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我国西北地区出土的简帛医学文献共有14枚与伤寒病相关的简牍,记载了伤寒病信息及治疗方药。治疗伤寒病的简帛医方应用范围广,至今还有较大临床价值。通过与传世医学文献的比较分析,认为《素问》可能是简帛医学文献伤寒病的理论源头,而简帛文献记录的治疗伤寒病的方药应当为《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药提供了参考素材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医学与叙事关系密切,中国古代小说有诸多涉医描写,在故事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情节展开的叙事动力。《金瓶梅》中的李瓶儿、《红楼梦》中的秦可卿之死,情节结构呈现因果链条,但前者显露、后者隐微;而不少明清小说的涉医情节是由巧合和偶然行为组合而成,出人意料的情节发展往往是某种观念的图解。生老病死是人的生命历程,也是小说常见内容,涉医叙事在小说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试论古代的涉医文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古代的涉医文学是指内容或形式上涉及中医药的文学作品 ,既包括以疾病医药、养生保健为题材 ,或内容与中医药有关的作品 ,也包括以中医药名词术语为语汇的药名诗文等。根据性质不同 ,可以分为 4类。古代涉医文学具有数量多、内容广、涉医程度深、创作形式也涉及医药等显著特点 ,有很高的医学认识、借鉴作用及史料价值。古代涉医文学之所以能持久兴盛 ,原因盖在于古代文学家普遍拥有医学知识 ,且崇尚养生 ,同时也与中医药的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分析了《黄帝内经》中有关生命的起源、生命的物质基础等内容,认为“气-精-神”是《黄帝内经》生命观的核心理论,强调气是《黄帝内经》生命观的根本,并且提出了“气-精-神”理论的内涵是“气为源,精为基,神为机”,从而使我们对生命本质有一个全面、科学、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6.
简帛文献《五行》篇出土后,国内外各界学者对简帛《五行》篇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在诸如简帛《五行》篇的创作时代、作者、学派归属问题;简帛《五行》篇的比较研究;思孟"五行"与传统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的关系;荀子为何对思孟"五行"学说进行批判等问题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学界的不懈努力,我们不仅知道了什么是思孟"五行"说,也得以知道荀子在《非十二子篇》中所批判的"思孟学派"是于史有征的。  相似文献   

7.
现当代出土的简帛中,包含着许多古老的病名。简帛病名资料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可借此了解当时的疾病流行状况;通过病名命名特点及病名类别的分析,可窥见当时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角度和深度,进而评价当时的医学发展水平。周家台秦简为存世最早的医药简帛,目前研究较少。试就周家台秦简《病方》的疾病名展开初步研究,分析其病名类型、机理,从而对其中的早期病名有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传统看法不一,但都将其固定在某一时代,或黄帝时代,或商周时代,或战国时代。实际上《黄帝内经》成书是一个过程,它从黄帝时代发其端,一直延伸到唐王冰时代。正是这种滚雪球式的积淀,才形成这部融哲学和医学一体的伟大经典医著  相似文献   

9.
深度翻译源于阐释人类学中深度描写的概念,对中医典籍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在国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中医瑰宝《黄帝内经》中体现出的整体观、辩证法、阴阳论和五行说等古代医哲思想。通过对《黄帝内经》不同译本的对比研究,文章认为李照国教授的译本很好地运用了深度翻译策略,有效地传达了《黄帝内经》中体现的古代中国独特的医哲思想。  相似文献   

10.
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针灸治疗原则在不断演变。1957版《针灸学》引用《灵枢》治则原文而释为八纲分症治法,并强调针灸不同于中医,要突出针灸特色;二版至六版《针灸学》及一、二版《针灸治疗学》,针灸治疗原则从以中医病因病机解释《灵枢》治则,到提出补法、泻法与平补平泻法,至提出“补虚与泻实”“清热与温寒”“治标与治本”“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局部与整体”,体现针灸治疗原则逐步向“中医化”靠拢的趋势;七版《针灸学》及三版《针灸治疗学》,针灸治疗原则又试图逐渐摆脱“中医阴影”的笼罩,以求突出针灸特色。分析不同时期针灸教材中针灸治疗原则的演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针灸学界对针灸治疗认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基于《内经》、道家、海德格尔生存现象学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融合海德格尔生存现象学理论与本土现象学资源对《内经》“情-志”予以分析阐发。《内经》、道家的“情”“志”分别对等于海德格尔“遮蔽”“去蔽”状态的情绪。就情、志为一而言,情志是生命真实活动内隐与外显状态的统一;就情、志为二而言,《内经》、道家之“情”处于本原性地位,是“志”的上位概念;“志”源于“情”、属于“情”,是“情”的下位概念。那种将“情”置于“志”范畴之下,而以“志”作为中医心理学重要概念的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2.
汉赋载体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的文献载体主要有简牍、缣帛、玉石、纸张等,其中简牍是汉代最基本的文献载体形式,也是汉赋最主要的载体形式,汉赋的载体多为"木简之薄小者".在用简牍有长尊短卑观念的汉代,汉赋在文献中所处地位不高.再之,简牍在汉代对于多数人来讲,并不是一件易得的东西,而汉赋相对于其他文体又是耗费简牍较多的.因此大大地限制了汉赋的生产、传播与消费,对散体大赋的传播消费限制尤甚.  相似文献   

13.
作为多元系统论中重要概念的"经典性",意在分离"经典"这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这一概念倡导一种"动态分层"的多元经典观,有力冲击了传统的经典观念,但片面注重文学经典建构中"他律"的因素,使得"经典性"概念在描述经典形成过程的具体机制时面临重重困难。用辩证的眼光来看,"经典性"有其理论贡献,同时也有其阐释局限。  相似文献   

14.
《武威汉代医简》校读五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讨论五组竹简,认为前三组竹简并不能够确定为同一部分的简文,将它们编联在一起不适宜,应该分别释读,单独排列;第四组竹简所脱的简文则可以根据前后简文所记的相关内容作相应的补出,最后一组简文则将未缀合的一支残简加以系连。  相似文献   

15.
在科学社会学视野下,医学和人类学具有同源性,只是缘于自然环境、宗教和图腾等的差异,分化出了中医和西医两大不同医疗模式的医学流派.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东、西方在医学方面一直有交流,特别是在近代西医东进的过程中,西医逐渐成为了中国主流社会认可的治疗方式,而中医有赖于其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在中国继续存在.然而中、西医在理论、技术、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差异却很难在短时间内弥合.在当今世界医学西医化的大趋势下,中医、中药学的传统魅力依然闪耀,它所保留和传达出的远古人类社会对于天(大自然)人关系的理解,仍然会成为人类医学的财富.  相似文献   

16.
《汉语大字典》是当今规模最大的高水平字典,具有广泛的影响。出土简帛文献是任何大型语文辞书编纂都应充分利用的材料。经全面统计,《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中的全部简帛例证共432条,通过逐一查核,发现有162条例证存在释读问题,占简帛例证总条目的37.5%。这些释读错误可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例证文字隶定误,计141条;二是例证文字释义误,计4条;三是例证文字断句误,计10条;四是例证文字脱文误,计9条。除此以外,还存在其他相关问题,一是第二版不但未对第一版简帛例证的释读错误予以改正,而且还产生了新的释读错误;二是其《主要引用书目表》未能正确反映所引简帛文献的情况;三是对简帛文献的利用很不够。  相似文献   

17.
<大学>作为儒学的经典从宋代开始其地位逐渐升高.朱熹和王阳明都是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思想家,但他们对<大学>却有不同的解读.比较他们的解读,就能够把握其不同的思想脉路,展示出他们的思想归属和对中国文化影响方式的差异,加深对这两位思想家和其后的某些中国文化现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医学作为探索人的生老病死的秘密和治疗疾病的学问,是一门产生很早的重要的学科。不同的人类文明和同一文明不同历史时期因为世界观和人观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国医学也即中医学,在春秋战国之前表现为以鬼神观为基础的巫术医学理论体系,在春秋战国之后表现为以气论自然观为基础的天人医学理论体系。成书于汉代的《黄帝内经》是天人医学理论体系成熟的标志,以至于今天的中医学的理论结构仍然是《黄帝内经》所体现的天人医学理论体系。不懂得气论就不懂得中医理论体系,气论是中医学建立理论体系的核心,也是我们理解中医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关于《老子》郭店简本与今本、帛书本的关系,学界观点主要有"来源说"与"摘抄说"。"摘抄说"的论据和论点都难以成立;"来源说"虽结论允当,但其立论依据有失偏颇。将《老子》郭店简本与今本、帛书本有关内容相比较,从简本之符号标示位置,以及简本、今本、帛书本中某些章句的划分等方面可以看出,简本《老子》虽然未必是今本、帛书本的祖本,但必然是今本、帛书本形成的来源。  相似文献   

20.
楚简帛是中国最早的手书墨迹。它以其独特的字势、体势、笔法和浪漫的楚风引发了中国书史上隶变的先声。它独特的形制和独特的笔法体系,对书写工具的原创,对笔意墨趣的自觉追求,不仅确立了中国书法的笔墨观念和意境体系,而且对书体的演变和中国书法形制的初创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来书法成为独立的艺术样式提供了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