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三农"问题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本质是一个法律问题,即如何全面有效地保障农民权利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法律制度的构建入手,通过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确保农民的基本国民权利得以实现,从根本上消除权利的贫困,实现农村的富裕.  相似文献   

2.
从根本上看,我国的"三农"问题是在即定约束条件下工业化模式偏差所带来的人口、社会、经济、制度等结构性矛盾多年来在农村积聚的结果.现阶段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农民和工业化的关系由传统上被动地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等多种贡献为主,向农民的全面参与和全面发展为主转换,"三农"问题的核心也就转换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全方位变革.只有通过涉及城乡之间根本关系的一系列制度变革,转换工业化模式,实现农民非农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才能使"三农"问题在发展之中得到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是关键.邓小平"三农"思想为正确解决新时期关于"三农"问题的重大课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8亿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事关农村社会进步,而且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解决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问题,事关全局,意义重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党和政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就中国"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所发表的一系列讲话和谈话,形成了其特色鲜明的"三农"思想.邓小平认为,在中国,农业的根本地位始终不能忘,农村的问题应该首先解决,农民的积极性要给予激发和保护,否则,这些问题就会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以邓小平的"三农"思想为指导,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以解决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6.
面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出现的新情况,江泽民同志从我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将三者综合考虑,系统、深入地论述了巩固农业基础、推进农村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的思想,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江泽民同志的"三农"思想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村集体土地是维持农民生存的基本保障,而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的土地制度因分散经营而无法形成规模效益,对于共同富裕奔小康目标的实现,其功能是非常有限的.对农村集体的土地依照市场法则统一进行有效经营、形成规模效益是在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主要措施,这也是我国已经实现小康目标农村的普遍作法.但目前对农村集体土地依照市场规律进行统一经营尚存在法律制度上的障碍,主要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以及缺乏核心权能(处分权),使集体土地所有权并非真正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中央已经明确城乡统筹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原则,与此相适应,我国农村土地法律制度应该与城市土地法律制度统一起来,这是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以彻底解决"三农"问题为根本目标的新农村建设,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政治化的决策只能为其提供发展的契机,却难以为其提供持续而规范的保障.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法律改革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全面修改现有法律制度中不利于"三农"的法律规则,把"三农"植入一个新的法治环境之中,农村、农业、农民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9.
发展农村经纪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解决好农产品的流通问题,即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问题.各地的实践表明,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能有效地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的"三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我国农村工作、解决农业问题,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邓小平的"三农"思想内容十分丰富、特点极为鲜明,对我们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从九个方面梳理出了邓小平"三农"思想的丰富内容,继从四个方面揭示了其"三农"思想的鲜明特点,还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这一思想对解决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提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及其市场需求规律、教学需求规律和价值需求规律等三层特殊规律,并相应地探讨目标模式、教学模式和运行模式等三层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2.
运用刑法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位一体的立体思维模式对陈忠林教授提出的以"常理、常识、常情"为灵魂的法治观进行了解读,并得出粗浅的结论:它是科学建构中国刑事法律制度的一条重要思想路径,值得理论界和实务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不能正确说明法律与政策的关系,法律与政策混同,这种现象在法学领域是"泛法律化",在政治学领域是"泛政策化",两者具有相同的问题属性。产生泛法律化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错误的政策观念,对我国执政党政策和国家法律之间的现实关系不能给予正确的解释,并且习惯于把政策策略化;一方面是不能从功能价值、工具属性和主体分析上将法律与政策区别开来,导致法律的矮化。法律规范在一定意义上构成政策空间的制度约束,政策空间即政策主体进行政策选择的自由度,在严格的法理逻辑上,行政机关为履行其行政职能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应该属于政策的范畴。"行政法治"是指合法的行政,而不能解释成用行政法去行政。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国指的是依法而治 ,而法治则是指法的统治。依法治国强调法制完备和法律服从 ,法治的要素则包括法律的善良性原则、政府权力的限制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以及保障基本人权的原则。要实现由依法治国向实质法治的转变必须实行有限政府、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法治文化和加强法治教育  相似文献   

15.
一国两制是事关祖国统一的基本国策,也是处理包括两岸民商事法律适用问题在内的两岸关系的根本指导思想.本文立足现实,参照国际惯例,探讨在"一国两制"架构下海峡两岸民商事区际私法的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6.
传统法律规避制度自身存在的种种矛盾以及其对意思自治原则的限制,使得该制度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不再符合现代法律制度的要求。对法律规避制度予以适当限制并将其纳入法律选择的领域是符合社会法律制度发展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7.
"五行"原初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万物构成的基本元素的概括,并从它们之间的关系中演绎出万物化生的序列性法则。后来"五行"在思孟学派那里演变为概括社会领域内道德伦理秩序的"五德"。接着邹衍将它变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和政治治理法则。最后,董仲舒使它成为宇宙秩序与政治秩序、道德秩序的统一体。促使这种演变不断发生的是中国古人的人则天地、必须以自然为师的价值信仰和终极关怀落脚于人间秩序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后法优于前法"是与"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相并列的法律适用基本规则之一。中国《立法法》第83条的规定,既是中国法律首次对"后法优于前法"规则的明文确认,也是首次对"后法优于前法"规则适用条件的设定。但在实践中,规则的适用并非是一件易事,尤其在以下三方面还存在较大争议和分歧:第一,在特殊情形下前法与后法的界分;第二,规则适用条件之具体内涵;第三,该规则与其他基本适用规则碰撞时应如何选择。通过对这三个事关规则正确适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探讨分析,用以推进对这些至今尚未引起人们重视的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从“产业法制化”视野对“互联网出版”概念的活动主体、活动对象、活动过程、活动处所、活动客体、活动目的等诸要素加以分析,认为“网络出版”需要多部门、多法规齐抓共管,在得到司法保护的同时应该得到行政保护、技术保护、社会保护,其媒介法制化管理是其产业法制化建设的关键等一系列结论。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方略,也是我国宪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从宪法学角度看,必须坚持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明确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实行良法之治.实现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办事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