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实现雨花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近年来.雨花台区文化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逐步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日前.雨花台区委宣传部对全区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项调研.总结了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对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化产业的崛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今天,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是新世纪财富之源,“文化产业化”已成世界潮流。我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又是文化产业弱国,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3.
文化经济时代: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经济发展经过了一个文化与产业不断接近以至融合甚至部分重合的过程。文化产业的出现,标志着“文化经济”这一新的经济类型或者经济发展模式的诞生;“文化经济”应该是一种“人文化的知识经济,”即一种在世性与神性追求双赢的知识经济。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中国政府发展与管理文化产业,应该将自己放在全面的文化开放平台上,按照世贸规则调整和重构中国的交往理念、制度形态和法律文化,提高中国文化的核心竞争力;用竞争促发展的眼光和文化生态主义的思想范式充分发挥“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后发优势,为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4.
黄唯佳 《金陵瞭望》2008,(24):29-30
近年来.雨花台区高举“生态、科技、和谐”三面旗帜,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区委、区政府积极实施“文化强区”战略,促进文化事业发展、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全区文化工作发展较好,“文化软实力”建设开始起步。  相似文献   

5.
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是新型工业化城市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选择,具有培育新型工业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以绿色、创新引领生态经济发展,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统一的作用。东营市位居黄河三角洲中心地带,具有黄河口湿地生态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因此,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是东营市由资源型城市向新型工业化城市转型的重要选择。东营市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加强城市生态文化理论政策研究、科学制定生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挖掘开发历史文化中的题材资源、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打造生态文化产业链,以发展生态文化产业为突破口,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城市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张宝俊  曾丽娴 《金陵瞭望》2008,(21):102-103
登上雨花门外段的明城墙,放眼瑰丽的外秦淮河,有一处风景令人着迷。它,古迹云集,有近30栋清、民国建筑伫立于此。它,绿林掩映、鸟语花香。是古城墙脚下最秀美的一处佳地。它。更是“创意”、“科技”、“文化”、“时尚”的代名,是当今南京最独特、最高端的文化产业基地。  相似文献   

7.
《金陵瞭望》2011,(3):I0008-I0008
雨花台烈士陵园是全国最具规模、最有影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是江苏省和南京市开展群众性党史宣传教育的主阵地。为了使老牌的爱教基地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陵园先后开展了两次思想大解放讨论活动,确立了转型发展的工作思路,提出了建设“圣地雨花、文化雨花、生态雨花、精致雨花”的工作目标。其中建设“圣地雨花”,就是要把雨花台打造成环境一流、设施一流、服务一流、效果一流的党史教育宣传基地,围绕实现这个目标,近年来陵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周大仁 《中南论坛》2010,5(2):75-79
文化产业属于“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的朝阳产业,党的十七大号召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但到了近代,我国文化的发展远落后于西方强国。湖北荆楚文化论博大精深,文化资源丰富,但与全国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省市差距明显。湖北应把握机遇,弘扬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9.
文化技术变革是推动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变量,技术逻辑构成了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种理论解释。正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文化技术变革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文化技术变革催生文化新动能,解构并建构新的文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数字文化技术则是人类文化技术史上的又一项关键技术创造,推动了数字文化产业的兴起,某种意义上开启了文化产业新时代。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演化趋势呈现“机械复制—数字复制”的生产变革、“静态文字—动态影像”的业态变革、“真实空间—超真实虚拟”的空间变革。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质是建构一种与数字文化技术相适应的新文化经济。这种新文化经济在发展目标上导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生产资料上寻求传统文化的创新回归,在生产方式上倡导消费创造生产,在生产关系上构建新的文化交互关系,持续重塑具有强大包容性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现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由技术逻辑向实践逻辑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
吴麟童 《金陵瞭望》2007,(23):42-42
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树立典型,激励先进,由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牵头,市委宣传具体实施,从11月至2008年1月,我市将开展首届“优秀文化产业园(企业)”、“优秀文化企业家”和“优秀文化产品”评选活动,评选出“优秀文化产业园(企业)”10家、“优秀文化企业家”10人以及“优秀文化产品”10项。现在自我申报已全部启动。  相似文献   

11.
盐城已形成 “四色”为主的鲜明、独特的地域文化,底蕴极深厚。在对盐城地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盐城地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创新三个机制,打造三个平台,加大三个力度,努力形成并发挥盐城地域文化的凝聚力、渗透力和引领力,使盐城地域文化的软实力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硬实力,进而大力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党对文化经济问题的认识一度出现了偏差,存在着文化政治化倾向,影响了中国文化经济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国务院对文化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与改革,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文化商品市场。1991年,国务院文件正式提出“文化经济政策”的概念,促进了文化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又提出“文化产业”概念,并明确了文化的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随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经济政策,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制定并实施了“文化强国”战略,不断完善了文化经济政策,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3.
自2004年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博览会发展十分迅速,几有泛滥之势。这些文博会产生了较好的整体经济效益,对促进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以及促进举办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作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生事物,这些文博会体现出了政府主导、“大管小办”、“多管少办”、“官重民轻”、“务实”与“务虚”并存、同质化等特征,其发展需要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14.
人类自身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创造者和彰显者,文化研究与文化产业研究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文化产业与商品生产相比,需要抓住文化的特性,把一些适宜于产业发展的文化转化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中的“文化”本身又是一种观念形态,是文化创造者创意的感性显现,因此文化产业又可以称之为创意产业。在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向时,我们必须把文化产业纳入社会发展进步的轨道上加以考察,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文化、文化化、审美化和休闲化。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产业集群与区域文化品牌均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兴事物,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成为一对不可分割的复合体。在区域内,两者相互作用引起了一种“经济磁场效应”,形成区域“磁力”循环链,产生经济“吸聚效应”和“循环效应”,从而对产业的创新发展和区域内、外的资源流动起到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文化资源产业化对于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资源的独特性与排他性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文化生态发展失衡,文化空间日益萎缩,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薄弱,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困境仍然是制约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多重阻碍。因此,为了促进民族地区农村文化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应构建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机制,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意识,加强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产业组织建设,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7.
以安徽灵壁石审美文化为研究个案,探求文化生态视阈下中国奇石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用文化生态学和审美经济学原理研究奇石文化产业与地方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探寻“以文化促经济”、“以经济救文化”和“以文化、经济的互动提升文化生态品质”的双赢策略,并运用审美文化研究反现当代文化生态学与审美经济学的理论建设,以评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承传对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社会“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时期,结合对近十年文化产业、文化财政投入、文化金融、文化消费与文化贸易的数据分析,进而对“十三五”时期语境下文化经济的发展进行研判,认为文化产业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机遇期,文化财政加大投入还会保持,且社会资本参与力度加大,多元多层次文化资本市场正逐渐形成,文化消费将蓄势待发,文化贸易也将进一步带动软实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天然分界线,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同时拥有众多的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和生态开发潜力,而西安秦岭北麓沿山文化带文化产业的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有序建设对该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有很重大的意义。通过对比归纳国外文化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经验,同时又实地走访调研西安秦岭北麓文化产业和生态建设情况,分析了西安秦岭北麓沿山文化带资源开发现状以及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并提出诸多的问题,如文化项目单一,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论述生态环境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在西安秦岭北麓沿山文化带文化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应该走出一条创新之路、集约之路、统筹之路、科学之路和生态之路,协调发展文化产业和生态建设,通过文化产业繁荣促进生态建设,二者共同推动当地经济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国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2022年出版中国文化产业研究著作、蓝皮书2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3000篇。2022年文化产业研究聚焦于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文化强国建设、文化产业数字化、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消费升级等热点主题,其中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文化元宇宙研究成为学术爆点,反映了学术界对学术前沿、产业发展和产业新业态的广泛关注。在文化产业基础理论、文化产业新业态、文化企业和园区、地域文化产业等传统议题上,学者们更加关注概念拓展、研究视角、统计分类、新业态、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文旅融合等问题。文化产业核心区学术期刊群基本形成,学术会议重视学术前沿性和创新性。2022年文化产业研究主要存在文化产业基础理论重视“文化属性”忽视“产业属性”、文化产业年度报告缺乏详实的统计数据和深度产业分析、区域文化产业研究成果数量少、对重点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缺乏案例总结研究、对文化产业政策关注度不高等方面的不足。未来我国文化产业研究应继续推进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研究、深入开展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研究、加强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