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文学批评形态的价值取向受社会经济转型和大众传媒的渗透逐渐走向多元化,并最终形成了当前主流、精英、大众批评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三种文学批评既各自独立、独具特色,又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多元价值取向和谐发展的文学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2.
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文学批评形态的变革与重建,正形成“主导多元”的格局。当今建构的主要任务,在于“主导”形态的建构,这一主导形态即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代形态。应在总结本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联系当今我国现代化的具体实践,将原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批评所依据的认知论哲学与社会学统一的理论基点,调整转换到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哲学与人学统一的理论基点上来,进而走向文学批评观念的系统整合。这种系统整合的基本框架,可设想为主体论、本体论与价值论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发生了两次根本性的、具有全方位意义的批评观念和形态的大转型:一次发生在世纪初,由古典文学批评形态向现代文学批评形态转换,在经历了短时期的批评形态多元化之后,逐渐归于以现实主义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为主导的批评形态;第二次发生在世纪末这20年,由政治化的单一批评形态向多元化的批评格局转换。当代文学批评的变革发展,还需要进一步走向比较成熟的文学批评形态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当代文学批评可大致划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学院批评,自上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经历了由兴盛到争议的过程,其特征是理论性、客观性、价值中立。其二是学院批评以外的文学批评,其内部分支众多、种类复杂多变。这类文学批评的共同特征是个性化、主观性、价值判断,因此可统称为价值批评。这两类批评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是两套话语系统,即批评对原文(作品)阐释的两种方式,也是作为所指的批评与作为能指的原文之间的两种意指关系。两套话语的分化形成既受学院的封闭式环境影响,也受批评家对创作实践话语权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郑振铎将中国文学批评史划分为“批评文学的开端”“批评文学的复活”批评文学的进展”三期,较合理地描绘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演进规律,体现出科学的史学观,但也存在时代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崔琦 《南都学坛》2011,31(3):52-55
新传媒环境下,文学批评更加泛化,表现为:在文学批评形态方面,除了学院批评和媒体批评之外,产生了一种以传统媒体的受众为批评主体的受众批评;在批评对象方面,不再局限于对以往文学经典的再研究与再解读,被研究的文学文本是多样的存在,网络文学、畅销书、报纸专栏写作纷纷进入人们的批评视野;在批评形式方面出现了视频、网络投票、电视采访等多种形式。文学批评也发生了批评主体的大众化转向和批评标准的非艺术性转向。针对这种泛化和转向,文学批评应在不丧失理性批评精神、破坏批评原则标准、消解批评价值的前提下进行改变。比如学院批评可以在坚守批评操守的同时,利用新兴媒介,与活跃的媒体批评、受众批评相辅相成,积极倡导对话批评,更好地推动文学批评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7.
词体文学批评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独具民族特色的批评形态。它发端于宋代,承传于元明,繁盛于清代,具有审美性、感悟性、组合性等审美特征,在文学批评史上既有理论批评的价值,也富于文学审美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铨抗战时期的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创作小说和剧本、倡导“民族文学运动”闻名的川籍作家陈铨,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独树一帜的一位文学批评家。陈铨的文学批评活动主要集中在抗战时期,其独特意义在于对文化式批评进行了理论探讨并将其引入到文学批评的实践中,拓展了文学批评的领域,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民族的苦难、留德的背景使陈铨在进行文化式批评时特别推崇“提高鼓舞生命力量”的“盛世文学”。  相似文献   

9.
李长之文学批评的价值在于,他既具有明确的方法论意识,又能突破各种批评方法的界限,运用传记批评、体验批评、文化批评、语言批评等多种批评方法,从不同角度切入作品,对作家的人格进行整体观照,解读作家的生命轨迹与创作历程,构建了视野宏阔的整体批评范式,其思维方式对中国当下的文学批评极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多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远远落后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实践,文学批评没有发挥对当代文学创作实践的引领、批评和促进作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之间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局面,导致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平庸化,走入了困境。大量的文学批评流于平庸的根源乃在于批评者主体精神的丧失,而导致批评者主体精神丧失的主要原因是一种外部的不利的环境氛围,其表现为文学批评的政治功利化、人情化、商业化。因此,只有批评家高扬主体精神,坚守人文立场,维护批评尊严,才能使其批评独立不倚,充满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感悟式批评强调灵感、想象、即兴、直觉,这与以自由、浪漫、超越、灵性的巴蜀文化传统在精神上不谋而合。新时期以来, 出版业的振兴、文学创作高潮迭起,与之对应的是文学批评的热度持续,但此时的文学批评开始大规模引进建立在西方哲学、 社会思潮理论背景上的批评模式,而更具中国传统的感悟式批评却越来越受到文学批评界的忽视,巴蜀文学批评的发展显然 也受此影响。那么在当代巴蜀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将感悟式批评融合在自己的文学批评实践中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 题。从中国古代文学的感悟式批评中获取灵感,阐释其对当代巴蜀文学批评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章利用同一篇俄文的汉语普通话译文和东干语译文,分析了汉语方言在境外的特殊变体——东干书面语和普通话书面语言在语法和词汇方面的不同之处,找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和元素,描摹出了东干书面语的一些典型特征,并从中揭示出了汉语方言分支在其演化过程中的优化选择现象。  相似文献   

13.
李贽的文艺观在我国文艺美学批评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他的文学批评的局限性却很少为人关注。分析李贽的文学创作观和文学批评标准,可以看出他观念上存在的偏颇。  相似文献   

14.
法国文学批评历经五百多年沧桑,批评观念经历了判断、鉴赏、诠释三个阶段的嬗变.在法国文艺复兴时期诞生的判断性批评先后出现了"先验"与"后天"批评两种形态;起源于18世纪的鉴赏性批评,后来发展成"同情批评"与"印象批评"两种模式;发端于19世纪初的诠释性批评,演变到20世纪,则分为"科学意图的象征性批评"及"美学阐释批评";而罗兰·巴特在新批评方面独树一帜,不乏高论,引领着后现代文学批评.通过厘清法国文学批评观念的演变历程,可明确每一批评观念的分类、特征及走向,从而为中国文学批评寻找可资借鉴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大众媒介时代的文学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可以通过建构理念层次上的文学批评场域,对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实践的总体状况进行宏观把握。一个理想的文学批评场域应该基于非同一性基础上,以文学批评自主性作为共同遵守的信念。它由专业批评和业余批评所构成。前者包含美学趣味的批评家与学理趣味的批评家,他们处于批评场域的支配位置;后者主要体现为媒介批评,它们代表了他者的向度。这几方面批评构成了多重对话关系,并通过符号斗争即定义文学批评合法性标准的斗争推动场域的健康发展。但是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由于受到资本的逻辑的操控,导致自身自主性的缺失。因此,借助于上述规范形态的文学批评场域,我们可以对文学批评实践的失范进行批判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文学批评方式是实现批评的桥染与媒介。批评方式有:主客观统一、思维的共性与个性统一、主导方式与方式的多样性统一等属性。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方式的嬗变:政治批评——大批判牡评——新政治批评——历史审美批评。真实性、思想性和审美性是历史审美批评的标准。文学批评方式的开放要求在历史审美批评方式的统领下,有其它方式如发生学批评、形态批评、系统批评等多样化批评方式的参与。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以东干现代作家创作搜集的故事传说为语言材料,分析了东干书面语"把N不V"句型的特点,找出了相似句型在西北汉语方言以及近代汉语中存在的情况,研究了在东干语中出现的限制条件,并结合少数民族语言的类似形式,探讨了影响这一句式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也谈东干族族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干”和突厥语TUNGGAN (读“通干”)在语音和语义上可能是某种巧合。TUNGGAN意为“站下来 ,住下来” ,与陕甘回民移民至新疆的史实相符。但清政府移民于新疆不只是陕甘回族 ,所以“东干”的原义、本义指地理方位 ,其演变线索是 :“东岸”或“东岸子”———дунганц———дунган (俄语读音“东干”)。这也是东干人对自己族名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意象批评不同于印象批评,《文心雕龙》的文学意象批评由低级的印象批评和高级的意象理论批评两大层次构成,是采用意象化的语言运用意象思维而进行的文学批评。刘勰的意象批评自上而下,由宏观到微观,密密层层,交织成为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印象批评是意象批评的低级形态,属于再创造性的赏析式的文学批评,其用意象具有强烈的情感感染性,主观色彩浓厚;意象理论批评是意象批评的高级形态,使用的意象侧重于抽象理论的解说,不具或很少带情感感染性,理性色彩较强。  相似文献   

20.
批评场概念是用来描述文学批评活动的运动形态的.文学批评活动就其本身而言,它是一个复杂而又不不断运动着的有机体.本文就批评场的结构及特征进行了详尽的剖析,但这只是静态的描述,还未涉及批评场的动态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