通至,中德与言史疑及决事;中通精算法、律吕、等韵,与之详解,入(?)皆得其概。”(《青原山志略》卷五)方以智的这段话,有力地证实了《物理小识》为其中年之作。  相似文献   

12.
天柱山辩识     
<正> 皖中旅游胜地天柱山,经过几年整修,现以它绮丽的风姿同人们见面。为适应旅游事业的开展,近年来出版了一些介绍天柱山的书刊,如天柱山旅游部门给游人提供的天柱山游览示意图的文字说明《天柱山简介》,安徽旅游局八三年七月编写出版的《安徽旅游》。这些图书为该山勾画了一个轮廓,对我们增长知识很有益处,但在历史地理知识的介绍上却存在着一些值得商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李义山诗集,《新唐书·艺文志》作《玉谿生诗》三卷。宋以来著录,或称《李义山诗》(《崇文总目》)或称《李义山集》(《遂初堂书目》《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或称《李商隐诗集》(《宋史·艺文志》)。清世笺本如朱鹤龄、程梦星、姚培谦诸家,皆名《李义山诗集》。冯浩独从《唐书·艺文志》,仍名《玉谿生诗》。冯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语言和文献的角度,对《世说新语》里的八则语词作了校勤和考释,它们是:1.城阜;2.难.3.忧惨;4.希闻难;5.召功臣,6.陆士衡士龙;7湛隐;8.啖名客.《世说新语》,刘宋刘义庆撰,萧梁刘孝标注,是六朝著名的志人小说。本文是阅读《世说》过程中记下的读书笔记,试对书中若干字词校释问题谈点看法,敬祈读者是正。《世说》原文依据徐震先生《世说新语校笺》(下简称《校笺》)本。  相似文献   

15.
课间偶识     
一、《齐桓晋文之事章》(《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前一“欲”字,我以为是衍文。疾,疾恨之意。战国时代,国君剥削奴役人民,十分苛酷,人民自然产生疾恨之情,这种感情,是自然的流露,并不是“欲”不“欲”的问题。就修辞来说,有前一“欲”字,觉赘;无则简净。这句上文是:“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可知此“欲”字是涉上下几个“欲”字而衍。二、《赵威后问齐使》(《战国策·齐策四》): “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这句的“威后”,疑是“太后”之误。前文有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文艺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它诞生之日起,迄今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我国无产阶级文艺事业发展的历史无可辩驳地证实,它是建设无产阶级文艺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因此,毛泽东文艺思想一直是我国文艺理论战线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仅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有王燎荧同志主编的《毛泽东文艺思想基础》,李准、丁振海同志合著的《毛泽东文艺思想新论》等  相似文献   

17.
《汉语大字典》引证丰富,由于编者对引用古书不熟,文意理解出现偏颇,直接导致在标点方面出现严重问题。经过十年修订,《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对原版标点错误有所纠正,但标点问题仍然不少。现将《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存在的专名号标注问题分作十类,列举35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余思复(公元1614~1693年),字不远,晚年号中顿,明末清初福建将乐县余源村人。其事迹在清代《皇清书史》、《安徽通志》、《福建通志》等重要文献资料中均有记载。其中尤以民国陈衍所编撰的《福建通志》最为详细,该书在高士传中,用三百五十余字概述了余思复的生平。从这些资料中,从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他的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礼记》经注诸版本间之关系及其价值,认为现存版本可分两系统,一为《唐石经》——宋监本系统,抚州本、八行注疏本属焉;余仁仲本、纂图互注本及十行注疏本、闽、监、毛本属另一系统。清代校勘《礼记》的两部代表性著作《礼记注疏校勘记》、《抚本礼记考异》都未见到余仁仲本及纂图互注本,因而未能辨识十行本众多讹误的由来。今校余仁仲本,知十行本经注文本的底本是余仁仲本或类似余仁仲本的别本,十行本与抚本、八行本之间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至于岳本,应视为这两种系统的混成品,实不足珍重。这种认识也推翻了十行本在经注、疏汇刻本的基础上附入《释文》而成的通俗概念。  相似文献   

20.
读藏杂识     
佛典论“心”与刘勰论“心”刘勰在论及创作过程时,对于“心”的作用的认识颇有一些新内容。在这一点上,他显然受到佛教心性学说的影响。这突出表现在《原道》篇“心生则言立,言立而文明”这个论断上。所谓“心生”云云,不是中国传统哲学固有的观念,而是从佛教义学来的。这是对“心”的性质与功能的一种新认识。刘勰在讲到“心生而言立”之前,还谈到人“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这还是儒家的语言。《易》“复”卦《彖》辞讲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王弼把这个“心”解释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