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明末至清代的“冯小青现象”中,冯小青在文人的笔下逐渐寄托了众多的意象。其中之一就是:文人对其人及其生存环境进行解读的时候,冯小青从一个现实中的才女演变成为那一时代的道德偶像。在接受美学的视角下,文人的阅读视野最终实现了突破,对于“冯小青事”的接受效果既有着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了时代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道德解读"在美国声名狼藉,却又在司法实践中功劳卓著。"做得却说不得"的道德解读的两个面向"貌离神合":真诚造就大法官的英明,谎言促成大法官的提名!德沃金批驳了对道德解读赋予法官绝对权力和反对民主的两大指控,分析了道德解读是如何保护公民权利的,为道德解读正名,使道德解读由"做得"走向"说得"。在我国,宪法进入诉讼能够体现宪法作为根本大法的权威,宪法的"道德解读"应该进入实质性探讨阶段。  相似文献   

3.
宋词崇雅的原因很复杂。从词的创作实践看,词人们一直朝趋雅的方向发展;从审美情趣看,士大夫文人对"不俗"的追求推动了词学的崇雅;从道德层面看,士大夫文人阶层的道德涵养也推动了词的雅化;从音乐层面看,推崇雅乐正声的思想占了主导地位,词乐风格也日益趋雅。  相似文献   

4.
清朝咸同年间,以张道为代表的文人们题咏传奇《梅花梦》,唱和冯小青其人其事,其诗文作品收入《梅花梦题词》中。《梅花梦题词》收录了参与唱和的九位文人的三十余首诗词。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身处清末咸同乱世的文人的独特视角与焦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文人在兵祸横行中的生存危机。冯小青现象在这一时代,展现出与承平时代截然不同的特点,蕴涵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表现,"八荣八耻"的科学概括不仅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现实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也对国家法治建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试从法律和道德相互关系的角度,对"八荣八耻"做出法学意义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围绕道德基础问题,学界曾有过激烈的争论,并形成了两大阵营:道德理性派和道德情感派。理性派认为:真正的道德基础是道德理性,而道德情感则是"丛林杂草",需用道德理性对其进行规约;情感派则认为:集中体现着人的生命意志的道德情感才是真正的道德基础,道德理性主义对道德情感的长期压制不利于道德的完善。其实,两派存在着一种"交互性"的误解:理性派所批驳的其实是人类的"物质贪欲",而非情感派极力维护的"道德情感";情感派要批驳的是作为外在利益的有效获取手段的科学理性,而非理性派所倡导的"道德理性"。双方都犯了"分析不彻底,合题不充分"的形而上学的错误。其实,从追求人类道德实践之至善这一共同基本立场看,二者其实是一种"理不离情,情不离理"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7.
道德重建的主体之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德重建在以经济的繁荣为物质保障、民主与法制的健全为制度保障、教育的普及为文化保障中 ,重在注意个体的道德责任 ,从观念上改变人 ;从主体的维度看道德重建包括恢复对道德的信仰、对自我的信心和社会的信任 ,这是道德建设中的主体性基础工作 ,只有观念上确立了道德信仰才能确保道德重建的高速有效进行。如此 ,人类才能超越现实 ,走向崇高。  相似文献   

8.
德育工作者长期以来受困于学生的"道德应当"如何实现,纠结于学生在道德上"应当"何为,苦恼于学生缘何"知而不行",从而使这种道德之"应当"所关联的知行问题成为德育的现实困境。德育的知行问题绝不是简单的学生道德应当与否的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德育整体思路和德育顶层设计的系统问题。德育要走出知行困境,除了从对象、环境、历史等若干客观因素上考虑外,还应更多地从整体上用系统的思维探讨,如何从理念上转变德育的思路,如何从实施策略上改进德育的设计和机制。  相似文献   

9.
从技术创造、技术使用、技术评价三方面探讨了技术活动中的道德问题,指出"善心"、"善用"、"善智"是技术活动重要的道德维度。  相似文献   

10.
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奥斯卡.王尔德的童话作品往往被忽视,为数不多的评论也多从唯美主义的角度来研究。从美、道德与爱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其童话进行解读,可以得出:美是值得人追求的目标,但是它应该与爱并生;道德是生硬的,并不能从根本上救治人类,唯有爱才能使人类得到最终的救赎。  相似文献   

11.
北京是中国电影诞生之地,这座城市在中国电影百年的历程中承载了重要的功能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威仪沧桑的皇城帝都、凡俗平和的平民城市、谨严优越的城中之“城”、繁华虚妄的欲望都市,多元复杂的城市空间。影像之中隐藏独特的影像特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在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背景之下,广西要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构建和完善广西终身教育体系显得十分紧迫和艰巨。在全区2007年既已提前实现“两基”攻坚目标的情况下,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阶段已不再成为广西构建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障碍。而在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方面,仍存在着诸多亟需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明代著名的通俗文学作家及民间文学搜集者冯梦龙(1574~1646),曾经编选了《笑府》、《广笑府》、《古今谭概》(又名《古今笑史》或《古今笑》)等笑话专集。在他编选的三部笑话专书的序文及部分引言里,冯梦龙比较集中地从笑话的接受心理、笑话的本质特征以及笑话的分类三个方面阐述了他的笑话理论,充分地表达了他对笑话这一民间文学体裁的理性认识。在我国古代稍欠发达的笑话理论史上,冯氏的理论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异数。认真总结这一笑话理论遗产,将有益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笑话这一民间文学体裁。  相似文献   

14.
追寻冯友兰文化观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发现,冯友兰关于文化观的所有真知灼见贯穿了一条一以贯之的思路,那就是"别共殊",即区分"共相"和"殊相",这是冯友兰文化观的形上学内核.横向的"别共殊",冯友兰区分了"类型"和"个体";纵向的"别共殊",冯友兰区分了"不变的道德"和"可变的道德",前一种区分,提供了如何解决中西文化差异的途径和方法;后一种区分,告诉我们推进文化现代化的同时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5.
冯小青其人其事在明末清初流传甚广,因而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才高,其命舛,其情痴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上多有显现,而以《红楼梦》中林黛玉为典型。  相似文献   

16.
从《清平山堂话本》到“三言”,文人的参与对话本小说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众名姬春风吊柳七》对《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的改编为例,冯梦龙从体制、情节、语言等方面对柳永形象作了一番重塑,藉此也观见了话本小说发展史中文人化的轨迹:对话本小说体制的完善和定型化,思想主题的升华,人物形象塑造艺术的圆熟,教化性的强化,语言的雅化。  相似文献   

17.
作为宗教文学和民间文学的《雷峰宝卷》与文人作品方成培《雷峰塔》传奇的比较,展示出不同的思想文化因素如何造就着不同的审美价值。方本传奇的情节是性格化的,而《宝卷》则呈现一种天数其表、伦理其实的状态。方本传奇的人物按生活现实化了,《宝卷》则按伦理标准理想化了。方本传奇带着现实的全部复杂性而对人的欲望加以肯定,而《宝卷》则以儒佛结合来规定现世生活的进程,同时也突出了这“和谐”格局中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牡丹亭》问世后,在社会上反响巨大,尤其是对女性读者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冯小青的故事在晚明广泛传播,小青不仅以一个受难的才女形象闻名,同时也是以《牡丹亭》的一个著名读者而闻名的。晚明的剧坛上突然兴起了一股"冯小青热",出现了多部以小青为题材的剧作,以晚明在舞台上流行的三部小青题材的戏曲作品《春波影》、《疗妒羹》和《风流院》为例,可以看出,《牡丹亭》对小青题材的影响不单表现在对小青形象的刻画上,也表现在对情节的构置上,乃至人物的安排上。  相似文献   

19.
高凉冼氏与冯氏联姻,导致民族融合,形成"俚蛮汉化",走"民族团结"或"文化融合"的路子.冯氏似非汉人.<新唐书>卷一一零为<诸夷蕃将传>,将冯盎与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黑齿常之等同列.<旧唐书·冯盎>则谓"累代为本部大首领".可知冯氏亦高凉溪洞蛮酋之一,与中原冯氏未必有关.再结合隋代杨素谓冯盎的"蛮夷"以及冯盎族人子献"击铜鼓"的事象,冯氏家族至冯盎时,已有"奴婢万余人,所居地方二千里"的"南越首领".冼冯联婚后,先是但、蛮融合,在唐宋以后融合于汉族,并一直生息繁衍至今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