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方人物性格理论对人物性格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真实性、审美特质有不同的追求,这些导致中西方性格论在刻画人物性格的出发点和具体方法上也存在着差异.本文对此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典范。从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融合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雷雨》在吸取并发展了古希腊的悲剧命运观念和审美模式、展现旧中国人物性格悲剧上对我国现代戏剧的创造性贡献,揭示了其对中西方悲剧艺术的借鉴、继承、吸收和融合所表现出的独特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辩证法与西方辩证法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孕育发展,因而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中国传统辩证法的理论自觉性不如西方辩证法,因而在理论体系的发育上不如西方辩证法系统、成熟;中国传统辩证法侧重于伦理、政治领域的应用,西方辩证法则侧重于对自然规律的思辨;在矛盾问题的解决上,中国传统辩证法更注重矛盾的调和与消解,西方辩证法更偏向于通过矛盾对立面的斗争以实现“扬弃”。  相似文献   

4.
唐寅、文征明文化性格比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性格是指包含文化内涵的人物性格。唐寅、文征明皆以诗书画三绝著名当时与后世,而两人之人生及文化性格则大不同。唐“百年强半”而夭,而文则遐寿九秩,且主持吴中风雅30余年;唐曾中解元,涉科场案而愤世自放,文数试不得一举人而待诏翰林三年;唐赴宸濠招而不得不佯狂以免,而文卒能避之。唐纵情酒色,而文持身谨严。而两人之诗,则唐更有个性与时代气息。唐、文的这种差异,反映了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下,在经济生活和社会风气发生新变的时代,文人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可能作出的选择。考察这种文化性格的差异及其成因,对认识中国文学、文化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如何发挥作用、这些作用又会有怎样的意义和效果,都可以提供一定的启示并帮助我们思考当代的文化建设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亨利四世》的人物性格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篇提供了如下创作经验:以人物自身逻辑为基本点,描写性格发展的整个历程;在广阔的富于历史特点的背景上刻划人物;运用对比的方法使人物性格互相区别得更加鲜明。  相似文献   

6.
论文对托尔斯泰塑造人物性格的艺术表现手段进行了论述.分三部分。首先.论述托氏的心理描写艺术.着重指出托氏的“心灵辩证法”正是性格的辩证法.通过对人物复杂矛盾运动的心理过程和深层心理结构的描写分析,展现出了人物性格的辩证运动过程和性格结构丰富变化的层次。其次.指出托氏肖像描写的特点在于通过包含心理内容的人物肖像描写.着重表现的是人物的灵魂和精神气质,以及托氏在动态地描写人物肖像的过程中表现了人物心理和性格的动态的内容。最后,论述托氏在小说中采取的多视角的叙述角度对子增强被描写人物的立体感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与西方古典美学范畴在思维方面的重要差异之一,是前者重功能、性质,后者重实体、元素,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美学范畴更多侧重于指称审美事实的功能和性质,西方古典美学的大多数范畴称谓的是审美事实的实体和元素。那么,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的功能性有哪些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 作为指称审美事实的美学范畴,可以侧重于审美事实的实体方面(如情节、性格、线索、黄金分割律等西方古典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8.
史前洪水在给世界带来毁灭性灾难的同时,也孕育出了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洪水神话.由于中西方地理位置、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认知程度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他们的洪水神话各具特色.通过对希腊、希伯来洪水神话与中国汉民族“女娲补天”和“鲧禹治水”洪水神话的比较研究,发现西方民族性格主要是建立在人神对立、以神为本、人性本恶、个体本位和立约精神等价值观之上,而东方民族性格则更多地是建立在人神合一、以人为本、人性本善、集体本位和伦理观念等价值观之上.  相似文献   

9.
人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文化问题。每个国家的人权观都是本国主流文化在人权领域的表现。中国和西方的人权观在诸多方面存在截然不同的价值定位和选择。中国人权观主张义务本位,西方人权观主张权利本位;中国人权观发生于礼治环境,西方人权观产生于法治环境;中国人权观侧重对超验人生价值的追问,而西方人权观侧重现实的功用;中国人权观重视群体的权利,而西方人权观重视个体的权利;中国人权观重视人际的和谐,而西方人权观侧重人际的界分;中国人权观侧重人生价值的完满,而西方人权观侧重人生日用的实现。西方人权观的致用性、个体性、务实性可以弥补东方人权观“有神无体”的制度性缺失;而中国人权精神的高远性、和谐性、完满性则可消除西方人权观“有体无神”的工具性僵硬。  相似文献   

10.
东西方绘画在艺术的各个方面呈现出不同面貌,在艺术语言的侧重上,西方绘画重于对面的刻画,而东方绘画侧重于对线的表达;在绘画材料形式上,西方采用厚重鲜艳的油画颜料为媒介,东方绘画以中国水墨为代表;在绘画的客观科学性上,东方绘画强调主观描述,西方绘画强调客观描述;在表现题材和对象上也具有较大差异性。东西方绘画之所以表现出不同的面貌特点,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人种性格的差异性,东西方艺术特色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因素及哲学思想。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存在极大区别,最终表现在艺术形式和题材上,是人类感性与理性思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英汉语在修辞手法使用上有明显的差异。这一差异根源于英汉民族性格差异。本文从英汉修饰语的使用频率、方法等方面的对比简略探讨了汉英修辞倾向的差异和汉英民族性格的关系以及对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只有当它是特殊性与整体性流动结构时,才是一种丰富而且完整的有机生命体,才完整地把握了多重性格组合的美学原理,也才能达到性格美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曾繁亭 《东方论坛》2008,(4):36-43,47
自然主义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基本表现形态已经不再是在“典型环境”中产生的“性格典型”,而是源于生命本体的“气质类型”。这既是传统“性格典型”开始瓦解的起点,同时也是现代主义叙事中那种往往体现为“心态”的人物“类型”的开端。在传统西方文学叙事所带来的卡通式的人物世界,里面满是傀儡、木偶般的“英雄”“巨人”;在自然主义文学叙事中,“英雄”陨落了,“巨人”坍塌了,西方文学在人物形象内涵上的现代演进,显然也是从自然主义文学这里开始的。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的悲剧在世界文学史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而最能代表其戏剧水平的是他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和刻画,表征出相对稳定的个性和独特的模式。从莎士比亚创作的文化渊源入手,剖析其悲剧人物在殊途同归走向人生悲剧的过程中的性格内蕴和行动路线,结合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及其本人的主观感情意识,展示其主要悲剧主人公在性格上的某些共性,揭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风貌和社会现实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5.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西叙事思想是中西文化在叙事领域的反映,要了解中西叙事思想,需先了解中西文化。中西文化的起源不同,个体观与集体观也不一致。从特点看,中国文化是伦理型、综合型、感悟型的,西方文化则是科学型、分析型、理智型的。把握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利于增进对中西叙事思想的理解。中国小说喜欢善恶叙事、较少形而上的思考,西方小说重视挖掘社会、人性方面的问题,形而上的色彩较浓;西方悲剧侧重严肃、崇高,中国悲剧讲究伦理、悲伤;西方悲剧重视体裁的纯正,中国悲剧的文体意识较弱;等等。这些中西叙事观念的差异,都需要从文化入手,才能有比较透彻的把握。  相似文献   

16.
以价值观为基础的民族性格,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和行为的重要方面,它同价值观一起构成底层文化结构,对交际行为起着支配的作用。中国和俄罗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两种不同的民族性格。分析俄汉两个民族性格形成的根源及在宗教信仰、社会关系、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将有助于双方的理解和交流,避免产生文化休克。  相似文献   

17.
古代贿赂制度的生成及其对民族性格的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性格是社会成员共同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结构,是从深层的文化和社会基础上产生的。贿赂这一行为方式在中国古代形成事实制度,是社会体制的必然产物,它影响和塑造了中国民族性格中的几个消极方面:个人利己主义,不愿斗争的投机心理,缺乏光明磊落、自尊和独立的人格,缺乏是非观念和正义感  相似文献   

18.
中西“叙事”的原初内涵根植于各自文化的源头之中,文化基因的异质性使中西叙事形成了不同的传统.比较而言,西方叙事重“故事”,中国叙事重“历史”;西方叙事侧重于“叙”,中国叙事更加强调“事”(即“史”);西方叙事侧重于时间性,而中国叙事侧重于空间性.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中西“叙事”概念走向了互渗融合,并为“叙事”增添了新的内涵:形式与文化互渗、叙事媒介泛化、叙事对象泛化等.这些新内涵其实已经先在地包含在中国“叙事”概念的原初内涵之中,显示了中国“叙事”概念的当代兼容性,也表明在当代背景下研究中国叙事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就提出了“观乎人文,以化天下”的命题,在重视人方面东西方有共同的传统,但西方比较重视个人的自由,东方侧重于天人合一。对于东西方人文精神的探讨与交流是近代的事,近代以来中国人对人文精神的探讨多侧重于思想教育、区域差别、人文化育等方面,而且还主要侧重于对学术大家的探讨,近年以来,又侧重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精神的研究,这些为城市精神的探讨奠定了基础。济南精神就在这个氛围中提炼。大家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当地文化、当代文明等方面予以提炼,提炼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后代要继续弘扬的精神给以肯定,所以,探讨城市精神重在过程,使精神深入人心,发扬广大。  相似文献   

20.
乐嘉 《人力资本》2009,(12):92-92
古往今来的悲欢离合,随手拈来皆是小事一桩,但如果想物色一个最为博大精深的案例,非红楼莫属。2006年我《色眼识人》问世的那一刻,我梦想若谁能完成“红楼人物性格色彩”的工程,提供给红学爱好者一个史无前例的角度,从性格色彩去诠释红楼各人物的命运必然性;与此同时,也让普天下不了解《红楼梦》的读者,能通过喜闻乐见的性格分析方式开始萌生对红学的兴趣,善莫大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