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陕西和甘肃两省为例 ,对种植业区域分工的农业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两省种植业区域分工均与本省的农业经济增长呈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因此 ,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必须以农业区域分工和专业化布局为核心 ,通过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和专业化生产水平的提高 ,逐步提高各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运用产业经济学的产业集聚理论,选取我国26省1995年—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基于LQ指数和RCA指数的测算方法对各省农业的地区专业化进行研究,发现:(1)我国农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其在承载就业和供给农产品上占有很大比重;(2)从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历年的LQ指数和RCA指数对应标准差异指数的动态变动趋势来看,东部地区在农业从业人员的转移就业上消化吸纳作用较强,而且三个地区在吸纳农业从业人员转移就业上的差异还在不断扩大;(3)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历年的RCA指数都呈扩大的趋势,但西部地区年均增速最快,说明西部地区农业在创造农业产值上的作用逐渐显现。基于以上结论,认为应制定规划,建立农业主产功能专业化分区;制定政策,建立中央层面的省际农业补贴机制;地区间的专业化与地区内的多样化相统一;培育农业专业化的多种类型和多种主体;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区域发展政策变化为切入点,利用系统熵理论方法深入分析了1978—2000年我国区域经济活动空间分布变化趋势.研究显示,伴随着我国区域发展政策的变化,1978-2000年我国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集聚趋势.相应的统计检验和区域经济集中率(分散率)进一步证明了这种集聚趋势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4.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对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区域经济、农业与物流业的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对三系统2021—2030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农业、物流业三个子系统综合指数和总体综合指数大致呈增长趋势;三系统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上游、中游、下游地区的耦合协调水平依次增高;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出正向关系,空间聚集性逐渐增强;2021—2030年,预测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水平将不断增大,发展速度也将逐年递增,预计到2030年达到良好协调状态。据此,建议政府加大对农业与物流业的投入,分区域制定相关政策,各区域加强合作力度,培养专业化人才,以共同促进长江经济带的高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空间布局和集聚程度是表征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指标。利用核密度和局部热点分析法探究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农业龙头企业空间集聚的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国东部的发达城市并在东部地区形成热点区,且有以这些城市为中心向周围扩散、形成区域集聚的趋势,而西部地区相对是冷点区;影响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主要因素有农业机械总动力、公路里程、铁路营运里程、司法文明指数和市场化指数;农作物播种面积及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和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生长呈负相关。 研究结果揭示了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以及国家政策层面上造成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区域差异化发展的原因,为完善农业产业政策体系及推进中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和空间布局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生产效率变动的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1978-2011年省级农业TFP进行了数量测算与系统分解,并细致考察了其时序演变差异、地理空间分布与分组增速效率等特征.测算发现:农业TFP增长源泉主要是由技术进步率与技术效率双轮驱动的,但技术效率的驱动作用有限.农业TFP与技术进步率指数呈顺周期变化,与技术效率指数有逆周期波动阶段.农业TFP效率变动具有比较严重的地理空间上的非均衡性.省际间各指数差异显著,农业技术效率指数全国各区域普遍不高,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前沿技术进步率比较糟糕,但各直辖市主要效率指数增长效应显著.农业TFP及其分解指数“发散效应”明显,“收敛效应”与“外溢效应”趋势不显著.除了要素输入,经营模式创新更显重要,“双轮驱动”应成为未来中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空间布局和集聚程度是表征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指标。利用核密度和局部热点分析法探究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农业龙头企业空间集聚的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国东部的发达城市并在东部地区形成热点区,且有以这些城市为中心向周围扩散、形成区域集聚的趋势,而西部地区相对是冷点区;影响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主要因素有农业机械总动力、公路里程、铁路营运里程、司法文明指数和市场化指数;农作物播种面积及农林牧渔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和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生长呈负相关。 研究结果揭示了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以及国家政策层面上造成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区域差异化发展的原因,为完善农业产业政策体系及推进中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和空间布局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008年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相关统计资料,分析了1978-2009年间我国工业经济的区域差异、变迁及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工业经济区域差异较为明显,1978-2009年区域差异呈缩小、扩大、缩小趋势,三大经济带对差异的贡献不同,东部地区是差异的主要来源;在工业经济发展的众多影响因素中,除了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外,地区物质资本的投入、国外直接投资、工业基础设施和市场开放程度等都对地区工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并且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9.
基于产业整合视角的合肥经济圈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体制转轨进程中,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同构,产业系统运行机制不畅,产业竞争力低下成为普遍现象,基于区域产业系统的整合具有重要意义.从三大经济圈发展实践看,产业的整合趋势越来越明显.合肥城市圈发展壮大,需要通过产业整合与创新,提升区域专业化分工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  相似文献   

10.
关于推进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是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之一 ,是农业生产领域中分工与专业化发展在地域空间上的表现。逐步推进我国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对我国农业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应作为我国农业生产区域布局调整的一个战略方向 ,各级政府对此都应予以高度重视并给予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1.
评价区域种植业集约化程度,对于研究区域种植业持续健康发展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种植业集约度评价种植业投入产出总体集约化程度,采用指数和法评价区域种植业集约度。以山东省寿光市为研究区,选取确定了11个评价指标及其评分分级标准和权重,评价结果表明:寿光市经过24年(1980-2004)的时间,种植业集约度大幅度提高,集约度指数由1980年的46.9上升到2004年的87.3,增长幅度为86.1%,集约度指数等级由6级提高到1级。2004年寿光市种植业集约度明显高于全国和山东省平均水平,集约度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9.3%,高出3个等级;高于山东省平均水平8.8%,高出1个等级。  相似文献   

12.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我国的经济水平、人民生活水平都在不断地提高,然而,农村居民的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且呈逐年扩大趋势,文中就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提出治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四川沱江流域的甘蔗种植呈扩大趋势,既加快了区域经济商品化及工业化的进程,也进一步引起了糖业经营方式的区域性变动。蔗农家庭经营存在着三种形态:单一农业经营、自种自榨自经营、合作社经营。这三种经营形态分别代表了该地区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的变化、农业与手工业的重新组合及生产的合作化等几个发展方向。生产方式多元化成为糖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一方面传统家庭副业性质的制糖方式向以市场为导向的手工工场性质制糖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土糖房、机制糖厂及小型改良糖厂等多种生产力形式并存;前者是以手工制糖技术的专业化及蔗农的贫困化为基础的,后者是以机器制糖业对手工制糖业的依赖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14.
采用地区生产专业化系数,基于1988—2016年6种主要农产品的产量数据,计算6种农产品生产地区专业化水平以及各地区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系数,并由此得出中国农业的地区专业化水平及演变规律,为我国当前农业专业化发展提供科学参考。研究发现:中国农业的地区专业化水平呈现倒U型趋势,并于2010—2012年附近达到最大值。从产业角度来看,不同农作物生产的专业化系数及趋势差别明显。其中,粮食生产专业化水平增长最快,但2004年以后增长有所放缓。从各个省区来看,各省区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水平整体呈现的上升趋势,部分省份略有下降,最终各省份专业化水平逐渐趋于稳定。农业生产专业化的趋缓可能源于政策干预,推进专业化需要破除当前的政策约束。  相似文献   

15.
运用区域2006-2015年土地资源数据库,结合社会、经济、人口数据,在DPS软件平台的支持下,研究区域农业规模经营的影响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各影响因素的综合权重并排序,运用各个因素的综合得分计算获取每年的农业规模经营指数,对农业规模经营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对农业规模经营指数影响最突出的因素排序是经济因素、效益因素和投入因素,其次是产出因素和资源因素,人口因素占比相对较小;农业投入因素的逐年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显著相关,反映了农业的投入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农业规模经营指数因投入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乡村人口逐年缓慢降低的同时,人均耕地逐年提高,为规模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农业规模经营指数总体呈现出逐年递增,2009年后,增长速率加快.趋势化模拟表明,农业规模经营在各项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和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16.
陕西关中是旱作农业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地区,近代以来关中种植业从小农经济逐步过渡到商品化经济,在种植业结构商品化选择的过程中,既体现出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也存在着农业种植形势严峻、粮食供求失衡、农业生产风险递增、种植业结构优化延缓等一系列的隐性危机,分析其成因,主要源于耕地资源流失严重、农民忽视粮食作物种植、种植结构存在盲目性以及劳动力外流等因素。针对关中区域化农业种植特点,提出应发挥关中有机旱作优势、加强粮价保护机制、提高农地征用价格,有效控制非农建设用地规模以及建立粮食品种精细化产业结构等有效应对隐性危机的解决方案,以达到关中地区种植业良性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关于改变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计算了1978年到2004年我国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和二元对比系数,发现我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先减弱,经过一个波动阶段后出现逆转,经济结构的二元性逐步增强。通过分析形成二元经济结构变化的深层次原因,笔者认为:提高农业效率是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基础;应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内部吸纳”和“外部流动”相结合;应减少制度性障碍,为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提供制度保证;应发展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向农业提供资金支持;应培育地方的发展极,增加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吸纳的“拉力”。  相似文献   

18.
从集中走向分散:我国梨生产格局变动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产地集中度系数和生产规模优势指数测度1978—2008年期间我国梨生产的格局变动与发展趋势,发现我国梨生产的区域集中度较低,且产地不断由集中走向分散,基于气候、品种、成本等比较优势的新主产地逐渐形成。梨产业政策的制定应引导梨生产向优势主产地集中,并促进其规模化与专业化生产,提高梨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基于SBM超效率DEA模型从效率视角测算了1993—2017年间中国28个省(市、区)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探讨了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区域差距及其差异来源,并采用Kernel密度估计考察了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第一,从时间维度看,1993—2017年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大致呈“W”型变化趋势;从空间维度看,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质量表现出明显的空间不平衡性,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第二,我国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区域差异逐渐增大,且主要由区域间的不平衡造成,其次为区域内部的不平衡,超变密度的贡献逐渐降低。第三,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呈“双峰”分布特征,两极分化现象突出。从三大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经历由“双峰”到“单峰”再向“双峰”分布的转变,极化趋势开始显现;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均经历了“双峰”分布到“单峰”分布的转变,两极分化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要素投入增加还是技术进步,国内外学术界尚未取得一致结论。鉴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巨大,对2000~2010年省际经济增长数据进行Malmquist指数分解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效率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且不存在某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模式;空间布局上基本呈现出东部地区在效率方面优于西部、西部又优于中部的特征。因此,笼统地讨论我国经济的增长模式缺乏内在逻辑一致性,而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则必须分区域实施针对性战略,同时强化市场制度建设以提高全国市场的统一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