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自社会学诞生以来,主观与客观、个体与整体、行动与结构等二元问题一直是社会学家争论不休的话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亚历山大、哈贝马斯、吉登斯、布迪厄、科尔曼等社会学家为解决社会学的二元对立问题做出了种种努力。其中尤以吉登斯和布迪厄两人对社会学主客观二元论的反思最富特色。通过对吉登斯、布迪厄的结构社会学理论加以比较,可以加深对社会世界的认识,同时揭示社会学理论的内在运作逻辑。  相似文献   

2.
舒茨的社会行动理论主要是建立在对韦伯理论进行批评的基础上的,通过对"行动"与"行为"、"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等问题的澄清,舒茨补充和发展了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但是,舒茨社会行动理论还存在一些内在的矛盾和困境,正是在这一点上,他的行动理论受到了高曼的严厉批评。但批评意见不足以掩盖舒茨对于社会学理论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巴恩斯由知识属于被群体接受的信念出发建构了自己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这种理论预设来源于对库恩科学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命题的解读。其理论预设与传统的知识社会学及科学社会学的理论预设都不同。传统的理论预设是科学知识是客观的具有真理性的,而他的理论预设是科学知识并非是客观的,科学知识的内容是由社会决定的。其理论预设背后的哲学基础是相对主义知识观的确立。  相似文献   

4.
巴恩斯由知识属于被群体接受的信念出发建构了自己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这种理论预设来源于对库恩科学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命题的解读。其理论预设与传统的知识社会学及科学社会学的理论预设都不同。传统的理论预设是科学知识是客观的具有真理性的,而他的理论预设是科学知识并非是客观的,科学知识的内容是由社会决定的。其理论预设背后的哲学基础是相对主义知识观的确立。  相似文献   

5.
理性选择理论试图将经济学范式引入社会理论建构,在借鉴经济学对于个体行动的基本假设基础上,集中讨论微观层面的个体行动如何过渡到宏观层面的系统行为。针对基于经济学假设的理性行动模型的缺陷,科尔曼提出自我理论,通过讨论个体的社会行动决策过程,为解决社会学理论中经典的结构与能动关系,即微观/宏观问题中的宏观到微观过渡问题奠定了基础。科尔曼的自我理论是对社会研究的本体———个体进行理论建构的尝试,这正是当前社会学理论的全新趋势。  相似文献   

6.
社会学方法论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在本体论思维的束缚下把各自的个体、社会整体本体化、实体化,并因此导致了个人和社会、行动和结构、微观和宏观等的理论对立。彻底抛弃本体论预设、解构实体,从实体视角转向关系视角是克服上述二元对立的有效途径,布迪厄和吉登斯的努力体现了社会学方法论的这一转向。  相似文献   

7.
分支社会学的定义与归属问题,应该强调社会或社会学的中轴作用。所谓的分支社会学,就是对该分支领域的行为的社会意义理解及社会学阐释。某种社会行为的社会意义理解,是产生共识的;但社会学阐释是社会学研究者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个过程,它体现了分支社会学的独特性和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8.
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从理性选择出发,在行动与结构的互动、微观与宏观的连接、个体与整体的同构中,建立了强调差别、选择和建构,突出实践、社会网络和制度场域的具有鲜明观点的社会资本理论,突破了社会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困境,为社会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成为一个新的解释范式。  相似文献   

9.
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从理性选择出发,在行动与结构的互动、微观与宏观的连接、个体与整体的同构中,建立了强调差别、选择和建构,突出实践、社会网络和制度场域的具有鲜明观点的社会资本理论,突破了社会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困境,为社会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成为一个新的解释范式。  相似文献   

10.
法律社会学的研究历程一方面体现研究者对该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另一方面又为转型社会的具体语境所建构.而研究法律社会学知识系统与社会的相互建构过程不仅在于对法律社会学发展历程、知识结构和知识特征有一个准确的解读,以此获得法律社会学研究的提升与超越.而且还可以通过这一特定知识视角来解释和研究中国社会的变迁和转型.  相似文献   

11.
郭忠华 《东方论坛》2008,(2):100-105
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早期,吉登斯对以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等为代表的传统社会学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廓清它们在主客体问题上存在的偏差。在此基础上,他对社会学研究方法进行系统地重建,提出了著名的结构化理论。结构化理论主张,主体与客体之间并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社会结构赋予行动所必须的规则与资源的同时,自身又必须通过行动才能得到再生产。从社会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结构化理论在解决主体与客体、宏观与微观、共时与历时等范畴之间的张力方面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唯物史观作为一种科学的、完备的社会认识论,为社会学理论的构建提供了合理的逻辑前提.具体而言,构建社会学理论的逻辑起点在于人的问题和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前者是社会学的中心问题,因为人是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人的本质是社会学研究的"中轴",社会学研究的直接对象是具体的历史的人;后者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人与社会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这要求在方法论上必须从人与社会相统一、主体与客体相统一、个体与整体相统一的层面进行社会学研究.此外,构建社会学理论还应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具体与抽象相统一、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逻辑原则.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发动的哲学革命为出场学廓清了新的地平线。思想赖以出场的历史场域不是一个现存的在场,而是多元出场者交往行动的历史—空间构境,一个包括主体—客体、主体—主体关系的交往实践结构。交往实践的规范向度与否定向度的辩证联结,构成了思想出场的历史语境。思想的出场,是历史场域差异性和对抗性实践向度的精神表现和意识形态化。因此,理解一个时代的思想,就是理解这一思想的时代构境和场域的交往实践本身。  相似文献   

14.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是社会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基础理论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关系到社会学这门学科存在的合理性.也只有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做出明确的、令人信服的解释,才能够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之间关系混乱的状况,社会学才能获得其真正的学科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15.
善恶评价是一种认识活动 ,其认识活动的实现必须依据两大要素 ,即善恶评价的主体与客体。因此 ,分析与探讨善恶评价的主体与客体及其二者的关系 ,对于我们深入地把握善恶评价的活动机制和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借鉴马克思关于主客体的分析,笔者认为虚拟生存主体是主体虚拟化的反映,虚拟客体是由虚拟技术派生和创设出来、以数字化的方式构成的客体对象。虚拟主客体之间主要存在着认识、实践、价值、审美与转换等关系,就虚拟主客体关系的实现机制而言,主体虚拟化是基础、虚拟价值实现的交互开放性是动因,虚拟主体客体的双向对象化是形式,技术权威、法律规范以及道德自律三位一体是约束。  相似文献   

17.
埃斯卡皮的文学社会学思想,开启了作为学科的文学的社会学研究范式。从文论发展史看,它既是对当时文学领域形式主义方法的反拨,又是对法国本土实证主义学术传统的承继和借鉴。这一独特路径,使得在文学研究对象、文学性与社会性、读者创造性接受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深刻的见解。同时,实证主义传统固有的局限性,也约束了其理论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为更好地讨论和发展媒介社会学,赋予其更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内涵,文章为媒介社会学划定了一个大致的学科领域范围。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西方媒介社会学的理论渊源和十大理论成果,认为媒介社会学的发展应该超越单纯的传播学分支学科概念,成为理解传播现象和推进社会理论的潜在范式。同时指出,对于媒介符号充斥的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以及社会组织方式的研究是媒介社会学的关注焦点,也引领着其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一门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其研究成果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往往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和互补性。对于高等教育社会学而言 ,这一旨趣能否有效实现 ,首先取决于研究者在研究视角与方法的选择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学素养及其自觉性。高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既要遵行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策略和原则 ,又要从高等教育的实在特性出发 ,将其研究的目的、策略和方法真正纳入到社会学的研究视域之中 ,从而实现研究方法体系同研究主体、客体和具体环境的高度协同 ,这是实施高等教育社会学本土化建构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在其创始人孔德那里并不明确。只有到涂尔干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问世以后 ,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但应该如何选择研究对象、界定研究概念、运用具体的研究方法 ,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中给出了很好的答案。他的这些研究方法奠定了西方社会学方法论的基础。今天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个案法、观察法、实验法、历史法、比较法、定性法、定量法等等早已运用于社会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但这些方法无一不是以包括涂尔干等人的方法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