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960年已经显现执政危机的南越总统吴庭艳想要镇压国内的“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活动。英国将其视为把“镇压马来亚共产党活动经验”植入南越的契机,由此加强英美“特殊关系”,重新彰显大国地位。“镇压”南越境内共产党运动,保障吴庭艳亲美政权继续存在是英美双方的共同目标。虽然英国顾问团最终得以进驻南越,但在其进驻南越以及后来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受到美国不同程度的制约。究其本质,双方追求各自利益的过程中是否有共同契合点乃是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从1955年起,美国出于反共的需要,在越南南方扶持亲美的吴庭艳建立政权。尽管吴庭艳亲近美国,但他亲美只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当美国出于战略考虑要求吴庭艳进行符合美国利益的改革时,遭到了他的拒绝。这导致美国与吴庭艳产生了矛盾,并最终造成吴庭艳死于美国支持的军事政变。吴庭艳统治的终结是美国对越政策的转折点。美国由幕后逐渐走向台前,并最终全面卷入越战。  相似文献   

3.
为了应对1959~1960年印支危机,减少美国及南越人员的伤亡,有效杀伤越共有生力量,1961年美国提出了在南越喷洒除草剂的设想,并于8月份实施了第一次喷洒试验。试验效果虽不甚理想,但却为后来美国在南越的大规模除草剂行动拉开了帷幕,亦把越南人民和美国及其盟国军人推入到痛苦的深渊。  相似文献   

4.
祝洁云 《新天地》2012,(6):26-27
南海争端波诡云谲20世纪50年代,南越政权在美国的支持下占领了西沙的永乐群岛,而中国则在永兴岛驻军。双方从此在西沙海域武装对峙了十几年。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美国加快了从南越撤军的步伐,为了把美国佬拖住,南越政权对西沙这个战略要冲蠢蠢欲动。1973年9月,南越将南沙群岛的南威、太平等十多个岛屿划人南越版图。南越还偷偷地把中国在南  相似文献   

5.
美国媒体与吴庭艳政权的覆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3年南越境内发生了佛教危机,引起了美国媒体的格外关注,报道数量猛增,越南问题开始进入美国普通民众的视线,在越南问题上美国媒体的作用凸现.佛教危机期间,美国媒体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为载体,通过报道,深刻地揭露了美国媒体和政府决策间既相互博弈又共生、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自1955年吴庭艳独裁政权建立到1959年越南南方革命兴起,美国对越政策的中心是加强南越军事机器,同时不使美国承受过重的负担。在前一方面,艾森豪威尔政府努力训练南越政府军,并且为此破坏日内瓦协议,先后秘密地和公开地增加驻越军事顾问。在后一方面,它一再试图挡回吴庭艳扩大军队规模的要求,设法限制和削减美援。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使50年代后期的美吴关系呈现出合作与争执并行、慷慨与悭吝交错的面貌。它为艾森豪威尔政府强烈反共却又吝惜成本的对外政策特征提供了很好的例证。也为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史提供了一段不应忽视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1963年末推翻吴庭艳的南越军人政变,是一个对越南战争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美国肯尼迪政府鼓励和支持了这场政变,从而大大加强了美国在南越的政治义务,加速了军事上越陷越深的趋势。不仅如此,这个事件还提供了美国战后秘密干预第三世界国家或地区内部政治的一个实例,并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美国与其附庸政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1972年,美国尼克松政府为了推动越战“越南化”政策的进程,尽早从越南撤军,实施了向南越提供紧急军事援助的“超大计划”:向南越提供以F-5A型战斗机为主的各型武器装备,增强南越军队的装备储备;通过谈判使盟友伊朗提供急需的战斗机.“超大计划”中美伊战斗机合作不仅深化了美伊关系,而且为美国越战“越南化”政策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在冷战期间最严重的一次对抗,把人类推到核大战的边缘。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的目的,是为了在全球冷战背景下寻求战略平衡。赫鲁晓夫低估了美国的反应,挑起了古巴危机。但古巴导弹危机之所以险些走向核战争,责任在美国,美国的激烈反应和战争威胁使之升级成为危机。  相似文献   

10.
越南人大批移居美国,是在1975年南越傀儡政府倒台以后。所以,从时间上看,越南人是美国众多移民民族集团中比较年青的一支。1990年美国人口普查报告表明,美国现有越南人614547人。他们几乎分布在美国的每一个州,其中,加利福尼亚和得克萨斯,是越南人聚居的州份。  相似文献   

11.
自从美国侵略者头子约翰逊于七月二十八日宣布立卽向南越增派美国侵略军五万人后,美国政府加快了增兵南越的步伐。三个月来,侵越美军总数已达十六万人。据最近美国方面消息,美国在南越的兵力“卽将达到二十二万五千人”。看来,约翰逊政府一面继续大唸其和平经,一面却大举增兵,悍然要在越南和整个东南亚打一场朝鲜式的侵略战爭。为了配合侵略越南的扩大战爭冒險,美国统治集团还开动宣传机器,力图宣扬美国目前的生产如何“高漲”,美国经济力量如何“强大”。七月二十八日约翰逊的声明发表后,  相似文献   

12.
"中苏离间论"既是战后国际冷战格局作用于保守主义思想代表人物吉田茂的产物,同时也承继战前吉田思想,内含了吉田政治思想中"反共主义"、"经济主义"、亲美英的"对美追随主义"等侧面,可以作为吉田政治思想及其对华政策研究的切入点。1954年吉田携其"中苏离间论"出访欧美,目的是欲以他的"离间中苏"构想为手段游说美国,以求美国同意日本调整对华政策,发展对华贸易,这充分体现了吉田政治思想"现实主义"的侧面。此访未果,意味着对外以"对美追随主义"为第一要义的吉田政府在谋求调整对华政策上的努力以失败告终。此后至美国转变对华政策,中日邦交正常化,战后日本历届政府只得以"政经分离"为政策原则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刘备去世后的蜀汉政权存续时期可称为"后刘备时代"。以刘备精神内化作为政治动力、以"兴复汉室"作为政治旗帜,体现了"后刘备时代"蜀汉政权的基本特征。刘备去世后给蜀汉政权留下了沉重的政治遗产。鉴于刘备在认识和实践上对于规划先霸业政权继而指向王业政权的蜀汉政权开辟道路的最高战略纲领——《隆中对》的理性考量不足,成为蜀汉政权衰势命运走向的直接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14.
张杨 《国际论坛》2011,(5):19-25,79
利比亚因其石油资源丰富、地理位置独特一直是美苏冷战争夺的焦点。1969年卡扎菲夺取政权后推行强硬的外交政策,对美国在北非、中东地区的安全利益形成挑战。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利用军事挑衅、公开制裁、隐蔽行动等多种手段力图颠覆卡扎菲政权,并在经济制裁无果、隐蔽行动流产的情况下,借反恐之名对利比亚发动军事打击。这一行动是美国综合考虑军力对比、政治宣传、冷战博弈和地缘政治等方面因素做出的战略抉择,也是美国在西亚、北非推行冷战安全战略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中世界新秩序概念的缘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世界新秩序是20世纪以来美国外交政策始终追寻但尚未实现的目标。冷战后,美国正式把建立世界新秩序确立为外交政策的原则,主要是由于冷战后国际局势发生的剧烈变化,尤其是90年代初海湾危机的出现,为美国建立冷战后的世界新秩序提供了有利时机。作为一种具有新泛美主义色彩的原则,世界新秩序概念主要是在冷战后新的国际环境背景下,美国所进行的一系列制止地区性武装侵略、组织集体行动和建立大国合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诞生于冷战时期的和平队,是美国对外政策的组成部分。它为美国运用文化"软权力"征服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使美国在与苏联的争夺中获得主动权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教育美国民众,改善美国政府外交形象,实现志愿者组织社会功能方面,和平队的成功经验也值得借鉴。本文试图走出"冷战工具"的窠臼,探讨在后冷战时代和平队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冷战后,国际安全形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折性变化。单纯以政治和军事安全为重心的传统安全观的主导地位受到了非传统安全观的强烈冲击。而正是在这一大转折时期,由于中国现代化的滞后性使社会在转型之中出现了多种安全危机。而从非传统安全的视角来看,冷战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暴露出的人才安全危机尤其突出,与此同时,美国对中国人才安全构成的威胁更是令人堪忧。面对着内忧外困的中国人才安全,时代呼唤着以教育为主导的中国人才安全大战略。  相似文献   

18.
建立世界新秩序是20世纪以来美国外交政策始终追寻但尚未实现的目标。冷战后,美国正式把建立世界新秩序确立为外交政策的原则,主要是由于冷战后国际局势发生的剧烈变化,尤其是90年代初海湾危机的出现,为美国建立冷战后的世界新秩序提供了有利时机。作为一种具有新泛美主义色彩的原则,世界新秩序概念主要是在冷战后新的国际环境背景下,美国所进行的一系列制止地区性武装侵略、组织集体行动和建立大国合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冷战不仅仅是美国与苏联的事情;美苏冷战的结束不代表美国冷战任务的完成;美国冷战任务完成的标志应该是使得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在全球消失,并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建立起符合美国标准的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在东欧、独联体原社会主义国家和地区以及当前的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冷战任务的完成情况具有不同特点.总体是:美国还在推进冷战任务完成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末以来拉美地区左翼政权的崛起掀起了一番"粉色浪潮",这是新千年拉丁美洲政治舞台上的新景象。拉美左翼政权的崛起,美国是其关键影响因素:引入美国新自由主义的失败是拉美左翼政权崛起的经济社会条件;美国推动的拉美民主化进程为拉美新左翼政权提供了制度基础;美国战略视线的转移为拉美左翼政党的崛起提供了政治、外交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