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2年,美国尼克松政府为了推动越战“越南化”政策的进程,尽早从越南撤军,实施了向南越提供紧急军事援助的“超大计划”:向南越提供以F-5A型战斗机为主的各型武器装备,增强南越军队的装备储备;通过谈判使盟友伊朗提供急需的战斗机.“超大计划”中美伊战斗机合作不仅深化了美伊关系,而且为美国越战“越南化”政策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二战后至50年代美国的东南亚政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至50年代,美国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为了实现美国在全球的战略利益需要,将东南亚逐步 纳入了美国国家安全和对外战略的计划中,并制订了一系列有关东南亚的方针政策。尤其艾森豪威尔时期的东 南亚政策,更是奠定了美国60年代越南战争的基础,沿着艾森豪威尔的越南政策,其后任者将美国的"义务"承 担下去,结果导致了美国在越南战场越陷越深。  相似文献   

3.
1975年,南越政府垮台,前政府官员、军人及其家属因为惧怕共产党的报复和惩罚,或是跟随美国人撤退,或是自己逃亡至美国或其他西方国家。此后,大批越南难民出于各种原因逃亡至美国,美国原先的难民政策难以应付,于是在1980年,联邦政府出台了新的难民法以应付形势的变化,难民政策的发展呈现规范化、理智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美国媒体与吴庭艳政权的覆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3年南越境内发生了佛教危机,引起了美国媒体的格外关注,报道数量猛增,越南问题开始进入美国普通民众的视线,在越南问题上美国媒体的作用凸现.佛教危机期间,美国媒体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为载体,通过报道,深刻地揭露了美国媒体和政府决策间既相互博弈又共生、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美国一手扶植了南越的吴庭艳政权,目的是在东南亚建立一个反共的国家。但是,吴庭艳政权的黑暗统治在南方激起了革命,对佛教徒的歧视最终导致了佛教徒危机。在处理佛教徒危机的过程中,美、越之间本就存在的矛盾开始激化,美国选择了纵容一场军事政变把吴庭艳赶下台。美国在"多米诺骨牌理论"的指导下,以遏制共产主义为借口,把本来无足轻重的越南变成了冷战的前沿阵地。以插手南越的政治为契机,美国更深地卷入了越南政治,加剧了冷战的紧张气氛。  相似文献   

6.
1963年末推翻吴庭艳的南越军人政变,是一个对越南战争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美国肯尼迪政府鼓励和支持了这场政变,从而大大加强了美国在南越的政治义务,加速了军事上越陷越深的趋势。不仅如此,这个事件还提供了美国战后秘密干预第三世界国家或地区内部政治的一个实例,并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美国与其附庸政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越战是美国自二战以后最重大的海外干涉 ,也是尼克松政治生涯中的重要部分。尼克松从担任艾森豪威尔政府副总统起到约翰逊政府前期 ,一直是美国对越战争升级的支持者 ,而到了 196 8年他对越战的态度由强硬走向缓和 ,并最终于 1973年 1月与北越签订了和平协定 ,结束了越战。美国的国家利益是尼克松处理越南问题的根本依据 ,但在促使对越态度转变中一些他个人的因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尼克松作为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 ,充分认识到越战造成了美国巨大的人员伤亡和军事、经济损失。同时 ,虽然尼克松本人内心始终坚持反共立场 ,但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 ,他不得不面对现实 ,调整与中、苏的关系 ,其中不可避免地涉及越南问题。更重要的是越战与尼克松个人政治命运的联系。美国国内掀起大规模的反战运动 ,同时 ,战争还造成统治阶级内部各利益团体和党派的分裂 ,尼克松要想在选举中获胜则必须调和两种对越战的极端态度 ,走中间道路 ,以取得选民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NSC5405、NSC5612/1、NSC5809和NSC6012号文件是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对东南亚政策的指导纲领。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东南亚政策的目标核心是"将东南亚地区作为防止共产主义势力扩展的重要防御阵地"。这个时期美国对东南亚政策的主要手段是向其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扶植和培养当地的反共势力,避免与共产党国家发生正面军事冲突。  相似文献   

9.
为了应对1959~1960年印支危机,减少美国及南越人员的伤亡,有效杀伤越共有生力量,1961年美国提出了在南越喷洒除草剂的设想,并于8月份实施了第一次喷洒试验。试验效果虽不甚理想,但却为后来美国在南越的大规模除草剂行动拉开了帷幕,亦把越南人民和美国及其盟国军人推入到痛苦的深渊。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末期,艾森豪威尔政府拟议对奠边府战役进行直接的军事干涉,这是美国干涉越南事务的一次重大升级,也是美国对越南进行直接军事侵略的一次预演.在此期间出台的"多米诺骨牌理论",脱离客观实际,使美国最终走进了一条死胡同.研究这一时期美国的越南政策,可以使我们深刻了解美国介入越南战争的渊源以及"冷战"时期美国进行全球扩张的霸权主义行径.  相似文献   

11.
艾森豪威尔政府的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是美国冷战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缓和了对苏联、东欧各国的贸易管制,但继续奉行对共产党中国的全面贸易禁运政策。通过考辨该政策的形成过程,可以发现:艾森豪威尔政府主要决策者的“中国观”是执行该政策的思想根源。这一政策使美国与西方盟国关系恶化,并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更使美国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  相似文献   

12.
印度支那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二战后美国对印度支那问题尤为重视,并把它纳入了其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计划.杜鲁门时期是美国对印度支那政策的酝酿时期,到1954年,美国对印度支那政策经艾森豪威尔的精心策划已完全成熟.然而,艾森豪威尔政府过于夸大了共产主义的威胁,因此其对印度支那的政策并不切实际.美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此后美国一步步走上战争的边缘,不断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沼而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13.
自从美国侵略者头子约翰逊于七月二十八日宣布立卽向南越增派美国侵略军五万人后,美国政府加快了增兵南越的步伐。三个月来,侵越美军总数已达十六万人。据最近美国方面消息,美国在南越的兵力“卽将达到二十二万五千人”。看来,约翰逊政府一面继续大唸其和平经,一面却大举增兵,悍然要在越南和整个东南亚打一场朝鲜式的侵略战爭。为了配合侵略越南的扩大战爭冒險,美国统治集团还开动宣传机器,力图宣扬美国目前的生产如何“高漲”,美国经济力量如何“强大”。七月二十八日约翰逊的声明发表后,  相似文献   

14.
肯尼迪上台后,基本上延续了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的美国对古巴遏制政策,一方面为了防止古巴革命向拉丁美洲扩散,准备武装颠覆卡斯特罗政府的步伐随即加快;另一方面成功地说服美洲国家组织成员国及欧洲盟国支持其贸易禁运政策.然而其政策没有达到消灭卡斯特罗的目的,反而使古巴对苏联更加依赖,同时也加深了卡斯特罗政府对美国入侵古巴、扼杀古巴革命的恐惧,使古巴对苏联寻求更多的经济、军事援助.最后导致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相似文献   

15.
越南人大批移居美国,是在1975年南越傀儡政府倒台以后。所以,从时间上看,越南人是美国众多移民民族集团中比较年青的一支。1990年美国人口普查报告表明,美国现有越南人614547人。他们几乎分布在美国的每一个州,其中,加利福尼亚和得克萨斯,是越南人聚居的州份。  相似文献   

16.
促进苏东变革──从设想到政策(1953─1955)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斯大林去世后美国关于苏联东欧内部状况的一项基本政策。是顺应那里趋于比较宽松和多样化的社会政治渐变,利用这种渐变提供的某些条件来加强变化趋势,逐渐地争取促使它发展到根本改变苏东各国国家性质的地步。这一名曰演变的政策,其存在早已被公认,但其具体形成过程和美国政府为之规定的实在涵义,至今尚未得到揭示和说明。本文主要依据晚近公布的美国外交档案文件,从决策史角度从事这方面的探究。本文着重指出,与苏东内部上述变化和美国的有关认识发展相平行,艾森豪威尔政府于1953年底正式确认无法依靠下层造反实现苏东的剧烈变革,1955年1月将“演变而非革命”正式确立为美国的一项目标,同年3月初步制定可操作的演变政策,并于其后在日内瓦举行的美苏英法四国政府首脑会议和外长会议期间,开始付诸实施。本文还认为,在美国决策者中间,对演变政策的形成起了主要作用的,远非后人普遍设想的那样是国务卿杜勒斯,而是总统艾森豪威尔.  相似文献   

17.
美国政府目前已解密的关于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外层空间政策的文件有三个 ,即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 5814号文件 (简称NSC5814 )、第 5814 /1号文件 (简称NSC5814 /1)、第 5918号文件 (简称NSC5918)。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外层空间政策的核心内容是 :为了美国的国家安全 ,缩短美苏两国在空间技术方面的差距 ,争取军事优势 ,继续保持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世界领导地位 ,以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外层空间政策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此政策的出台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奠边府战役的发生正值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上台以及朝鲜战争结束之后不久.朝鲜战争对美国的民众和国会议员的影响,共和党的治国理念与艾森豪威尔本人的经济思想,艾森豪威尔的欧洲第一思想,他不同于前任的冷战战略,其从外加压制造中苏分裂的企图,盟国,特别是英国反对干预以及予和平一个机会的立场等等,均影响到了美国政府对印度支那问题尤其是对奠边府战役的态度,使得美国军队此时大规模介入越南没有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9.
艾森豪威尔政府对朝鲜政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森豪威尔政府对朝鲜的政策与杜鲁门政府相比 ,既有共性也有区别。就二者的共性而言 ,都是在“遏制战略”的框架内规划对朝鲜政策的 ;都坚持“在韩国主导下的统一”和加强韩国的实力地位。就二者的区别而言 ,杜鲁门政府的朝鲜政策从属于“遏制苏联集团”的战略目标 ,加强韩国实力地位的主要手段是提供军事援助 ;在亚洲军事战略部署中 ,日本占据核心地位。韩国的安全保障主要依靠美国的保护。艾森豪威尔政府对朝鲜的政策从属于“遏制中国”的战略目标 ,对韩国的援助既有军事援助也有经济援助 ,军事援助优先 ,经济援助为提高军事实力服务。美国不仅要保障韩国的安全 ,而且要推动韩国加入西太平洋地区集体防卫体系。韩国在美国的亚洲军事战略部署中的地位明显提高。这种转变 ,与同时期美国政府对日本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二战法国败降德国后,恢复法国领土和殖民地的殖民主义政策就成为丘吉尔政府的既定国策。美国罗斯福政府越南非殖民化的国际托管计划从提出到放弃的过程也是美、英在越南地区从分歧走向一致的过程。日本投降后,英国在越南南部的一系列措施直接导致了法国重返越南和越南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爆发。英国是战后初期越南局势的主导者,英国殖民主义是第一次越南战争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