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1 毫秒
1.
应县木塔秘藏中的《大乘杂宝藏经》变文,素材多来源于现实生活,文字生动形象,比喻也十分精当,为听众所喜闻乐见。与后来的说唱戏曲艺术关系密切,是研究辽代讲唱文学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2.
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期较为流行的一种说唱文学(艺术),其说唱方式有第三人称讲述方式和第一人称摹拟代言方式。根据故事演述和"场"上交流互动的需要,诸宫调说唱艺人时而采用第三人称向听众"讲述"故事,时而转换成故事中的人物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摹拟"人物,"代"人物"言"。诸宫调的第三人称讲述与话本不同,具有鲜明的主观色彩,带上了更多"诗以言志"、"词以达情"的诗意情调。而第一人称摹拟代言则为诸宫调向戏曲的衍变提供了可能和线索。  相似文献   

3.
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期较为流行的一种说唱文学(艺术),其说唱方式有第三人称讲述方式和第一人称摹拟代言方式。根据故事演述和"场"上交流互动的需要,诸宫调说唱艺人时而采用第三人称向听众"讲述"故事,时而转换成故事中的人物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摹拟"人物,"代"人物"言"。诸宫调的第三人称讲述与话本不同,具有鲜明的主观色彩,带上了更多"诗以言志"、"词以达情"的诗意情调。而第一人称摹拟代言则为诸宫调向戏曲的衍变提供了可能和线索。  相似文献   

4.
诸宫调的说唱艺术形式主要从变文、教坊大曲、杂曲的基础上错综变化发展而来,《董西厢》则是现存最完整和艺术形式发展最为完美的诸宫调说唱文本。  相似文献   

5.
在敦煌世俗变文中,历史故事变文和民间传说变文是两种故事性和戏剧性较强的说唱类作品,这两类变文在主题和内容方面,对后世戏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历史故事变文主要以有说有唱的单线叙事方式,为戏剧故事的表演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叙述手段.民间传说变文中所演绎的故事在发生之初就具有明显的民间性,而在其故事文本逐渐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其故事自身始终与民间文化相表里,并最终在元明时期成熟戏剧的表演中定格为一种戏剧文化.  相似文献   

6.
《敦煌变文》用韵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变文是唐五代民间流行的一种说唱文学。当时说唱文学随着商业经济的发达和城市的繁荣,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通都大邑,特别是京城长安的寺院里都设有说唱的场所。说唱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所谓“讲经”、“论议”、“转变”、“说话”等等。“转变”即说唱奇异故事的意思,“变文”就是“转变”的底本,也省称为“变”,如《汉将王陵变》、《舜子变》。  相似文献   

7.
敦煌变文是盛行于唐五代时期的一种说唱夹杂的特殊文学体裁。它们以当时流行的最为通俗的口语写成,其中出现了大量的口语词汇,表现了变文词汇系统的特点。这方面的研究前辈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最突出的是蒋礼鸿先生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被公认为目前敦煌变文词汇研究的权威性著作,为变文的词汇研究开创了局面,树立了楷模。本文就变文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字、词的意义做一些  相似文献   

8.
变文是唐五代民间流行的一种说唱文学。当时说唱文学随着商业经济的发达和城市的繁荣,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通都大邑,特别是京城长安的寺院里都设有说唱的场所。说唱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所谓“讲经”、“论议”、“转变”、“说话”等等。“转变”即说唱奇异故事的意思,“变文”就是“转变”的底本,也省称为“变”,如《汉将王陵变》,《舜子变》。  相似文献   

9.
电台热线谈话节目主持人是广播传媒连接听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与听众实现交流互动的最佳拍档。电台热线节目主持人的一"听"一"说",既可以成为听众的良师益友,也可能拒人于千里之外。学会倾听,善于表达是电台热线节目主持人必须练就的基本功,也是在传媒激烈竞争中,广播媒体求生存、谋发展必须抓住的关键环节。怎样倾听,如何表达是电台热线节目主持人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宝卷是从唐代的“俗讲”、宋代的“说经”发展而成的一种说唱艺术样式。“俗讲”相对“僧讲”。同属变文,均为寺院里的和尚沿袭佛经的有散文有偈颂即散韵合体,向听众弘扬佛法、宣传佛义所用。宋初禁止在庙宇“讲唱经文”,敷演故事、从事“俗讲”的和尚们,便和讲唱“小说”“讲史”“诸宫调”的职业艺人并驾齐驱,转入瓦肆“说诨经”,“说参请”。迨至明清,佛道盛行,秘密教会兴起。由之变相的宝卷也风靡一时。它的形式与变文无殊,而题材却有由佛道故事向民间传说扩展的趋势,讲唱的场所由市井深入到乡村居室,宣讲宝卷也逐渐从布道劝善演进为民间说唱,宝卷则成了宣卷的脚本,流传于后世。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是一种传递意义的交际媒介。它既是一种交际系统,又是一种可以表达和代替其他交际系统的超符号系统。不仅语言形式可以表达意义,在社会交际中,与语言交际有关的非语言手段也可以表达意义,所以语篇的整体意义不仅包括由语言形式体现的意义,也包括由非语言手段体现的意义,双方共同组成语篇的意义整体。文章拟从非言语表达手段与语境关系的角度来探讨语篇的连贯,目的是说明非言语表达手段同样在构建语篇的整体意义中起着重要作用并能促进交流活动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商务英语信函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务交际中频繁使用模糊语言,这种用法可以被分为两种情况,即非故意使用和故意使用,文章的研究重点是后者。写信者使用模糊语言是为了顺应不同的语境及不同的写信目的。由文中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模糊语言是写信者进行语言选择和语言顺应的结果,它是写信者在商务交际中为了实现交际意图采用的一项交际策略。  相似文献   

13.
话轮沉默既不是语言交际,也不是身势语交际,它属于非言语交际手段之一。话轮沉默现象往往被我们所忽视,保持话轮沉默一方的交际意图也常常被误解。外文名著中人物的话轮沉默,实际上是角色表达情感的一种途径,这种情感的产生是瞬间的,而对于作品中情感的接受者来说却是永恒的、难以忘怀的。  相似文献   

14.
语言功能与交际法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语言与交际的内在关系以及语言的主要功能分析交际语言教学的合理性,提出传统教学法受传统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忽略了语言运用的教学。交际语言教学应根据交际活动具有的信息沟、选择性和消息的反馈等三大特点,使用真实性材料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5.
论交际策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际策略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外语习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交际策略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注重强化策略意识、以练促学入手,将交际策略能力训练贯穿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积极创造自然交际环境,并针对学生个性因材施教。督促学生把积极运用交际策略与不断地有意识地学生新的英语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学得语言知识的同时,能够自如地运用这些知识,从而实现有效的实际目的。  相似文献   

16.
语境是跨文化交际不可或缺的"背景知识",正确的交际行为有赖于对语境的适应。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对目的语语言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对交际文化的深层理解。只有通过对目的语深层文化的理解,才能从理论上解释纷繁复杂的交际行为的原因,才能避免各种"文化错误"和"语用失误",并且预见交际行为及其可能产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交际能力的发展需要认知与交际二者互动。在交际功能中,相互触发、相互作用。交际法的互动观突出强调交际的枢纽作用,正是交际驱动了语言社会化的过程。交际驱动了个体的语言社会化,而语言社会化又会加速全面的社会化,包括认知、道德、情感、社会技能等的发展。在交际中发展语言能力,由此也实现充分社会化。  相似文献   

18.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们认为交际能力包含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但在跨文化交际中,除掌握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外,社会文化知识、情感认同和行为适应也很必要。因此,本文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包括认知能力(语言知识、语用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移情能力和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9.
委婉语是语言交际中的“润滑剂”;礼貌原则是语言交际中制约语言行为的礼貌规范。从语用学角度出发,探索委婉语和礼貌原则之间的关系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委婉语有意违反合作原则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真意,是出于礼貌的考虑使话语得体,使对方感到你和善不强迫他人,不使人无台阶可下。所以人们在交际中运用委婉语正是遵守了礼貌原则。  相似文献   

20.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的语言交际实质上是一种示意—推理过程,说话人提供最大关联的信息,听话人则根据语境对信息进行处理,挑选关联性最大的假设,获取最佳关联,准确地理解说话人的意图,使交际获得成功。关联理论也把翻译看作是一种交际行为——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示意—推理过程或行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是沟通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以实现成功交际的桥梁,扮演着双重的角色。故译者应充分考虑译语环境下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视具体情况采用顺应译语文体规约的归化翻译或保留原文特色的注释性异化翻译策略,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