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松尾芭蕉是日本江户时期著名的俳人,他的俳句代表作"古池句"广为人知。本文从芭蕉深厚的汉学造诣、文学创新精神、引禅入俳等方面,更深层次地理解芭蕉"古池句"的创新对蕉风俳谐形成的划时期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他笔下的山水田园景色具有"情景交融,诗画一体"的美感。松尾芭蕉是日本俳坛上的"俳圣",他所创立的"蕉风俳谐",是日本诗歌史上的里程碑。王维和松尾芭蕉虽然处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和不同民族,但他们的审美对象和艺术风格却很相似,其原因应该在于禅道思想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了相近的世界观和美学思想。王维表现出的是牧歌式的适意,芭蕉流露出的是苦寒之色。尽管如此,他们在执着于艺术之道的追求中,终究是形成了相似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3.
不易流行论     
日本俳谐诗人松尾芭蕉所提倡的俳谐理念"不易流行",实际上是在讲求俳谐的风体.松尾芭蕉阅读了大量的中国古典文献,理所当然会受到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如庄子、易学、儒教、宋学等等思想的影响.该文认为"不易"与"流行"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存在.通过宇宙构造、人体姿态以及阴阳二气等观念来阐释松尾芭蕉俳谐理念的精神实质,强调"不易"与"流行"是松尾芭蕉俳谐创作的特征与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4.
在日本文学史上"风雅"一般指全体艺术,而贯穿在松尾芭蕉艺术之道的"风雅"为俳谐之意.松尾芭蕉把乾坤之变视为风雅之因,在天地自然变化之中一味追求新的俳风,直逼以"诚"为本的风雅之道.当时松尾芭蕉接受中国文化时的审美心理的调整过程,以及创造新质的选择机制,从他的旅行记中得到了阐释.  相似文献   

5.
杜甫与芭蕉     
杜甫的诗歌对日本著名俳句诗人松尾芭蕉的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然而两人的艺术风格又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杜诗沉郁顿挫 ,壮美与优美并存 ;芭蕉的“蕉风”则寂寥枯淡。内容上 ,杜诗感时伤事 ,忧国忧民 ,个人的境遇常常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芭蕉的俳句多描写旅愁、离别或人生感悟 ,缺少社会的现实内容  相似文献   

6.
汉诗文利用所展现出的"似"与"非"反映了作者松尾芭蕉对汉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对俳谐的革新.是芭蕉在充分消化了原典基础上的再创造,是我们研究芭蕉的一个绝好窗口.  相似文献   

7.
所谓休闲,就是人的自在生命及其自由体验状态,自由、自在、自得是其最基本的特征。就道家的休闲传统思想资源考察,老子的"自然无为",庄子的"逍遥游""齐物论",均表达了休闲的理想与境界。这些休闲智慧也深深地融入于松尾芭蕉俳句创作之中,由于作者始终如一地坚持"随顺造化""物我一如"的超凡之心和休闲意识,为"蕉风"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纵观松尾芭蕉俳谐,无不让我们感受到他与自然反复交流的结晶.芭蕉主张的“造化随顺,与四季为友”《笈の小文》的生存之道与道家对自然的态度可谓是一脉相承.而这种人生感悟深深受容于庄子的思想影响.不仅深深地受其感化,而且以庄子为自己精神的脊梁骨,支撑自己俳句师的生涯.本文旨在通过对松尾芭蕉文学创作特性、现状的考察,以全新的视角,深入探究庄子哲学思想价值对松尾芭蕉文学创作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松尾芭蕉在走出自己独特的道路之前曾一度潜心学习“诗圣”杜甫。直至意识到“识其句而不见其心;度其烦恼,而不知其乐”之后,才踏上独创“蕉风”之路。  相似文献   

10.
俳句在日本文学史上的位置有如唐诗之于中国,这种简洁隽永的诗歌形式以其特有的“意韵”和“禅风”独树于世界诗歌之林。其代表人物松尾芭蕉不仅充分发扬了俳句的优势,更以其探索性的创作把俳句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芭蕉身上,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而不可忽视的,前人也多有论及。从细处着手,对俳句进行文本分析,联系芭蕉创作的历程、背景和精神世界,即可一窥芭蕉身上的中国文化基因,并发现芭蕉俳句对中国文化承接与变异的蛛丝马迹。  相似文献   

11.
在盛唐求仕热潮中,孟浩然是一个极其独特的存在。当时儒道两种对立的文化精神以一种特殊的形态相互整合,共同建构了孟浩然的文化心态和价值标准,使孟浩然具有一种儒者和隐逸气质相混合的精神特质,形成了孟浩然既追求一定的社会功利又不以入世为首选目标的温和、拘谨的士人人格,也使他长期处于仕与隐的紧张和焦虑之中。仕与隐的欲调和及二者事实上的难以调和,让孟浩然陷入了仕与隐的两难抉择中,进退维谷,从而成了盛唐求仕热潮中的“多余人”。  相似文献   

12.
关于建设节约型政府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府是资源的主导者,是社会风气的倡导者,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好节约型政府,建设节约型政府对于提高全民厉行节约的意识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也是建设一个高效政府、有限政府、廉政政府的迫切需要,更是对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的考验。针对节约型政府建设的现状,提出建设节约型政府要从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强化干部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深化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创新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加强政府办公自动化建设和法制建设等方面努力,不断推进节约型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13.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五年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快发展,为建设和谐西部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西部大开发中建设和谐西部具有体现民主和法治的精神、张扬公平正义的理念、营造诚信友爱的氛围、成为充满活力的热土、构筑安定有序的环境、达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的基本特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力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性的基础性作用,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动力,以实现社会公正和国家长治久安为着力点是和谐西部建设的主要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4.
经理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无法替代。我国公司法对股份有限公司经理的职权做了相对明确的法律界定,这是我们认识经理法律地位的基础。对经理职权的界定,应当充分重视和尊重公司股东基于章程的自治需求,把对公司经理法律地位的认识建立在公司章程的基础之上。作为公司机关之一,经理在合理授权下(无论是公司章程或是股东会、董事会决议)获得的职权是其发挥价值的制度基础。我们需要一个现实和有效的制度设计,来发挥经理的积极性和作用,又不至于损害股东、债权人、其他利害相关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文学经典的生成谱系与传播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学经典的生成是一个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持续不断地传播和被接受的过程。在此传播过程中,既有纯文学、纯学术的要素贯注其中,又有非文学、非经典的、世俗的力量介入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不是一个文本,而是一个'场域'。在这个场域中,各种来自文学和非文学的力量形成的对话和张力使其意义得以生成、增殖和传播。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只能从这个场域出发展开经典研究才能避免将文本细读与社会语境人为割裂的弊病,进而在文学与社会、精英与大众、商业与美学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地把构建和谐社会纳入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由"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发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上的一个新的重大突破,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内涵,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目标体系.正确认识和科学分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目标的体系结构,有助于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目标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从而加快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7.
国外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知与评价集中围绕生成动机、发展前景、逻辑理路三个维度展开。从生成动机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遗产、现实利益的彰显、责任担当的体现以及习近平领导风格的展现;从发展前景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或是切实可行的现实方案,或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或是难以实现的理想蓝图;从逻辑理路来看,要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妥善处理好世界范围内各领域的安全问题,建立健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法律机制,提倡树立多彩、平等、包容、互鉴的文明观。总体而言,国外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研究视域和范围不断拓展,但也存在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研究立场呈现二元对立的发展趋势等问题,这为我们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外研究动态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致西莉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剧作家兼诗人本.琼森的一首短小的抒情诗。诗作意境融彻、韵律优美,淋漓尽致的刻画了一个陷入单恋的男子如痴如醉的形象,并高度赞美和歌颂了柏拉图式的爱情,即纯洁的精神恋爱。  相似文献   

19.
和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普遍精神,其内涵涉及儒、道、墨、释而成为各家各派思想学说之灵魂,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史料,对和谐的内涵给予系统而深入的论述:和谐是一种哲学、一种战略、一种修养、一种艺术、一种理想、一种力量,彰显和谐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学经典的生成是一个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持续不断地传播和被接受的过程。在此传播过程中,既有纯文学、纯学术的要素贯注其中,又有非文学、非经典的、世俗的力量介入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不是一个文本,而是一个 '场域'。在这个场域中,各种来自文学和非文学的力量形成的对话和张力使其意义得以生成、增殖和传播。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只能从这个场域出发展开经典研究才能避免将文本细读与社会语境人为割裂的弊病,进而在文学与社会、精英与大众、商业与美学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