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西差异在郭嵩焘的意义世界里并没有本质区别,他反复陈述的"本末"说的悖论在于似乎抓住了西方富强之本,要取法西方政治制度,甚至要改革风俗人心,其实他不过是秉持湖湘经世文化中理学的精髓,对西方政教大本作出了一种传统东方式的道德化解释,认为西方也有可以媲美于中国的政教文明,这是其思想逻辑所在;"本末论"成为否定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的理论.郭嵩焘没有越出儒学的思想樊篱.  相似文献   

2.
郭嵩焘的思想具有超越意识,这集中体现在他的本末理论和对"中体西用"的否定变革上。郭嵩焘思想的开创性,源于湖湘文化"借法自强"的理念以及其独特的人生经历等因素。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郭嵩焘洋务思想的发展阶段、思想来源、本末观及其具体主张 ,并对他的三个“为本”的思想提出了独特的看法 ,认为郭氏是洋务运动中最为激进的思想家 ,并孕育了早期维新思想的萌芽 ,但总的说来并没有超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范围  相似文献   

4.
郭嵩焘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洋务思想家和外交官。对西方文明的深刻认识是其外交思想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外交思想。主要内容包括超越“华夷界限”,向西方学习;主张“主和外交”与“诚信外交”。他外交思想的本质并非卖国投降,而是有非常大的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5.
郭嵩焘是近代中国一位思想激进而受诟骂的洋务思想家,是清政府正式派遣“西欧”的首任大使。郭嵩焘的洋务思想,在清政府的决策层官员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且清末洋务运动实由郭嵩焘策划发起。本文拟就郭嵩焘的洋务思想予以探讨,并对其本人及其洋务思想给予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郭嵩焘是晚清时期积极提倡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先进代表人物之一。在经济主张方面,他在湖南最先倡创厘金;洋务运动中,主张本末并举,反对舍本逐末;主张对外开放,与西方列强"商战";强调"民富",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以"便民"、"利民"、"裕民",反对官办和官督商办;要求收回海关主权和废止厘金等。其思想独到高远,对其后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7.
陈宝箴是郭嵩焘的洋务知己和志同道合的僚属,且在政治思想和学术思想上大体相似,而这些相似性导致了两者有着共同的悲情结局.两人之间因思想相近产生强烈共鸣而结下深情厚谊,非同一般的关系又加深了彼此的影响,尤其是郭嵩焘的洋务思想给陈宝箴后来所主导的维新运动带来了深刻影响.陈宝箴以郭氏教育思想的完善者、吏治思想的执行者、富强观念的实践者的身份践行了郭嵩焘的思想主张.  相似文献   

8.
郭嵩焘的中西文化观在当时具有前瞻性和超越性,他突破了传统的夷夏观,论证了学习西方政治法律制度的必要性,而且超越了洋务派本末体用观,对如何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法律制度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9.
1875年,郭嵩焘在《条议海防事宜》中提出西洋立国"其本在朝廷政教"的观点,向被视为"超前"于时代。然而,若置诸时代语境中,其观点却是在"师夷"和"务本"两种自强方案中所取的折中,在推进对西方认识的同时,又回归到关注"政教"的中国传统认知框架中。这种观点蕴含着认为中西之间道一理同的预设,使郭嵩焘认识到中西之争不仅是力量对抗,更是文明竞争。这也恰是他异于同时代人的思想特征。郭嵩焘打破了西方有"器"无"道"的印象,并提出了新的问题:在中西之间,道是异还是同。这个问题为后世中、西学之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自古及今历代湖湘子弟具有“忠义之气 ,”湖湘文化中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十分突出的。作为湖湘文化近代产儿的郭嵩焘无疑深受其熏染。青年时代 ,他投笔从戎 ,亲自参加鸦片战争 ,由此形成了忧国忧民思想。退出官场 ,即使在归隐期间 ,郭嵩焘虽不在其位 ,却谋其政 ,心系朝廷时局 ,关注洋务大事 ,积极建言献策 ,凝聚着一股浓浓的爱国深情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开放的、多元化的文化环境当中,继承优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借鉴、吸收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对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学生是新时代文明的弘扬者和创造者,大学阶段,引导他们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汲取不同的精华,提高其人文素质,使他们成为有文化底蕴的社会财富创造者,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存在差异。在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在对待中西文化教育问题上,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全球化意识、文化自觉意识,使其在中西文化的滋养中,拥有和谐美好的人生,拥有诗意与创造的人生。  相似文献   

12.
孔子四十不惑是指他的道德价值判断。他将这种判断著书立说留给中国人作为行事为人的准则和指南。同样,古老的西方传统信仰圣经,也对西方的道德文明具有巨大的价值及指引作用,让人在思想道德和行事为人方面有可遵循的。然而,现代人——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却在道德判断和行为准则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本文还就孔子在三个方面的"不谈"给出了西方传统信仰的启示,从而让人了解一些西方的传统信仰对现代人的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信息革命浪潮的冲击下 ,当代社会已经面临和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 ,人类的生存方式也在进行着巨大的变革。由于信息革命是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形态的发展同步进行的 ,一般而言 ,西方社会所面临的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渐变而不是突变。中国则不然。从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经济形态的整体结构来看 ,中国没有经历西方社会的大多数国家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然经济转变为产业化经济的正常的历史进程 ,而是跳过了资本主义直接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尚处于从传统的自然经济向产业化工业转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因而信息化浪潮对中国社会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冲击力便显得尤为激烈 ,诸多的迷茫困惑由此产生。面临这种不可回避的新技术潮流的冲击与挑战 ,中国人应该怎样正确地思考和应对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胡适的中西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学思想浓厚的胡适留学美国,深受西方现代文化观念影响,积极向国内输入现代思想和新方法。他倡导文言一致的白话文;强调发展科学,融合中西文化,充分世界化,用现代科学方法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为中国能与世界各国并驾齐驱而努力;并不失时机地向西方宣传介绍悠久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面对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趋势,杨昌济开始了融合中西文明,改造中国传统哲学的尝试,提出了“合东西两洋之文明一炉而冶之”的“合冶”思想。杨昌济的“合冶”思想是以王夫之哲学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旁及朱子百家、宋明理学和谭嗣同的哲学思想来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这一哲学体系主要包括,融合中西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本体论”;引进西方哲学中的“自我实现”说,来诠释王夫之哲学中的“造命论”;引进培根认识论中实验科学,来改造王夫之哲学的“知行观”;比较中印哲学,吸取佛学精华等具体内容。杨昌济提出的对东西两洋之文明的“舍冶”思想及具体的重建工作,为青年毛泽东形成“先中后西,先内后外”、对中西文化有选择吸收的文化观,并为他后来构建自己的思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供了思想借鉴和思想起点,也是毛泽东后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文化源泉。  相似文献   

16.
认知西方,是摆在近代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面前的历史重任.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在欧洲期间,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制度和文化内涵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7.
自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西方现代文明的介入,中国传统文明的自然进程被打断了,如何对待传统成为了一个问题。改革开放一方面凸显了传统问题,一方面又为处理传统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现代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反思性文明,它必须在对传统的不断反思和批判中获得自我认同。一方面,在现代启蒙理性的反思与批判中,传统出现了断裂,并被贴上"落后"的标签。另一方面,现代文明试图借助理性反思能力将世界置于主体的控制之下,从而导致生存意义的失落。在当代中国语境中,传统面临着双重的挑战:第一重挑战是异质的西方强势文明对本土文明的冲击;第二重挑战是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的彻底否定。但传统是割不断也不能割断的,它构成了生存意义的根基之一。面对现代文明对生存意义的驱除,对传统的反思同时也必须转变成对现代文明自身的反思。这就意味着摒弃现代文明的抽象理性立场,在对传统进行深入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传统。  相似文献   

18.
从全球角度看,中国在转轨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有些是与世界其他转轨国家相同的,有些是其他转轨国家所没有的,还有一些问题是带有世界关联性的。基于此,作者以老子《道德经》中的"知常容,容乃公"思想为基础,从制度文明的角度,论证了"包容性体制创新"的理论观点。"包容性体制创新"这一新命题,涉及的是制度经济学领域的相关问题,其实质是在认识并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性"胸怀寻求公平正义,通过构建更大范围和更高境界的制度治理框架,来促进包括中国在内的转轨国家的制度创新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按照"包容性体制创新"的思想,该文提出构建三个制度文明"大屋顶"的设想:其一,整合各种改革力量,在"市场化和社会公平双线均衡"的基础上,构建中国改革的制度文明"大屋顶";其二,包容两岸和平发展的力量,在理性务实的基础上,构建两岸共同"聚兴中华"的制度文明"大屋顶";其三,吸收西方和东方文明的精华,在多元文明交融的基础上,构建当代"新普世文明"的制度文明"大屋顶"。"包容性体制创新"需逐步实施,其中第一个"大屋顶"的实施,重在建立四个制度支柱:(1)产权体制创新:包容"国有"与"民营";(2)分配体制创新:包容"国富"与"民富";(3)可持续发展体制创新:包容"天"、"地"与"人";(4)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包容"民生"与"民主"。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权贵"和"民粹"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政治活动家和教育家,马君武直接参与了20世纪初出现的改造国民性思潮,与其他重德轻智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家不同,他提出了德、智、体并重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并将自己的民主思想、科技知识、行政管理经验融汇到其改造国民性的教育实践中,主张"集世界之知识造极新之国家"。在教育实践中,他结合中国改造国民性的需要,创造性地学习和借鉴欧洲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改造国民性的教育思想: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度审视中西关系,把握历史发展进程,主张用民主和科学来改造国民性,重塑民族精神;倡导"公德"教育,塑造具有公德的人才,崇尚体脑并重,加强生产劳动教育;立足于复兴民族之基础,以实用教育为方针,提倡生产教育和劳动教育,训练学生有实学本领和战斗才能,培养具有现代气质和为社会服务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20.
1912年张謇创办了我国最早的私立高等医学院校之一——南通医学专门学校(现在南通大学的前身之一),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医务人才,为建立近代社会保障体系作了有益的贡献。他运用近代教育思想管理学校培养人才,他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实践教育,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引进西方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提出了“祈通中西,以宏慈善”医学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